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是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發生,不僅會造成減產和品質下降,其產生的毒素還會累積,危害人畜健康。當病麥率超過4%時,小麥將完全喪失食用價值。因此,每年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都是重中之重,掌握赤霉病的防控技術,對保障小麥安全生產至關重要。
1、危害癥狀
小麥赤霉病又稱"麥穗枯",可侵染小麥各生長階段,可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等癥狀:
(1)苗期枯死。一般是由帶菌種子或土壤病殘體引發,剛開始時,病苗芽鞘褐變,植株矮小黃化,隨后根系腐爛,嚴重時可導致麥苗死亡,潮濕時可見粉紅色霉層。
(2)莖稈腐爛。包括莖基腐和稈腐兩種表現,莖基腐會導致植株基部變褐腐爛,易引發倒伏;稈腐一般在穗下1-2節出現紅褐色病斑,最終導致上部穗部枯死。
(3)穗腐。穗腐一般在小麥揚花期侵染,也是發病最嚴重的時期,也是需要重點防治的,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通常就是特指這種情況。穗腐一般在揚花期侵染,灌漿期顯癥。初期小穗穎殼出現水漬狀褐斑,后擴展至整個穗軸,潮濕時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最終形成枯白穗,造成小麥減產,影響小麥品質。
2、發生規律
(1)病原特性。小麥赤霉病的病原菌為禾谷鐮孢菌、燕麥鐮孢菌、銳頂鐮孢菌、三隔鐮孢菌、串珠鐮孢菌等,以菌絲體在作物殘體上越冬,次年春季在溫度、濕度等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此時,一般正是小麥的揚花期。
(2)發病條件。當平均氣溫9℃以上、相對濕度80%以上時,可造成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和流行,若遇到持續陰雨天氣,還會加重病害的發生;此外,若秸稈還田田塊菌源量大、種植易感病品種、施用氮肥過量等,也會加重的發生和傳播。
3、防治方法
(1)施藥時機。把握"見花打藥"原則,正常天氣,可在全田小麥有5-10%揚花時首次施藥;若當地遇連續陰雨天氣,可搶雨隙提前至抽穗期施藥,重發區域需二次防治。若施藥后短時間內遇雨,則需在用藥后5-7天,補防一次。
(2)藥劑選擇。推薦采用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復配,可選用含有三唑酮、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等的復配劑,如戊唑·咪鮮胺、氰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氰烯·己唑醇、噻呋·己唑醇等,也可用單劑混配,如戊唑醇+氰烯菌酯(或咪鮮胺)、多菌靈+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也可使用丙硫菌唑、葉菌唑等新型藥劑,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3)推薦施藥方案。每畝可選用25%氰烯菌酯50毫升;或每畝43%戊唑醇20毫升+20%吡唑醚菌酯10克;或每畝25%三唑酮50毫升+43%戊唑醇20毫升;或每畝10%己唑醇30毫升+20%吡唑醚菌酯10克;或每畝25%丙環唑20毫升+25%嘧菌酯10毫升;或每畝10%苯醚甲環唑20克+20%吡唑醚菌酯20克;或每畝50%多菌靈50克+25%咪鮮胺50克等。
以上方案選擇一種即可,若二次補防,最好更換施藥方案,交替用藥,減小抗性的產生。
(4)增效方案。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時,可結合防治蚜蟲加入菊酯類藥劑,加入磷酸二氫鉀進行營養調控,增加抗性,加入有機硅等助劑,提高藥劑附著性能。
注意事項
(1)赤霉病預防窗口期短,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要經常下田觀察小麥生長狀態,看自家或鄰近地塊是否有發病情況。
(2)預防為主,結合當時天氣情況,提前預防,無人機飛防需保證每畝1.5L以上藥液量。
希望這些技術要點能幫助大家做好赤霉病防控,想了解更多農業實用技術,請關注葉雨拾光,歡迎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