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第一部經典,是由天竺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共同翻譯的。當時‘夜夢金人’的漢明帝,對這第一部新譯出的《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直視如國寶,特別敕令珍藏于“蘭臺石室第十四間”。
佛成道以后,由許多外道發心出家的比丘,將他們對宇宙人生不明了的地方,以及有疑難的問題,紛紛提出來請佛解釋,除此之外,有些也是佛自動對比丘們懇切的開示。這些生活中金科玉律的語錄,集合起來,共有四十二段,每一段都含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每段都是自成一章,因此就成為這一部《佛說四十二章經》。
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的內容,既包括了事,也涵蓋了理,可說是部理事圓融的經典。經文一開始就敘述“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以及他說法度眾生等事跡的經過,這是屬于事;至于講理的部分,可以說包括了世間的和出世間的,以及大小乘的道理──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的教義。
這部經對我們現實的人生富有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是引導我們修身、處世、待人、行持乃至成佛的解脫之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本經的題目,共有七個字,屬于“人法立題”,“佛”屬于“人”,“四十二章經”是佛法,所以這部經的題目,是由“人”與“法”聯合組成的一個名稱。以下,再把這經題的七個字,分為“佛”、“說”、“四十二章”、“經”四節加以說明。
一、佛:佛字的發音是印度音,是簡單的稱呼,把它說完全了,應該稱為佛陀,意思是“覺者”。
從文字的意義來說明,覺是覺察和覺悟的意思。所謂覺察,就是面對一切煩惱的時候,能夠隨緣省察,不為它所困惑。覺悟就是突破所知障,假如我們對于所知道的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知識,能夠有正確的判斷與抉擇,而不會去顛倒執著,才能夠突破所知障,這樣就覺悟了!
因此,當真正成了佛,既能夠覺察,也能夠覺悟。這還只是很淺顯地從字義方面來說明“覺”。再從圣位的層次來說明,又有自覺、覺他、覺滿三種,從功行的區別說明,可以分為本覺、始覺和究竟覺三點。
二、說:說,就是講話,根據佛經的解釋,包含了“悅”的意思,釋迦牟尼佛觀察眾生受教化的根機已經成熟,講這部經的時候,是懷了一種歡喜心、大悲心,暢所欲言,滔滔不絕地從他的大悲心里面,自然而然地把佛法流露出來,真是無比的歡喜。
三、四十二章:四十二是數位。章,是條與段的意思。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條,簡單地說,就是四十二段,這是指本經的體裁和內容。本經是釋迦牟尼佛主動講的,不論是佛弟子請問他,或者是外道發問,他所答覆、所宣揚的道理,共分為四十二個章段。
此外,從修行到成佛的歷程,有四十二個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個位次,所以分為四十二章,隱隱當中象征了成佛的四十二個階段。
四、經:簡單地說,是一種圣典。梵語經叫修多羅、修妒路、素怛纜……直譯為中文叫做線,有貫穿的意思,意譯為經,完整應該稱為“契經”。
契,是契合的意思,具有契理和契機兩種含義。什么叫契理?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法,與十方三世諸佛,所講的是一樣的,佛經的道理,是永遠契合于真理,不會改變的。
契機,機就是根機。眾生的愛好、個性、智力等等,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道理,每個眾生都能夠接受。如經中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的道理,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聽得懂,所以適合大家的根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