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會共建有158個國家和地區的場館,宛如一個微縮的世界,展示著各國的文化、科技與未來愿景。
那么,這么多國家的展館里,哪些最值得一看?我選出了幾座最具代表性的展館,跟大家聊聊它們各自的特色,為你的世博之旅列好“打卡清單”!
日本館:循環生命的木之詩篇
日本館無疑是整個世博會關注的焦點。但是,作為東道主,日本表現出一份謙遜,把圓形大屋頂內的最佳區域全部留給了各國政府,而日本館和所有日本企業館,全部安排在大屋頂之外的區域。
日本館由日建公司操刀,采用循環的木結構設計,完美呼應了世博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展覽以 “生命之間”為主題,,分為“過去之環”“現在之環”“未來之環”三大展區,通過沉浸式裝置和前沿科技,帶領游客穿越時間,感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共生哲學。
走進“過去之環”,你仿佛穿越到日本的古代。展區以日本傳統木構建筑為靈感,復原了奈良東大寺的木梁結構,配合全息投影,講述日本如何用木工技藝與自然共存。不僅讓人沉浸于日本文化的根源,還傳遞了“敬畏自然”的價值觀。
“現在之環”是日本館的“科技擔當”,也是全球首個“吃垃圾”的展館!展區中央是一個生物氣裝置,現場收集世博會產生的有機垃圾(比如游客丟棄的便當殘渣),通過微生物發酵轉化為沼氣,用于場館的照明和供暖,展示日本在環保科技上的創新。
展區的核心是一面“生命之墻”,游客可以用數字筆寫下對未來的祝福,這些文字會化作光點,融入屏幕的星空。
場館內還展示了一塊世界最大級別的火星隕石。
場館外墻的動態投影,夜晚亮起時,宛如一幅流動的畫卷,講述著人與自然共生的故事。
可持續性是日本館的核心亮點。建筑90%以上的材料可循環利用,世博會結束后,木材將被拆解,用于日本各地的學校、圖書館等公共設施。這種“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的理念。如果你想感受日本的匠人精神和對未來的思考,日本館絕對不容錯過。
美國館——侘寂之美,建筑里的美國精神
美國館坐落在世博會東入口廣場與“寧靜森林”之間,位置絕佳,步入會場就能一眼看到它。它由美Trahan Architects設計,場館外觀采用了日式“侘寂”美學,強調簡約與不完美之美。兩座三角形木質建筑對稱排列,中間懸浮著一個發光的透明立方體,仿佛漂浮在空中,夜晚時散發柔和光芒,宛如一顆指引未來的星辰。兩座建筑的外墻上,各鑲嵌了一塊高達9.45米的巨型LED屏幕,循環播放美國標志性的自然景觀與城市地標,從大峽谷的壯麗到紐約的繁華,令人目不暇接。
步入場館,你會穿過一個被稱為“峽谷”的開放式庭院,庭院中央是一個大型表演舞臺。每天,這里都有來自美國各地的音樂家、舞者、藝術家輪番獻藝。庭院旁還有一個“美國花園”,種植了美國原生的草本植物和花卉。
內部展覽分為五個沉浸式展區,圍繞“美國之美”展開,主題是激發游客的想象力,探索科技、教育、文化與太空的無限可能。整個參觀過程由一個虛擬吉祥物“Spark”引導,這只以美國星條旗為靈感的小星星活潑可愛,用動畫形式陪伴游客,講解展區的故事,頗有點像迪士尼樂園的向導。
場館內,美國的科技實力得到集中展示,從農業技術到納米科技,再到醫療領域的突破,游客可以通過觸摸屏和VR設備,體驗美國如何用創新應對全球挑戰。比如,你可以“操作”一顆納米機器人,模擬它如何精準治療疾病。
太空展區無疑是美國館的“王牌”。展廳再現了火箭發射的震撼場景,還有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模型,展示美國在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來自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月球巖石”標本,這塊月巖不僅象征著美國的太空成就,也喚起了日美兩國在世博會上的深厚友誼。游客可以通過模擬器,體驗在月球表面行走,甚至“遠眺”銀河系的星辰。
除了展覽,美國館的美食和表演也是一大亮點。場館內的餐廳由美國主廚掌勺,提供地道的區域美食,從新英格蘭的龍蝦卷到德州的燒烤牛肋排,再到夏威夷的波奇飯,滿足不同口味的游客。餐廳還特別推出了一款“星火漢堡”,以Spark為造型的包裝盒可愛到讓人不忍下口。
法國館:愛的紅線與綠色生態劇場
法國館以“愛的劇場”為主題,靈感源自日本傳說中的“赤い糸”(紅線),象征命中注定的相遇。
法國館集中展示了法國傳統的手工藝“精湛技藝”,其中的亮點是路易威登、迪奧和賽琳等法國標志性時尚品牌的展覽,尤其是墻壁上掛滿的135 只路易威登靴子引人注目,在靴子內部,放映著工匠制作手袋的投影,以弘揚手工藝。
