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汽車打工人之間的差距,真應了兩片肉唇開口最大的那貨的說法。
這兩天,日本的行業機構對3744家上市企業的人均收入進行了排名。整車和零部件廠家被歸類到89家運輸設備企業中,他們員工的平均收入,是中國專家不愿意說出來的。即便把數據擺到專家們面前,他們也會以數據來源不明界定。
在上一財年中,擁有7.02萬名員工的豐田,人均年收入為899.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6.16萬元,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4.4萬日元,位居排行榜的榜首位置。
陷入危機的日產,人均年收入為877.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5萬元,排名第二;本田以42.6萬元排名第五;已經撤離中國的三菱汽車,以40.3萬元的數據,排名第十。
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以及激烈的卷斗下,日系主流整車制造商在國內不但沒有降薪裁員,而且繼續提高員工的收入。與前一財年相比,三菱汽車為雇員增加了42.6萬日元的工資;在中國市場存在感極低的五十鈴多給員工放餉11.6萬日元;斯巴魯平均漲薪32.6萬日元。
這與中國汽車行業的情況,形成了極其刺激的對比。
在中國汽車行業研究機構《2023年汽車行業薪酬對標報告》中,國內汽車打工人的平均收入為15.8萬元,同比增幅3.1%,僅相當于豐田員工收入的34.2%。以2023年的人均收入為基數,取2019年至2023年的平均增幅,推算2024年的數據,中國汽車工人的收入約為16.6萬元,僅為三菱汽車員工收入的41.2%。
在整車產量、銷量、出口量上,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2024年的數據對比,中國的汽車產量是日本的3.8倍,銷量是日本的7.1倍,出口量是日本的1.4倍。
在享受完宏大敘事帶來的快感后,這在汽車打工人的收入上,沒有得到丁點兒可見的呈現。
日系整車制造商沒有把其國內的員工、零部件和服務商變成成本。連已經岌岌可危的日產汽車,在削減人力成本的成本的時候,首先對準的是管理層。在完成了經營管理委員會的減員后,剛剛又決定對董事會成員動刀。鈴木汽車的老板鈴木修曾經說過,在讓為公司奉獻的員工失去工作之前,管理者應該先把自己解雇了。
在時下的中國汽車行業,多數打工人都是降本的組成部分,裁員已經從新聞變成了無人問津的日常。拖欠員工工資、停繳員工繳納社保的整車制造商,一巴掌都數不過來;逼迫員工離職而拒絕賠償的花樣手段,顯盡了東方智慧。
產能嚴重過剩醞釀成的危機,還看不到緩解的跡象。除了身居要職的高管,任何人隨時隨地隨意都可能被掃地出門。這讓一批尚有工作的底層人員都陷入了焦慮中,他們擔心都會失去工作。為了保住飯碗,他們只能被迫無條件的加班,忍受領導層習慣性的問候祖宗,含淚簽下自愿降薪的協議。
現在,智能駕駛成了被暴捶的對象。從工信部與企業開閉門會,到會議紀要意外流出,再到各類協會對智能駕駛開炮。中國汽車轉型下半場的主角,從呼風喚雨到瞬間跌倒,用時不到4個月。
昨天深夜,知名車企的高層因未能在22點前收到市場部調整智能駕駛的方案,當場擼了數位高管的職,公關代理公司被罰3個月的服務費。在大佬們的怒氣中,一眾人未能在限時的天亮時分拿出成型的報告。
在對方雜亂的嘆息中,我聽到了他的話:
我們怎么變得這么卑微,這么下賤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