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60年前,女學生車站偶遇病人,連寄15封信贈140元,對方去世前仍念念不忘。
祖先三代苦尋半個多世紀終見恩人,一場不求回報的善舉,感動了多少人。
15封信背后的故事
1964年冬,阿不都?卡斯木離開哈密醫院,坐上了回家的火車。
他身心俱疲,感受著一個個肉瘤傳來的痛感,心中滿是心酸與無奈。
在乘務員的幫助下,他裹著被子,躺在兩節車廂中間的空地上休息,腦中卻不停浮現出看診的畫面。
他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身上長滿了肉瘤。
去過的幾家醫院都對此束手無策,只能推薦他去更大的醫院檢查。
作為普通的維吾爾族民眾,阿不都的家庭狀況較差,家里全靠他一個人賺錢,根本沒什么積蓄,哪有什么錢去大醫院。
況且如果自己去更遠的醫院看診,誰又能暫時扛起這個家呢?
這時,一個穿著軍裝的女生走到了他身邊,不但不怕滿身的肉瘤,還很認真的上前詢問。
在嘈雜的火車里,阿不都不會想到,這個叫王香蓮的女學生,會影響他一生。
了解到阿不都的情況后,王香蓮告訴阿不都,不要太悲觀,哈密醫院治不好的病癥,烏魯木齊醫院未必沒有辦法。
在路上,王香蓮一邊為他打氣,一邊陪他聊天。
兩人分別前,王香蓮還記下了阿不都的地址,表示以后會給他寫信。
阿不都與王香蓮萍水相逢,兩人本沒什么聯系,他不認為王香蓮真的會寫信給他。
但是一周后,他收到了對方的來信,信中滿是對他病情的關切。
不久后,王香蓮寄去了第二封和第三封信,信中還有10塊錢。
阿不都看著這這些錢,心里十分感動。
按照當時的物價,一毛錢可以買3個雞蛋,再加上60年代的時代背景,這筆看似不多的錢,就顯得尤為珍貴。
1965年,阿不都前往烏魯木齊醫院治療。
在這期間,他又陸陸續續接到了王香蓮的書信,加上之前的幾封信,總共有15封。
在這些書信中,王香蓮寄來了140塊錢,極大的減輕了阿不都的經濟壓力。
他明白,王香蓮只是個普通的學生,本身也有很多用錢的地方,手頭并不寬裕。
她能一直給自己寄錢,是十分不容易的。
經過四個多月的治療,阿不都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終于了卻了一樁心事。
但是4年后,他的身體突然惡化,不得不再次去醫院治療。
這一次,他來到西安,并想趁這個機會與王香蓮見面。
按照信中的資料,阿不都找到了王香蓮在西安上學的地方,但她已經畢業,去了東北。
由于學校不會統計學生就業的詳細情況,所以這次令人期待的相見,就這樣錯過了。
阿不都的心里一直都有一個遺憾。
他想當面感謝王香蓮,讓對方明白,因為她的鼓勵和資助,自己才會一直保持樂觀的心態,并一次次積極配合治療,努力的活下去。
在西安治療時,雖然阿不都是第一次來這里,但醫護人員馬上就把他認出來了。
原來,這里曾是王香蓮實習過的醫院。
在實習期間,她經常將阿不都的情況告訴同事,大家還仔細討論過治療方案。
也就是說,王香蓮離開了這座城市,但她所做出的努力,還在繼續幫助著阿不都。
遲來的重逢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不都一家的生活逐漸好轉,他的兒子成了家,孫輩也健康成長著。
眼看生活條件好轉,阿不都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對王香蓮念念不忘。
1981年,阿不都臥病在床,精神萎靡,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病榻上,他幾乎失去了行動的力氣,卻不斷的要求兒子念王香蓮寄來的那些信件。
這一年,阿不都離開了人世,去世前叮囑兒子,一定要見到王香蓮,當面說一聲謝謝。
2012年,兒子艾外都?阿不都的妻子去世,他心中的牽掛少了一個,便想著離開家鄉,去尋找王香蓮。
其實與父親一樣,艾外都?阿不都也很想找到王香蓮。
如果不是對方無私的支持,當年那個窮苦的家庭,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幸福安康。
作為整件事的見證者,艾外都?阿不都對王香蓮的感激之情同樣非常深厚。
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艾外都?阿不都已經白發蒼蒼,子女不放心他一個人外出。
后來大家決定發動網絡的力量,便向央視《等著你》欄目求助。
在多方的努力下,阿不都一家終于見到了王香蓮。
53年過去了,王香蓮的臉上也有了歲月的痕跡。
她對于阿不都一家的事情有些意外,因為幫助阿不都是自己的選擇,她只是單純的希望對方過得好一些,并沒有想因此得到些什么了。
艾外都?阿不都及子女對她說出那句謝謝時,王香蓮的眼中涌出了感動的淚光。
從1965年給阿不都寄錢到重逢的這天,已經53年了,很多曾與她交好的人已經遠去,有些甚至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知道人生是一場相遇與離別的過程,可就算遇到過再多的悲歡離合,她也不由得為阿不都一家的心意而感動。
在節目中,王香蓮透露,自己給阿不都寄的錢,都是平時一點點攢下來的。
后來自己離開西安時,也曾想過繼續給阿不都一家寫信。
但在一次坐車時,行李不慎丟了,連帶著行李中的地址簿也找不到了。
她沒有了對方的聯系方式,一度以為這是命運的安排。
沒想到對方為此牽掛了半個多世紀,這份情誼還一直傳承下去,成了祖孫三代的心事。
總結:
如今,兩家人始終保持著聯系,艾外都?阿不都還帶著家人到王香蓮家里做客。
兩家人在一起,雖然有民族之分,但關系親密,就如同親人一般。
參考資料:
《火車上的一面之緣,讓他們彼此牽掛了半個世紀》中國軍網
《跨越半個世紀的感恩!三代維吾爾族人苦尋漢族親人》央視網
《她不是“藥神”她是軍醫,只想救人.....》中國軍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