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的櫻花是春天的美景,碩大的櫻桃是春天的果實!從4月10日開始,榆中縣小康營洪亮營村農博園專業合作社的櫻桃大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摘一籃就幾分鐘的事兒,現在成熟了兩個棚,一直能采摘到5月底!”女主人丁芳霞侍弄著櫻桃樹如是說。
沿著小雙公路從王保營向上走,洪亮營、劉家營……“營營”相連,龕谷峽、唐家峽、徐家峽……毗鄰相映。“龕谷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從夯實特色產業根基,到借助智慧農業賦能;從推動農文旅教深度融合,到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古韻悠長的龕谷,正沿著“生態為底色、產業為筋骨、文化為靈魂”的發展路徑,勾勒出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春日振興畫卷。
櫻桃花開染春早
繁碩幼果掛枝頭
洪亮營的大棚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油桃種植。如今,通過不斷改良,成就了全村特色產業的頂梁柱,穿過小屋,大棚里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洪亮營農博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金鑄和妻子丁芳霞正在來回檢查著暖棚內每棵櫻桃樹的生長情況,枝頭繁碩的櫻桃掛滿枝頭。
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從開花到結果,再到果實成熟,櫻桃樹的管理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我從種植油桃到現在改種櫻桃已經十多年了,4月10日開始采摘上市,看今年行情,預計收入能超過10萬元。”回想起櫻桃種植的歷程,金鑄感慨萬千地告訴記者,現在通過大棚精細管理及施用農家有機肥的方式,為櫻桃的各個階段提供優良的生長條件,同時為顧客帶來家庭農場式的觀光采摘體驗,實現了從枝頭到舌尖,只有一伸手的距離。
“我以前只靠種地為生,一年也就掙個萬把塊錢。現在政府大力建設示范帶,櫻桃價格翻了一番,我一年能多賺五六萬元。”正在忙碌采摘的丁芳霞笑著補充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櫻桃采摘這一特色產業,已然成為小康營鄉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它不僅在洪亮村發展壯大,在小康營鄉王保營村、劉家營村、孟家莊村也同樣深受農戶青睞,成為大家致富路上的“香餑餑”。
王保營村集體積極從沿海地區引進優質櫻桃苗木,成功建成10座標準化櫻桃園,并著力打造集觀光游覽、采摘體驗、研學教育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我們對溫棚進行改造與鋼架大棚新建項目相結合,對原有的4座溫室大棚進行全面改造,新建7000平方米鋼架冷棚,還配套完善了智能化管道與配電設施。”金鑄告訴記者,項目投產后,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按“1+1+N”的模式運營,預計年增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帶動農戶戶均增收超萬元。
曲徑通幽小“三峽”
“織”就鄉村旅游幸福網
挖掘機、鋪路機、壓路機轟隆作鳴,你栽樹來我鋪路,好不熱鬧的場面。4月14日下午,通往小康營鄉徐家峽村的主干道上,投資400萬元的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正緊張有序地推進,施工人員正在進行最后的道路油翻砂沖刺工作。
“這項工程自3月底開工建設以來,路緣石沿街鋪設,3處防洪涵管嵌入地下,吸水磚步道蜿蜒延伸,還同步啟動了村莊綠化工程,村民自發栽種玫瑰、金葉榆,把昔日坑洼的道路變成了‘花香走廊’。”榆中縣小康營鄉副鄉長劉艷表示,這路段的改造升級,將極大提升浪街、徐家峽景區周邊整體建設水平,有力帶動特色農業采摘經濟的蓬勃發展。
徐家峽村背靠興隆山風景區,自然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是榆中縣“全域旅游示范縣”重點打造的九個特色鄉村之一。
“我們這里是一處少有人知的原始美景地。夏日奇花異草滿谷飄香,山泉小溪潺潺流淌,風景秀麗,秀峰疊翠。”徐家峽村黨支部書記小宿告訴記者,自“龕谷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推進以來,全村全力打好旅游規劃、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環境改善等鄉村旅游發展“組合拳”。拓寬村主干道1.5公里,硬化村道1.4公里,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接待服務能力。動員400戶農戶積極參與打造人居環境改善示范村,對全村土墻、土大門進行提升改造,集中清理“四堆一殘”,著力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已建成了觀賞水車、水磨、觀景亭、上山棧道、景區停車場、太陽能景觀路燈等一批生態觀光旅游新亮點。
據了解,隨著“五一”假期臨近,小康營鄉持續推進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同時精心打造多個充滿田園特色的景觀和彩虹步道等,致力于將徐家峽、浪街等周邊景點串聯起來,打造成為一條獨具魅力的旅游小環線。
“我們將充分利用龕谷峽、徐家峽、唐家峽小‘三峽’自然風光,在全力提升通往‘小三峽’道路和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在徐家峽建設一個虹鱒魚養殖基地,打造一座別具特色的魚莊,與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浪街深度融合,進一步豐富當地的旅游業態。”劉艷透露。
農文旅相“融”齊放新活力
鄉村蝶變展新顏
初春的榆中縣浪街村,日光溫室里羊肚菌破土萌發,多肉植物五彩斑斕;鴕鳥場中成群鴕鳥昂首踱步,農家樂里飄出陣陣炊煙……曾經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小村落,如今已成功轉型為農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典范。
據了解,今年浪街村以“龕谷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契機,以“融合發展”作為破題關鍵,投資400萬元打造農文旅教綜合體。
走進浪街景區,便能看到臨街鋪面已煥然一新,施工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道路景觀打造,力爭在“五一”假期能夠全新開門迎客。
在浪街村育苗大棚內,一畦畦蔬菜種苗蓄勢待發;多肉大棚中,一盆盆多肉萌態盡顯;火龍果大棚里,工人修剪枝丫的手似靈動畫筆,刪繁就簡……
近兩年,該村引進無花果、火龍果、羊肚菌等高附加值作物,采用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技術,特色農產品銷售通過線下銷售和線上銷售的形式銷往全國。這些特色農產品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也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據統計,僅大棚出租和特色種植產業,就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110萬元,大棚產業帶動三百余戶村民參與種植、管理、出租,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據悉,浪街村依托村集體“浪街酒樓”,對其進行改造,打造出農特產品展銷平臺、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廣中心、農業教學課堂,并配套建設中央廚房,可同時接待300人研學團隊;同步升級7棟鄉村庭院,總面積760平方米,配備現代化民宿設施,滿足“銀發候鳥”團、學生實踐等多元需求。項目運營后,預計年收入6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50個,吸引城市消費群體超萬人次。
據了解,“龕谷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以小雙公路交通線為主線,主要覆蓋徐家峽村、浪街村、李家營村、洪亮營村、王保營村、劉家營村、孟家莊村、南北關村等8個行政村,涉及農戶4246戶17424人。示范帶依托龕谷峽、徐家峽、唐家峽自然風光、“老家·浪街”旅游資源及浪街村、洪亮營村、王保營村設施農業,打造“龕谷風韻周末休閑游”鄉村旅游及高原夏菜育苗、草莓、油桃等特色產業基地。2025年,投資2079.78萬元,實施產業發展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及人居環境整治等建設項目15項。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貴智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