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以其深邃的思考、對真理的不懈追尋,為人類思想的發展指明方向;思政則立足時代需求,培育著一代又一代心懷家國、擔當有為的青年。當哲學與思政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山西大學的“哲學概論”課程,作為探索創新育人模式的典范,正以獨特的方式,為人們揭開這一精彩篇章。現在,讓人們一起走進這門課程,共同領略哲學與思政融合的魅力!
哲思啟智,點亮學生成長之路
學校王航贊、江怡、寧俊偉、孫巖、梅劍華、陳敬坤和陳常燊教師共同負責的“哲學概論”課程,是針對山西大學哲學、歷史、中文以及初民實驗班等文科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服務全校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一門通識課程,先后被評為省級精品共享課程、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在同學之間廣受好評。此課程秉持著山西大學“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材”的教育理念,堅持哲學“歷史傳統”“創新主題”以及“應用可能”三個方面的有效結合,重點解決“滿足學生獲取理性思維的需要,形成有效的思想育人模式”的問題。當談及學習這門課程的預期目標時,2024級歷史學專業的儲若思同學說:“作為一名歷史學專業的學生,我深知‘文史哲不分家’。我希望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加深對哲學流派和發展歷史的認識,并且能夠更自如地運用哲學中的思辨精神來研究歷史。”2021級哲學專業喬澤仁同學則對“哲學概論”寄予了別樣的期待,他希望通過這門課實現從“生活哲學化”到“哲學生活化”的轉變,使他在多元價值碰撞中堅守理性,在永恒追問里安頓心靈。盡管不同專業的學生有著各自的期望,但他們都期待這門課程能夠激發自己的理論興趣,培養理論思維,塑造良好的思想態度,從而引導自己進入哲學思考的廣闊天地。有研究表明,人在世真正的成功,首先應在于做人的成功,即力爭做個精神上優秀的人,只有這樣生活才更有意義。“哲學概論”課程作為對哲學內涵、哲學發展、哲學問題、哲學派別、哲學方法、哲學功能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與總結,依照本體、認識、人性與價值的次序組織教學內容,成為體現當代哲學教育在實現人良好發展方面積極作為的重要載體。課程認真依照哲學專業型人才在當下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與培養要求,把培育有深厚專業知識和濃郁社會情懷的良善、自覺、理智個體作為重點,倡導和啟示學生投身現實社會發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正途。課程積極尋求讓哲學更加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路徑,通過講述哲學史、邏輯學、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價值哲學和哲學總論等內容,堅持充分的內容供給,深入挖掘內容中蘊含的哲學思維、理論判斷、科學認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育人資源,引導學生將哲學的抽象、概括等理論思維運用到自身的專業能力發展上,將哲學學科那種特別的反思性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形成深刻、全面、正確、客觀的認識,進而提升以充分的理論來分析問題、以有效的視角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改革創新,構筑思想育人新高地
“哲學概論”課程團隊成員積極合作,注重發揮哲學學科的思政關切優勢,切實讓課程成為學生領會哲學層面上的“知、行、信、情、意”標準和“真、善、美、圣”追求。團隊認為,“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社會之中、群體之內,如何實現完美,需要在縱向上處理好人與天、地之間的關系,在橫向上處理好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以及和自己的關系。哲學思維在促進人類良知良能、向上超越方面有幫助,促使人悟透有限,超越有限,達到無限。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確定,很好地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要求。”為此,團隊集體群策群力,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學生評價方面進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謀劃和改革,充分將課程在新時代的育人功能發揮出來,使之成為專業知識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思政教育的重要平臺。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課程團隊成員積極構想,形成了課程以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為主要特征的架構體系。授課教師遵循教育規律,以育人為本,在教學中將哲學視野、知識、方法與青年學生的理論素養和精神境界培育相結合,用課程的科學性、人文性引領學生的精神世界發展,深入推進了該課程的學以成人、立德樹人功能在實踐中的具體落實。正如2021級哲學專業的鄭艾玲同學所說:“這門課不僅僅教我們哲學的理論,更教我們用哲學的思維去看待這個世界,去理解國家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讓我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時,能夠將哲學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更好地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課程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發展理念,盡可能地將專業性與通識性作用發揮出來。授課教師努力將哲學論題及其發展史確定為線索,結合社會發展問題和思想價值性原則科學設計案例,明確地提煉出體現哲學概論課程特性的6個話題與9個章節,并在每一個部分將思政教育的目標和融合點凸顯出來。2022級哲學專業的楊江誠同學談道:“通過學習哲學概論這門課,學生可以掌握哲學的歷史脈絡、基本范疇、重要論域,從而形成對哲學領域的基本圖式,為后續在哲學領域深耕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令2022級哲學專業的衛呂恒同學印象最深刻的是授課老師注重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詳實地呈現一些案例,比如通過對“電車難題”“洞穴寓言”等經典案例的分析,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具體情境結合,既對學生的主動思考予以激發,又使理論解釋更具現實穿透力。