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亞評論》網站4月20日文章,原題:有韌性的合作伙伴:東盟與中國加強經濟往來 為了應對美國不斷加碼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東盟和中國在戰略上深化了經貿合作。這種合作旨在確保區域增長,增強供應鏈韌性,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從而將東南亞重新定位為全球貿易的關鍵引擎。東盟擁有一個超過6.7億人的消費市場,該規模進一步吸引中國加強聯系并從區域需求中尋求商機。從對東盟與中國之間的雙邊貿易規模和外國直接投資政策的分析來看,深化與中國合作將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既能應對當前的挑戰又能繪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藍圖。
堅實的數據彰顯東盟與中國之間的合作程度。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東盟貿易規模達9117億美元,2024年達到9823億美元,雙方連續5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并顯示出強勁增長勢頭。2024年,東盟占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15.9%,彰顯其戰略重要性。擴大雙方貿易不僅可以抵消對美貿易的減少,還有助于亞洲對外貿易實現多樣化。
2023年,盡管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10%,但東盟仍吸引創紀錄的230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中國企業加大對外投資,2023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流量達到251.2億美元,同比增長34.7%,預計今年仍將適度增長,彰顯中國政府正在大力開展加強區域供應鏈行動。
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已經采取“中國+1”戰略,將部分制造業務轉移到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東盟國家。麥肯錫報告稱,2024年東盟經濟體增加在中國貿易網絡中的份額,凸顯該地區在電子和汽車價值鏈中與日俱增的競爭力。這些發展共同促成更具韌性和更加多元化的亞洲內部生產網絡。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東盟與中國關系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正如2024年中國—東盟關于推動建立可持續和包容性的數字生態合作聯合聲明所顯示的那樣,雙方的高級別對話優先考慮在人工智能和網絡安全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有關行動倡議。專注于此不僅促進創新,還有利于雙方采取逐漸趨于一致的監管措施,從而培育出一個更加互聯互通的市場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全球數字標準。
有關制度框架也在加強東盟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融合趨勢。2022年1月正式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取消15個成員國之間90%以上的商品貿易關稅,成為東盟與中國的合作基礎。今年RCEP有望推動雙邊貿易增加約2.7%。雙方就經濟、綠色技術和物流走廊等行業開展數字對話,再加上相互進一步采取關稅減免措施,不但促進東盟與中國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還有助于壯大高附加值和可持續產業。
盡管取得這些進步,但雙方仍面臨嚴峻挑戰。日益激烈的中美地緣政治競爭為東盟的中心地位蒙上一層陰影。隨著東盟和中國為應對美國關稅而加深經貿聯系,該地區發現自己處于十字路口。2025年的數據表明這種合作產生實實在在的好處,包括創紀錄的貿易量、強勁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以及制造地點的多樣化等。然而,這些優勢也伴隨著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風險。為抓住這一機會,東盟必須加強機構凝聚力,開展能力建設投資以縮小內部差距,并優先考慮采取可持續的透明項目框架。歸根結底,在全球化正變得日益碎片化的時代,東盟深化與中國合作將為該地區的發展鋪就一條充滿韌性的道路。(作者西蒙·胡塔加隆是印度尼西亞外交部前官員,王會聰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