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是貴州省竹資源第一大縣,有“中國竹都”之稱。為貫徹落實上級有關部門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要求,赤水市從2023年開始推進流出耕地恢復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稱,有不少整改地塊已撂荒閑置,“整改復耕”流于形式。
近期,記者實地走訪赤水市多個鄉鎮村組發現,一些整改時被伐掉的竹林重新長出了新竹;有的地塊種了玉米但因缺乏水源收成甚微;還有的地塊整改后根本不具備耕種條件。部分群眾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整改為何沒能實現恢復耕種的初衷?如何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遇到的難題?
△葫市鎮葫市村一處已整改地塊砍掉竹林后目前已撂荒
砍了竹林卻荒了耕地
有村里一半已整改地塊撂荒
記者在村民的帶領下,穿過山間小路,來到赤水市葫市鎮葫市村的一處已整改地塊,該地塊周圍是漫山遍野的竹林。村民趙澤健(化名)告訴記者,他們家的耕地就位于這片竹林間,以前自家地里也是竹子,在2023年、2024年按要求全部砍掉,現在地卻基本撂荒。“地種上了苞谷,但水源不好,不出糧食。我們生產隊都是像這樣砍掉了,地現在是荒的”。
葫市村一位張姓村民告訴記者,家中的幾畝梯田為整個家族所有,多年前,部分地塊改栽了竹子,現在已按政策要求整改復耕,但已整改的耕地上又長出了新竹苗。“以前的竹子栽好剛成林,去年年底就全部砍了,但又都長起來了。”
記者還實地走訪了葫市鎮天堂村、高竹村,復興鎮凱旋村,兩河口鎮大壩村等多個鄉鎮村組,均存類似問題。復興鎮仁友村黨支部書記蘇方洪介紹,他們村在2024年根據上級下發的疑似耕地流出圖斑需整改47處共六、七十畝耕地,目前撂荒的約有一半。“今年群眾還種了一部分,全部種的話就只種了一半左右,撂荒的都是沒有勞動力了,集體也耕種不了那么多。”蘇方洪說。
除了受外出務工人員多,村里缺乏勞動力的影響外,砍掉竹林整改復耕后,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種條件不完備,耕種成本較高也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甚至有村民無法理解,根據疑似耕地圖斑,有的整改地塊位于山林間,按要求只需整改其中一小塊,而周圍還都是大片竹林。一位譚姓村民告訴記者,當地人把這一現象稱為“開天窗”,這種情況即使耕種也無濟于事。“恢復大山里的一畝出耕地,根本沒有意義,很多都荒了,竹子又自己長出來了”。
“整改復耕”被指流于形式
“開天窗”地塊整改無意義
村民也給記者算了筆經濟賬,目前一噸竹子的市價約為500元,一些家庭每年僅靠砍竹子或賣竹筍,能有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收入。“種一年竹子產出幾千幾萬。把這個竹子砍掉但又沒人耕種,種了沒有收成。種的莊稼全部都死了”。葫市鎮高竹村一位吳姓村民表示,主要是耕種條件沒跟上。
△葫市鎮天堂村一農戶耕地上種出的玉米
此外,當地推進“整改復耕”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讓群眾不解,起碼并未進行充分的政策宣講。“政策下來就是三天左右必須完成。都是下半年才進行,上半年不做,帶了一點強制性的意思”,村民譚先生說。兩口河鎮大壩村三組村民金明英也告訴記者,她前一天才剛接到通知,次日家中房前屋后的竹子就全部被砍掉了,“我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復興鎮凱旋村多位村民表示,所謂整改只是把地面上的竹子砍了,但竹根沒有用挖機鏟掉,后續是否復耕并無監管或配套措施。
2024年6月,赤水市耕地流出整改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關于耕地流出整改相關工作情況的通報》中提到:整改推進緩慢,工作進度嚴重滯后;部分鄉鎮包保責任仍流于形式;政策研究不足,拿不出具體可行的整改措施;宣傳發動不夠,導致整改工作推進被動。
貴州省赤水市2023年啟動推進整改復耕,主要依據是落實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嚴肅開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核實處置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自然地理和農業生產條件,切實加強政策引導和解釋工作,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充分考慮經濟成本、社會成本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穩妥審慎處理、有序組織實施。堅決防止“簡單化”“一刀切”。
公開資料顯示,赤水地處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自然條件復雜,地形地貌多變,山多地少。針對當地群眾有關整改復耕的疑問,赤水市相關部門如何回應?
△赤水市長沙鎮長沙村一農戶家幾個月前剛被砍掉的竹林
相關部門回應:有些政策還不成熟
鄉鎮干部:動員發動群眾時間倉促
4月10日,赤水市自然資源局相關人員對來訪群眾表示,全市已整改地塊撂荒的情況確實存在,主要是后期管護的問題,特別是“開天窗”的情況要盡量避免。“因為才實施兩年,可能有些政策還不成熟。我們也在反映這個問題,有些是基層無法解決的。”
赤水市多位鄉鎮干部對記者表示,栽竹子和種糧食在當地產出效益懸殊,群眾恢復耕種的積極性不高。整改復耕的時間緊、任務重,宣傳發動群眾的難度大,這是基層干部反映最多的問題。“動員確實時間很倉促,我們的時間很短。多增加1~2個月,群眾的埋怨聲應該也會小。群眾更多算的是經濟賬,我們算的是政策賬,我們也在組織老百姓在恢復的耕地上栽種蔬菜、豆類、玉米等作物來確保耕地不撂荒,但是也難免會出現局部的撂荒。‘開天窗’的地塊根本無法耕種,我們正在進行異地補劃”,一位鄉鎮干部說。
△已整改地撂荒現狀
據介紹,上級有關部門多在當年11月下達耕地疑似流出圖斑的整改任務,次年1月就要完成整改,否則可能會面臨追責風險。還有鄉鎮干部介紹,“整改一畝地大概需要1600~2000元的成本才能夠做得下來。如果還要完善水利、通機耕道這些,投入的經費會更大。尤其是山區,整改以后怎么辦?也不可能讓它長時間撂荒。但是沒有人種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4月20日,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地已開始著手解決“整改復耕”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赤水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葛小彬表示,他們正在和林業部門積極對接,對涉及“開天窗”的整改地塊進行異地補劃。此外,也在積極爭取項目,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我們對‘開天窗’的地塊進行規劃調整,把耕地換到山下,把林地換到山上。現在也在搞旱改水的項目,給已整改地塊建水池、鋪管網。今年要向上爭取更多項目來搞旱地改水田”,葛小彬說。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何可認為,一些地方在政策執行中陷入“有任務無能力、有政策無配套”的困境,最終只能流于形式應付考核。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孔祥斌建議,地方政府要增強部門協同破解難題。此外,要通過土地綜合整治賦能農村土地,尤其要多措并舉來調動村集體落實復耕政策的主觀能動性。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