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地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4月16日,中國地震局再次派出由30人組成的中國地震災害評估組赴緬開展災害損失調查評估任務。隊伍由中國地震局25名專家,以及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的5位專家組成,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孫柏濤研究員為組長。這是中國地震局在派出8名結構安全評估和應急救援專家參加中國救援隊和中國國際救援隊后,再次派出專家。災評組正在深入災區,系統開展烈度圈調查與繪制、建筑物及生命線工程震害評估、地質災害調查、工商業損失評估及社會影響分析等工作,通過多維度科學評估,為緬甸災后重建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為普及防震減災相關知識,針對救援情況,我們在前期推出了緬甸7.9級地震現場工作隨筆系列,隨著災評工作的深入,我們再次推出緬甸地震災評隨筆系列,歡迎大家關注。
陡坎地形(即場地高程突然變化的地形)的地震破壞放大效應,是指地震時地震波從基巖向地表傳播遇地形突變,因反射、折射和繞射等作用,導致能量在陡坎頂部邊緣及附近區域集中形成“聚焦效應”,進而使地震動幅值增大、工程震害加重的現象。研究表明,陡坎高度越大、坡度越陡,地震放大效應越顯著。
此次緬甸地震調查顯示,緬甸首都內比都地區存在多處因陡坎地形引發的震害現象加重情況:距陡坎頂部邊緣0~100 米范圍內的建筑破壞程度,相較陡坎底部或距離陡坎邊緣較遠的平坦地帶的建筑明顯加重,有些受損建筑的破壞甚至提高1~2個等級,且距離陡坎頂部邊緣越近,地形影響導致的震害程度愈加顯著。
如圖為兩棟構造形式完全相同的建筑,陡坎頂部建筑:底層發生倒塌(一般稱為坐層),顯示該建筑的底層主體承重構件完全毀壞;陡坎底部平地建筑:僅底層填充墻破壞,主體結構仍保持完整。
來源:中國地震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