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傍晚時分,落日余暉灑在筼筜湖水面上,波光粼粼,幾只白鷺掠過湖面。
曾經,這里魚蝦絕跡;現在,這里白鷺歸來。湖邊的游客舉起相機,駐足湖畔,嘗試捕捉這一動人時刻。
這樣的改變,正是廈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筼筜湖曾因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而一度污染嚴重。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局長蔡偉中介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廈門啟動“綜合治理筼筜湖”工作,共投入資金約19.9億元,先后開展了5期筼筜湖綜合整治。
從清淤筑岸到活水美景,從生態修復到濱水景觀打造,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如今的筼筜湖碧波蕩漾、白鷺翩飛,已成為廈門“城市會客廳”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城市名片。
筼筜湖畔,風景如畫。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近年來,廈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治理,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綠色轉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累累碩果。其經驗在全國推廣,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范樣本。
不僅是湖區,一座城市的生態底色更體現在每一寸街巷的煥新上。
在湖里區禾山街道,曾經雜亂老舊的圍里社城中村,如今正煥發出新的活力。2024年以來,廈門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和智慧化管理手段,啟動城中村“三提升”行動,涉及管理提升、服務提升、業態提升三大方面,對圍里社基礎設施與人居環境進行系統性改造。閑置角落被改造為創意市集,違建拆除后建成籃球場和機動車停車位,社區還引入了廈門首批液冷超充電樁等綠色設施。
治理方式的變革也在同步推進。廈門市住房和建設局局長李德才向記者介紹,圍里社建立“1+2+N”治理機制,社區居民通過“圍桌議事”機制,與政府、企業共同參與社區規劃管理,形成多元協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如今,這片區域正以“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新姿態向未來邁進。
綠色發展的脈絡,還延伸至城市的各個港口,走向世界。
在海滄港區,一座現代化的自動化碼頭正悄然運轉。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廈門遠海集裝箱碼頭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零排放集裝箱碼頭,結合云計算、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岸橋遠程操控、無人集卡運輸、自動化堆場作業等流程,比傳統碼頭節能25%、減排16%。
為了構建綠色港口生態鏈,碼頭還實現了泊位岸電系統全覆蓋,讓靠泊船舶也能用上清潔電能。福建首單國際航行船舶生物燃料在此加注,為當地的綠色航運注入新動能。
以5G智慧港口、綠色能源應用為代表,廈門遠海碼頭構建起自動化與綠色化協同推進的“廈門樣本”,并將其經驗推廣至其他國家港口,形成“走出去”的可復制范本。
鷺島廈門青山環繞,碧海如鏡。
生態之變,不僅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也重塑著發展方式和治理理念。如今的廈門,正以城市修復、社區治理、港口轉型等一項項具體舉措,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鷺島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打造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