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路街道文緣村小區有200多棵高大的樹木,它們曾是小區一道亮麗的風景。近幾年,由于種種原因變為“擾民大樹”,猶如一道橫亙在居民生活與社區治理間的“荊棘墻”。如今,在新華路街道“多格合一”治理模式的推動下,這堵“墻”被成功拆除,“煩心樹”也成了小區的“暖心樹”……
宣傳破冰,
春風化雨凝聚居民共識
文緣村小區居住著約600戶居民。在這片不大的天地里,200余棵樹木星羅棋布,其中,近百棵高大的水杉樹雖是綠化標配,卻也“樹大招風”,給居民生活平添諸多煩惱。它們身形過高過密,遮擋了陽光,讓不少人家的窗戶成了“擺設”,采光通風成了奢望。也正因如此,小區里私拉亂接的晾衣繩隨處可見,衣物在狹窄的公共空間里“見縫插針”地晾曬著。秋冬季,落葉紛飛,下水道、天溝常被堵塞,日積月累,房屋漏水問題接踵而至。而每到臺風季節,這些高大的樹木又成了安全隱患的,倒伏風險讓居民們心驚膽戰。如此種種,居民們對這些問題的反映愈發強烈,修剪大樹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2024年,居民代表會議正式向新華居委會提交了盡快落實修剪大樹的建議。居委會高度重視,經過一番廣泛調研,發現修剪工作的啟動之難超出預期。
原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修剪樹木的責任主體成了“糊涂賬”,街道年度常規性修剪項目無法滿足小區大規?;乜s性修剪的需求。部分居民對動用維修資金持反對態度,導致業主大會難以達成“雙過半”的統一意見,責任主體缺位與自治決策僵局并存;與此同時,小區道路狹窄,停車密集,大型機械無法入場,只能依賴高風險的人工修剪。小區物業缺乏專業團隊,外聘人員修剪成本又很高,尤其是水杉這種超高樹木,修剪價格比一般樹木貴出不少,很少有專業團隊愿意承接。居民們的想法也存在分歧,有的更在意采光和防漏這些實際生活需求,有的則關注生態保護,雙方在修剪的必要性、程度和效果上互不認同,很難達成共識。再加上修剪樹木可能會讓小區停車出行更麻煩,一時間,贊同與反對的聲音僵持不下。
面對分歧,新華居民區黨總支多措并舉,拉開了一場宣傳攻勢,努力破除居民心中的“堅冰”。
在線下,新華居民區黨總支多次牽頭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將修剪擾民大樹作為居民區年度實事項目計劃,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居民區黨員和樓組長化身宣傳先鋒隊,敲開一扇扇居民的家門,將修剪大樹的必要性一一道來?!靶藜魳淠究刹皇呛唵蔚乜撤?,而是為了讓陽光重新照進咱的窗戶,更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 “修剪樹木并不是破壞樹木。適當的修剪,可以讓樹木生長得更加健康……”這些話,逐漸打消了居民們的疑慮。原本反對修剪的居民開始轉變觀念,而原本支持修剪的居民更是堅定了信心。居民們的共識在宣傳的浪潮中匯聚,為后續工作的開展筑牢了堅實的根基。
深入調研,
開出因地制宜的“樹木治理良方”
宣傳的種子剛剛播撒,緊接著,一場深入的實地調研便緊鑼密鼓地展開。這調研,不是走過場的“花架子”,而是要為修剪工作探明道路、找準方向。
新華網格依托“多格合一”聯勤聯動機制,匯聚了街道城運中心、新華居民區、物業公司、小區業委會等多方力量,組成了一支“超強戰隊”。他們多次深入小區,實地勘查,每一次都帶著嚴謹的態度、專業的視角,仔細丈量樹木與居民樓的距離,記錄樹木的生長態勢,聆聽居民的細微訴求。
調研過程中,居民們的質疑聲此起彼伏:“小區維修資金本來就不多,拿去修剪大樹,值不值呀?”“這么多錢,誰來監管呀,我們可不太放心?!薄白詈筮@修剪的效果到底咋樣,心里真沒底?!泵鎸用竦囊蓡?,工作人員耐心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打消居民的疑慮。
