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門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
重慶梁平素有“渝東糧倉”的美譽。“藏糧于地”是大國“糧”策,如何讓更多的“糧田”變“良田”?4月18日,在世界地球日即將到來之際,上游新聞記者走進重慶梁平區鐵門鄉,實地探訪當地正在實施的示范性“沃土工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鐵門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之后的千畝良田。
一增一降
千畝良田“以畝均論英雄”
鐵門鄉長塘村核心區廟壩,是梁平高山優質水稻的主要產地。上千畝的基地里,水稻和油菜的翠綠連成一片,盡顯生機勃勃的景象。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之后,可利用的面積變多了,每畝地能增產300斤糧食。”已在廟壩深耕多年的梁平區瑞豐米業種植公司現場負責人何顯華告訴記者,公司在當地流轉了上千畝地,以水稻、油菜種植為主。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之前,因耕作條件差、耕作成本高,該公司在當地只流轉了300多畝地,現在流轉的地增多了,畝均生產成本卻降了不少,且米因品質好而價更高——價格賣到了8元/斤。
這“一增一降”成就“以畝均論英雄”,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帶來的優產效應。2023年,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落地鐵門鄉,梁平區高標準高起點編制整治實施方案,將整治區內的田、水、路、林、村統一規劃,從土地整理、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提升等方面共形成25個子項目,整體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政策目標,就是通過統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低效園地復墾等各類項目,系統破解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空間布局無序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問題,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及城鄉融合發展。
長塘村食用菌基地,務工村民正忙著生產菌袋。記者 郭發祥 攝
一套“組合拳”
曾經的“空殼村”大變樣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長塘村打出一套“組合拳”,整合智慧灌溉、溝渠整治、產業道路、高標準農田改造、人居環境提升等項目,累計投入資金700余萬元,打造“路成網、田成塊、地平整、渠暢通”的廟壩“千年良田”。由此,散田變整田,薄田變良田,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安閑舒適、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為更好地發揮整治后土地的效益,鐵門鄉探索“村集體+公司(大戶)+農戶”的模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將農戶的土地流轉到集體,再統一向農業生產企業或大戶出租。
在長塘村的食用菌基地,工人正忙碌著生產菌袋。基地已利用的十畝地,曾經是一片廢棄淺塘。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后,村里依托土地“無中生有”錯位發展新品香菇,成為梁平及周邊居民的“菜籃子”。
“前些年還是‘空殼村’,現在布局多項產業,村集體固定資產已超過1000萬元,僅去年就實現30萬元的凈利潤?!绷浩絽^鐵門鄉長塘村黨總支書記鄧大飛說,不管是進村振興產業的企業,還是流轉土地、就近務工的村民,都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中汲取到新的獲得感。
當地還積極實施美麗宜居示范鄉鎮建設項目,改造社區場鎮居民建筑立面,進行屋頂防漏排危整治,升級改造人行步道,改造路燈等基礎設施,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管理“一張屏”。
一張屏+一本賬
構建土地綜合整治數智“全景圖”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成效來之不易,而其中的關鍵就是要以規劃為引領協同畫好“全景圖”,以數智為支撐用好“一張屏”、算好“一本賬”。
在鐵門鄉長塘村黨群服務站中心,鐵門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數字化綜合場景顯示屏幕上亮出的“賬本”一目了然,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所有權、閑置農房情況等基礎信息。
“這個數字場景綜合運用了實景三維、空間數據治理、可視化技術等數字化手段,建立了全過程數據信息‘一個庫’,在規劃自然資源數據基礎上,集成了各部門鄉村管理和工程治理情況數據資源?!绷浩絽^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綦勇說。
依托這個數字綜合場景,鐵門鄉建立了整治周期全要素“一本賬”,即算好空間賬、資源賬、生態賬、產業賬,以便更加科學全面地評價耕地保護、空間騰挪、資源盤活、生態修復、產業振興等整治成效。
在這個基礎上,鐵門鄉構建起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一個綜合場景”,全景展現了整治藍圖落地成果成效,實現多跨協同、全程覆蓋的場景感知研判能力支撐。目前,通過場景化建設投入使用,鐵門鄉有效優化審查5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避免了項目重復投資400萬元。
“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再是‘背對背’,而是有動態更新的‘一張圖’可供參考和決策,資金、人力等要素的配置更高效?!濒胗抡f,得益于數字化賦能模式的探索,鐵門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形成了具有示范價值的“規劃-實施-治理”閉環經驗,已獲得自然資源部高度肯定。
鐵門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之后的千畝良田。
一張“成績單”
為中西部丘陵山區探索特色樣本
鐵門鄉的美麗蝶變是重慶市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生動實踐。2019年自然資源部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以來,重慶持續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交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走出了一條全要素整治、全過程管理、多目標協同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路徑,有效發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平臺作用,打造出適合中西部丘陵山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特色樣本。
五年來,重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實施農用地整理近7萬畝,新增機械化耕作面積2.3萬畝,實施各類生態修復工程5萬余畝,實施人居環境整治超1200處,騰退盤活低效建設用地近600畝,解決了農村耕地破碎化、空間無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態功能退化等“四化問題”,促進了鄉村旅游、觀光農業等產業發展,讓項目區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有效帶動農民增收,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處副處長蔡建軍表示,接下來將持續發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力鄉村振興、助推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用,從強化規劃協同引領、強化涉農資金項目整合等方面發力,著力打造一批示范引領項目,促進和美鄉村建設,助推美麗重慶城鄉風貌整體大美。
上游新聞記者 郭發祥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