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綠色發展與文旅融合的“銅都”實踐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正午時分,泰山石膏(銅陵)有限公司門口,滿載脫硫石膏的大貨車從國能銅陵發電有限公司魚貫駛來。過去,火力發電產生的含硫廢氣經脫硫后形成的大量脫硫石膏,采用傳統填埋或焚燒處理,不僅成本高昂,還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如今,該公司憑借先進技術與科學管理,將這些廢渣“變廢為寶”,轉化為優質建筑材料。每年,近40萬噸工業廢渣在此被“消化”,產出5000多萬平方紙面石膏板,既攻克環境污染難題,又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經濟效益,成為銅陵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
曾經廢渣堆積如山,如今綠意盎然、生機勃發,這不僅是銅陵“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更是城市生態賦能的鮮活實踐。在工業領域,銅陵市成立固體廢物管理中心,精心構建起“回收-處理-再利用”的完整循環鏈條。2023年,全市固廢綜合利用率高達87%,遠超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農業方面,構建起從秸稈到板材的產業化收儲利用一體化模式,年收儲利用稻麥秸稈60.5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03%;生活領域,銅陵深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創新構建“垃圾分類+再生資源+物聯網”三網融合模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與資源化利用,目前,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焚燒處理率、無害化處理率均實現100%。
如今,這座曾以工業聞名的城市,正經歷著美麗蛻變。湛藍天空重新回歸,清澈河流穿城而過,濱江兩岸綠樹成蔭。曾經的工業廢墟上,濱江生態公園、西湖濕地公園拔地而起,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城市的文化脈絡中,銅陵博物館宛如一顆璀璨明珠,靜靜訴說著這座城市三千年的銅文化底蘊與江南古今歷史。
作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銅陵博物館以獨特的建筑外形和豐富的藏品,成為銅陵文化旅游新地標。館內5000余件藏品,集三千年銅文化之大成。其中,一只清代金螃蟹展品備受矚目,成為博物館的“爆款IP”。通過升級文物展柜,引入全息投影和語音講解系統,這只金螃蟹栩栩如生,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來自江蘇南京的金女士帶著孩子慕名而來:“這次專程來銅陵看這件文物,能讓孩子近距離感受精美的工藝品和深厚的銅文化,這趟旅程太值了!”
在銅陵文旅版圖中,犁橋水鎮宛如一顆鑲嵌在江南大地上的明珠,散發著獨特魅力。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沿河而立,小橋流水、枕水人家,勾勒出一幅詩意盎然的江南畫卷。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犁橋水鎮變身光影世界。古色古香的建筑在彩燈映照下流光溢彩,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如夢如幻。街道上,非遺手工藝品琳瑯滿目,傳統小吃香氣四溢,游客們穿梭其中,既能體驗親手制作手工銅器的樂趣,感受銅陵千年銅文化的傳承,又能品嘗極具本土特色的生姜茶、順安酥糖,舌尖上的美味與眼前的水鄉景致相得益彰。每逢節假日,水鎮還會上演民俗表演,舞龍舞獅、黃梅戲等精彩節目輪番登場,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成為銅陵文旅融合發展的又一熱門打卡地。
從銅官山1978文創園舊廠房的華麗轉身,到銅陵博物館的文化傳承;從銅官府銅文化工業園的工藝創新,讓工業遺跡重獲新生,到犁橋水鎮的江南水韻、永泉小鎮的民俗風情增添城市宜居之美;在郊區大通鎮的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江豚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微笑天使”的數量逐漸增多,成為城市生態向好的生動注腳。
銅陵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成功破解資源型城市轉型難題,文旅業態的創新發展更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未來,銅陵將繼續堅定走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書寫更加美好的明天。(記者 許邦榮 毛振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