法國館一向注重藝術與哲學的結合,這次也不例外。外觀上,它是一座植物包裹的生態建筑,外墻上種滿了綠植,據說能夠“呼吸”空氣。
館內以“人類與自然的和解”為核心,通過沉浸式展覽展現法國如何從工業時代走向綠色時代。特別是一間“感官室”,觀眾可以聞到森林的味道,聽見鳥鳴和溪水,仿佛置身法國阿爾卑斯山腳下的林間小屋。還可以“穿越”到法國的普羅旺斯薰衣草田,感受花海的芬芳。這種“觸感型環保主義”,是法國人獨特的浪漫與現實交匯。
還有一個花園空間,里面種滿了樹齡超過1000年的橄欖樹,讓人感覺法國館就像一個博物館。
此外,法國還特別展出了他們研發的“垂直森林建筑”模型,希望通過綠化城市高樓來抵御氣候變暖,也為日本超高齡化社會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城市生活方式。
如果你喜歡浪漫與科技的碰撞,法國館一定能讓你心動。
意大利館:文藝復興與現代創意的交響
意大利館堪稱一座“文化的劇場”。場館外觀是一座三層木結構建筑,重現了意大利標志性的劇場、廣場和花園。
走進場館,你會看到一件鎮館之寶——來自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法爾內塞·阿特拉斯,這尊公元二世紀的羅馬大理石雕塑象征著知識與探索。此外,還有一架1920年代木制螺旋槳飛機的全尺寸復制品,紀念意大利到日本的首次飛行。
意大利館的亮點還包括每日上演的現場表演,從歌劇到現代舞蹈,宛如置身羅馬的露天劇場。屋頂的餐廳提供正宗的意大利美食,從那不勒斯披薩到托斯卡納紅酒,讓人流連忘返。如果你想體驗文藝復興與現代創意的完美融合,意大利館一定不能錯過。
德國館:循環經濟的“Wa! Germany”
德國館以“Wa! Germany”為名,聚焦循環經濟,由LAVA Architects設計。場館外觀簡潔大氣,全部采用可重復使用的材料,力求實現“零浪費”。步入場館,你會發現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展示空間:從可循環的建筑材料到創新的氣候設計,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德國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場館還設置了互動區域,游客可以通過VR體驗德國的循環經濟實踐,比如如何將廢舊塑料轉化為新材料。
有趣的是,德國館還融入了日本文化元素,比如展館內的木質結構致敬了日本的傳統木工技藝。
德國館的咖啡廳也很值得一游,提供正宗的德式黑森林蛋糕和啤酒,讓你在探索未來之余,也能享受一把味蕾的旅行。
新加坡館:夢想之球的紅點魅力
新加坡館名為“夢想之球”,以“讓夢想成真”為主題,外觀是一個18米寬的紅色球體,球體表面覆蓋著約17000個回收的鋁圓盤,致敬新加坡“紅色小點”的昵稱。
新加坡館的設計強調互動與科技,AR技術讓游客仿佛漫步在濱海灣花園。參觀者可以欣賞到新加坡藝術家以“夢想、連接和未來”為主題的沉浸式藝術裝置,通過紙藝和動畫展示新加坡的城市與自然和諧共存,游客可以寫下自己的夢想,這些文字將被投影在球形天花板上,營造出動態的沉浸式體驗。
場館還設有咖啡廳,提供新加坡特色的海南雞飯和娘惹糕點,味道讓人垂涎。
如果你想感受東南亞的活力與創新,新加坡館是個不錯的選擇。
葡萄牙館:海洋對話的繩索藝術
葡萄牙館由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設計,主題為“海洋,藍色對話”,通過9000多根回收繩索打造出波浪般的建筑外觀,象征海洋的流動。場館內部展示葡萄牙的海洋探索歷史和現代海洋保護成果,75%以上的材料可回收或二次使用,體現了可持續理念。展覽空間還包括一個多功能廳,上演葡萄牙傳統音樂和舞蹈表演。
葡萄牙館不僅是建筑,更是一件藝術品,訴說著海洋的故事。如果你對海洋文化和環保設計感興趣,葡萄牙館會讓你眼前一亮。
印度館——從恒河文明走向數字未來
印度館是整個世博會各國場館中,工期最拖拉的一個館,但是也是這次世博會最值得關注的展館之一。
印度館的外觀以恒河為設計靈感,藍白波浪交織,入口處是巨大的蓮花浮雕,象征智慧與純凈。
走進館內,一條“時光隧道”從印度古代文明講起,帶你了解瑜伽、阿育吠陀(印度傳統醫學)、星象學等傳統知識體系。但最精彩的,還是他們在科技展區展現的數字雄心。
印度正在推動“數字印度”戰略,從手機支付到遠程醫療,再到AI教育平臺,一一展現在你面前。還有一個互動裝置,通過AI分析你的面部表情,為你推薦最適合的冥想方式,讓傳統與現代有了一個奇妙的對話。
有關中國館,我明天再專門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