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閱讀前,先點擊上面的“關(guān)注”,感謝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給大家?guī)砹己玫拈喿x體驗,并與您分享閱讀的快樂!筆者后續(xù)將會為大家?guī)砀嗟木使适拢?/p>
在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xiāng)公主陵村的一處山崗陽坡上,原本有一座歷經(jīng)百年,氣勢恢弘的墓地,然而這塊墓地在軍閥混戰(zhàn)時期,遭到了損毀,僅存遺址及一座高5.66米,寬1.30米、厚0.55米的龍紋大理石“圣旨”碑,這座“圣旨”碑的正面以漢、蒙兩種文字記述著一位晚清名將一生叱咤風(fēng)云的功與過,那么這塊損毀的墓地以及圣旨”碑的主人究竟是誰呢?
我們?nèi)绻屑氶喿x這座“圣旨”碑,便會發(fā)現(xiàn)這座圣旨”碑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清朝著名的“鐵帽子王”僧格林沁。
“圣旨”碑
僧格林沁有僧王之稱,是晚清時期,清廷的一員戰(zhàn)將,深得道光帝、咸豐帝寵信,被稱為“國之柱石”,與曾國藩合稱“南曾北僧”。他是清末時期滿蒙八旗軍將領(lǐng)中最能打的將軍,在歷史上有著特殊地位,被后世稱為馬背上的王爺、滿清帝國最后的武士。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出身于科爾沁部落,他的祖上曾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本身僧格林沁祖輩都過著較為富足的生活,但是到了僧格林沁父親這一輩,家道中落,由富轉(zhuǎn)貧,過起了極為貧苦的生活。
小時候的僧格林沁是一個不怕干活,不怕做事的娃娃,他主動為父親分擔(dān)重擔(dān),陪著父親給當(dāng)?shù)氐母粦舴拍粒罡赣H十分欣慰。
僧格林沁12歲那年,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得到了改善,這時的僧格林沁才有機會讀書,上學(xué),被其父親送到了昌圖老城讀書。
在昌圖老城讀書期間,僧格林沁不僅精進了學(xué)識,也開拓了眼界,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學(xué)識的青年才俊。
后續(xù),在機緣之下,僧格林沁被族父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看中,收為繼子,至此,僧格林沁迎來了命運改變的契機。
1825年,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病逝,作為繼子的僧格林沁按照慣例,承襲其爵位,成為了新一任的扎薩克多羅郡王。
僧格林沁在繼任扎薩克多羅郡王的王位后不久,便被清廷調(diào)往京師任職,僧格林沁來到京師之后,仕途之路一帆風(fēng)順,在23歲時,深受咸豐皇帝的賞識和信賴,成為了清廷的正一品大員,躋身于清廷的朝堂之上。
1853年,太平軍在太平軍將領(lǐng)林鳳祥,李開芳的率領(lǐng)下,一路北上,準備進犯京師,面對太平軍的強勢來襲,咸豐皇帝當(dāng)即下旨,命清軍眾將予以迎擊和應(yīng)對。
當(dāng)時,僧格林沁被咸豐帝委以重任,命他率軍駐防涿州,抵御太平軍,僧格林沁領(lǐng)命之后,并沒有等候太平軍的到來,而是主動移營王慶坨,迎擊太平軍,在這次交戰(zhàn)中,僧格林沁占據(jù)地利的優(yōu)勢,步步為營,擊潰了這支太平軍,令太平軍的攻勢受挫。
僧格林沁率麾下清軍打退太平軍的攻勢后,乘勝反擊,對太平軍的營地發(fā)起了猛烈的攻勢,令太平軍損兵折將,不得不退往阜城縣城。
僧格林沁見太平軍敗退后,繼續(xù)展開追擊,并將太平軍圍困在阜城這座孤城之內(nèi),太平軍主將林鳳祥只能夠率殘部在城內(nèi)頑強抵抗,但是由于后繼無援,導(dǎo)致林鳳祥做的都是困獸之斗,城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為此,林鳳祥便與下屬商議后,決定率部突圍,結(jié)果林鳳祥在率部突圍至連鎮(zhèn),遭到了僧格林沁部的伏擊,傷亡殆盡,太平軍北伐軍主將林鳳祥兵敗被俘,被僧格林沁解往京師,向清廷邀功。
戰(zhàn)后,作為這次清軍主將的僧格林沁剿賊有功,被咸豐皇帝一道圣旨,封為多約束噶臺親王,而僧格林沁也憑借著這場擊敗太平軍北伐軍的戰(zhàn)事,躋身于清廷的名將序列,被太平軍眾將視為勁敵。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僧格林沁臨危受命,來到大沽口督辦海防軍務(wù),抵御英法聯(lián)軍的攻勢,起初,英法聯(lián)軍的艦隊在強闖大沽口時,在僧格林沁的親自督戰(zhàn)之下,被擊退。
但是,英法聯(lián)軍在吃了敗仗后,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卷土重來,派出大量戰(zhàn)艦對大沽口的清軍炮臺進行了猛烈炮擊,僧格林沁和麾下的清軍雖有心退敵和殺敵,無奈武器裝備上的劣勢,最終令大沽口失守,僧格林沁不得不率部退守通州。
戰(zhàn)后,咸豐皇帝對于僧格林沁丟失大沽口一事,勃然大怒,一氣之下,革除了僧格林沁的爵位和官職,令僧格林沁很是失意。
1860年,捻軍在山東作亂,咸豐皇帝便重新啟用僧格林沁這位清廷老將,率軍前去圍剿,僧格林沁領(lǐng)命之后,便率清軍趕往山東,與捻軍展開激戰(zhàn),在與捻軍交戰(zhàn)中,雙方互有勝負。
1865年,僧格林沁率麾下清軍在高樓寨對捻軍展開追擊,結(jié)果,捻軍在高樓寨設(shè)下伏兵,將僧格林沁率麾下的清軍包圍了起來,僧格林沁冒死突圍,孤身一人在吳家店的一處麥田里,被被捻軍張皮綆突襲殺死。
僧格林沁戰(zhàn)死后,清廷上上下下無不震驚和痛心,朝臣文士則紛紛作詩悼念于他,僧格林沁的靈柩被護送回京師時,京師的百姓自發(fā)罷市迎接,還送上萬民傘七十多柄,兩宮皇太后親自祭奠這位“國之柱石”。
僧格林沁在京師的祭奠儀式結(jié)束后,他的靈柩被安葬在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xiāng)公主陵村祖墳),僧格林沁的墓地占地約70畝,建筑恢宏,含內(nèi)外墻、配殿及松柏林,極具奢華,還配有守陵人守護在這里。
守陵人父子守護在僧格林沁的墓地
但是即便這樣,這塊墓地還是在民國這個戰(zhàn)亂紛飛的時期遭到了損毀,僅存下了一座僧格林沁墓最后的遺跡——圣旨碑,但好在僧格林沁的墓地至今有守墓人默默地守護在這里,使得這片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圣旨碑得到了保護,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