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高問題常常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對于那些身材矮小的孩子來說,長高之路充滿了艱辛與不易。傳統生長激素治療需要進行口服或皮下注射等,這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不僅意味著身體上的疼痛,更帶來了心理上的恐懼,有些還有可能會產生某些副作用。
而且許多孩子因為害怕打針而抗拒治療,導致治療難以持續,家長也為此操碎了心。即便勉強堅持治療,傳統注射方式還可能導致激素濃度波動,影響治療效果,讓家長們憂心忡忡。
不過,據大眾日報4月20日報道:我國浙江大學傳來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為這些個矮孩子帶來了新的希望。浙江大學藥學院、金華研究院和先進藥物遞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顧臻教授、張雨琪研究員團隊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傅君芬主任醫師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發表了題為“Biorhythm - mimicking growth hormone patch”的研究論文,成功開發出一種受生物節律啟發的生長激素透皮微針貼片——BRIGHT 貼片。
BRIGHT 貼片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生長激素夜間連續脈沖分泌行為。研究團隊巧妙地設計出三階段脈沖式給藥貼片。
第一階段為快速釋放期(0 - 1 小時),團隊將泡騰片原理運用到高分子交聯微針結構中,引入檸檬酸與碳酸氫鈉等泡騰劑成分。當貼片與組織液接觸時,這些成分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形成多孔結構,從而加速激素突釋,精準模擬夜間第一個分泌高峰。
第二、三階段為延時釋放期(4 - 8 小時),采用核殼微針結構,通過改變內核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濃度來調控溶脹速率,實現外殼延遲破裂和激素釋放,精準匹配夜間后續分泌高峰。
最后,利用紫外光固化技術,將三個微針模塊集成于硬幣大小的貼片中,確保結構穩定與多階段脈沖釋放。
這種貼片基于微針陣列技術,將生長激素負載于微針中,通過皮膚遞送實現非侵入式給藥。微針結構通過物理化學雙重機制控制藥物釋放速率,成功克服了傳統注射無法模擬激素自然分泌節律的痛點。
BRIGHT 貼片具有諸多顯著優勢。從方便性來看,它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依從性。傳統生長激素治療需要每日皮下注射,這對于兒童患者來說痛苦不堪,很多孩子因此抗拒治療,導致治療中斷。而 BRIGHT 貼片只需貼在皮膚上,就能實現藥物遞送,大大提高了治療的便利性,讓孩子不再害怕治療。在療效方面,它能模擬夜間脈沖式分泌模式,使激素濃度與生理節律同步,避免了傳統注射導致的激素濃度波動,從而增強了治療效果。
為了驗證 BRIGHT 貼片的有效性,研究團隊在健康大鼠和生長激素缺乏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進行了實驗。健康大鼠實驗結果顯示,BRIGHT 貼片組平均身長增加 10.1 毫米,脛骨和股骨長度顯著增加,且未引起異常體重增加。
基因敲除小鼠實驗中,BRIGHT 貼片使小鼠生長水平接近同齡正常小鼠,骨小梁厚度和數量顯著改善。同時,該貼片還通過了生物安全評估,證明皮膚殘留成分極少,輔料均為藥用級,生物相容性良好,具備長期安全使用潛力。
在實際實施方面,BRIGHT 貼片為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癥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更便捷有效的選擇。患者只需按照醫生的指導,將貼片貼在合適的皮膚部位,就能持續、穩定地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無需再承受每日注射的痛苦。
從社會作用來看,這一成果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解決了生長激素治療中的臨床痛點,還為藥物遞送技術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其科學價值在于深化了對生物節律調控的理解,技術價值在于推動了智能藥物遞送系統的發展,臨床價值在于為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癥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這一成果標志著藥物遞送領域向精準化、智能化邁出了重要一步,有望為更多身材矮小的孩子帶來長高的希望,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相信隨著 BRIGHT 貼片的進一步研究和推廣,越來越多的個矮孩子將從中受益,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消息來源:《大眾日報》4月20日報道《貼一片就能在睡眠中悄悄長高?浙江大學團隊發明生長激素貼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