在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上,課程非常重視教學創新和課堂教法改革,注重基礎知識講述明確,主體內容翔實。教師按照“專業者+管理者+學習者”的課堂模式,實施翻轉課堂、小組研討課等方式,將灌輸與啟發、精講與泛講有機結合,以問題為切入點開展教學。對此,2021級哲學專業的盧保蓉同學回憶道,“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十分重視專業概念的辨析,采用交叉對比的方式,全面介紹各個哲學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論,避免局限于單一方向。”此外,課堂還重點關注學生哲學思考的持續過程,通過強化課堂探討、交流和互動,激發學生興趣;建立跨學科的“問題探討工作坊”,鼓勵多元參與,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育人資源,將教學內容更深入地傳授給學生。2023級哲學專業孫瑋宇同學表示,這門課程最吸引她的地方在于授課老師采納的那種類似于“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模式。在某個話題的探討和思考上,老師常以某個當前發生的現實情況為例,從現實中引出話題,表明這樣的問題不是空洞的、無謂的,然后結合哲學上的相關思考與理論表述,將理論摻雜其中,使之具有特定的高度,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這種啟發式互動打破了單向灌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課程教學非常注重學生主體,強調將學生的興趣、愛好、關切也作為內容講授的重要方向。具體做到秉持多元、全面的原則,依據學生反饋及知識獲取、自我成長需求來安排教學,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應得,學有能得。在教學前,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大一學生對哲學學科的認知多停留在高中階段的樸素層面,且直觀上對哲學專業前景和出路感到擔憂,故教學重點在于幫助他們了解哲學,明晰哲學學科,把握哲學概念、價值與學習方法,從而消除顧慮,培養對哲學的興趣與重視;而大二學生已有一定哲學基礎,適合對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深度分析與講授。在課程成績的評定方面,課程團隊確定了“以教學實際為基礎,推進考核形式改革,依據學生整學期的學習狀態,實行全程考核”的方案。教師按照專題研討、小組探討、個體思考的模式,綜合考量學生參與主動性、表達邏輯性、閱讀持續性、理解深刻性、課下實踐充分性和論文寫作思想性等多個維度,明確分值比例,以此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
示范引領,拓展課程思政版圖
“哲學概論”課程被教育部確定為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授課團隊被確定為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高等教育司積極引導培育,堅持通過課程的數字化轉化來提升思政教學指南的研制質量,發揮其在指南研制方面的實踐作用和一線教學中的引領作用,給全國哲學類思政教育該如何去開展做出示范性探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門課程面向社會大眾的線上發展已在“新華網”和“人民公開課”平臺相繼進行,學習人數已達數萬人。作為體現和凝聚專業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的一個示例,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哲學概論”課程的數字化轉化方面,進行了具體的組織和指導,并將轉化成果分為課程專業內容、思政理念、實踐與方法等板塊,以視頻形式向全國高校教師進行示范培訓。在培訓中,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張異賓教授就哲學概論思政示范課的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郝立新、羅躍軍教授點評了課程的內容建設與發展,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唐正東教授就課程的典型問題進行了交流互動。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王航贊教授就課程的目標定位、建設理念、主要內容以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實踐與方法、效果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講授。全國高校哲學類3000多名教師參加了培訓,這充分體現學校哲學類專業在課程思政教育建設和一流課程發展方面的積極成效。在課程今后的推廣應用過程中,團隊成員也有明確的目標。他們將根據時代要求,創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能力,豐富教學環節,變革教學方法,強化課程的卓越教研模式建設,把立德樹人貫穿于課程知識教學的全過程。以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完善基礎性資源,緊跟學界前沿,在教學過程中納入對課程所涉及內容的新近科學研究,充實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學術研究色彩。進一步開發課程的網絡資源,如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與建設等,形成一個使用促進建設、建設促進使用的良性循環,擴大課程影響力,力爭在推動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普及和發展中發揮良好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作用。正如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所言:“課程思政的實質并不是做一番勸誡性的說辭,而是通過事實性和價值性賦予課程內容力量,旨在以合理的理論與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形成關于自我、組織、發展的信心,思考并解決當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切實成為合格人才,為國家繁榮和社會昌盛事業出力。”
“哲學概論”課程不僅為學生打開了哲學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政育人的融合途徑,更為全國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隨著課程的不斷完善與推廣,相信它將如同一顆種子,在更多的教育土壤中生根發芽,激勵更多教育工作者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積極探索創新。
(責編 黃晶 通訊員 張馨文 助編 蘭亞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