經過反復的打磨、推敲,針對文緣村小區居民樓間距較窄、樹木離居民家較近等問題,一份回縮性修剪的工作方案逐漸成型。它如同一份精心繪制的作戰地圖,清晰地標注了修剪的時間節點、涉及的樹木數量、修剪的具體程度,還對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難題進行了預判,并給出了周全的應對策略。這份方案,既科學合理,又充分尊重了居民的意愿,為修剪工作的順利推進鋪就了一條堅實的道路。
多格合一,
奏響167棵大樹的“陽光手術”協奏曲
今年3月,回縮性修剪項目在文緣村小區正式啟動。通過前期調研和意見征詢,項目明確了167棵需要修剪的大樹,每一棵都被賦予了獨特的“身份編號”,仿佛等待著一場華麗變身。
項目推進過程中,綜合網格如同一位高水平“指揮家”,協調著各方力量,讓整個修剪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新長寧集團聽聞項目啟動,迅速伸出援手,提供3萬余元的修樹經費作為支撐,為項目注入了資金“活水”;城運中心的工作人員每日準時“打卡”,穿梭在小區各個角落,協調相關事宜、安撫居民情緒,成為了項目推進的“潤滑劑”;綜合行政執法隊的隊員們嚴守一線,對施工全過程進行監督,保障修剪合規合理;街道團委也發揮青年作用,推出“做一日社區人”行動,以共建聯建方式凝聚街道、區審計局、東航團委等多方青年力量參與,在大樹修剪期間開展小區內停車、出行引導等志愿服務。
文緣村處在新華網格的邊界,與跨居民區、跨網格的梅安、左家宅居民區相連,小區墻邊樹木的修剪需借助隔壁小區的弄堂,針對此問題,新華網格還開展跨網格行動,聯動凱旋網格、梅安居民區,移除了新華路445弄的停放車輛,為工程車提供可操作空間。同時,由網格協調新華路345弄園區、香花居民區等,預留空閑車位,為居民提供停車服務。
在狹窄的道路處、墻角的隱蔽區域,擾民大樹修剪工作也面臨著種種挑戰。為此,新華網格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商討對策。最終,創新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或是挖出道路旁低矮綠化,鋪設道路板,讓工程車順利駛入施工區域,完工后再恢復綠化原貌;或是借助大吊車的力量,將小型施工車輛穩穩地吊運到指定位置。與傳統的搭建腳手架施工相比,這些方法不僅降低了安全風險,還大大壓縮了成本,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
陽光回歸,
共繪社區治理美好畫卷
“多格合一”機制打破了條塊壁壘,整合各方資源力量,最終完成了對小區167棵擾民大樹的修剪,平均每棵樹花費640余元,相較于正常大樹修剪2000至3000元的報價,壓縮了70%至80%。
這個春天,隨著最后一棵大樹修剪完成,陽光灑向小區的每一個角落。微風輕拂,帶著清新的氣息,穿梭在樓房間。曾經因樹木遮擋而陰暗潮濕的房間,如今變得明亮而溫暖。讓房間內的空氣更加流通,晾曬的衣物也變得輕盈了起來。居民王阿姨開心地說:“以前家里的衣服總也曬不干,現在好了,陽光足了,衣服曬一天就干了,心情也跟著明媚了起來?!?/p>
陽光回歸的同時,社區的生態環境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樹木不再過度遮擋陽光,病蟲害減少了,生長得更加茁壯,小區的綠化景觀得到了優化,居民的生活環境愈發宜人。居民們紛紛感嘆,這么多年“樹”不清的煩惱,總算一“格”清零,讓居民區陽光普照。
結合本次修樹項目,新華路街道還建立了一套標準化操作流程,提煉形成了擾民大樹修剪“三同步工作法”:訴求收集與方案制定同步開展,專業施工與群眾監督同步實施,個案突破與機制創新同步推進。成功將實踐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模板,讓 “解決一類事” 成為治理新常態,為同類問題提供破題金鑰匙。
眼下,文緣村小區修剪后的大樹已經長出了新的綠葉和枝丫,陽光、綠樹、歡笑,共同編織出一幅和諧美好的社區畫卷,訴說著社區治理帶來的溫暖與希望。
圖片來源于新華路街道
撰稿:甘力心
編輯:竺嘉茹
責編:王 博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