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歷史文化名鎮板浦,一磚一瓦,一花一葉,甚至一巷一墻都是文化。墻是什么墻?影壁墻。北門口,鼎盛大酒店,直對面,就有一座高大的影壁墻。影壁墻顯得格外的醒目。
據我考證,目前是板浦最大的一堵。影壁墻長度14米,高約3米40,厚度64。青磚砌結構,頂部系灰簡瓦硬山直脊,兩端設大吻獸影壁墻中間端端正正的書寫四個大字:古鎮板浦。
影壁墻的背后,是一條河流,河水靜靜地在流淌。站在墻角下,側耳傾聽,還能聽到流水的聲音······影壁墻映襯著河流,寧靜安詳。
我的工作單位(百年名校板浦實驗中學),食堂北側,偏巧也有一堵影壁墻。只不過,影壁墻上,書寫的是:鏡花水月。我特意借了同事徐紅亮的皮尺,測量了一下,影壁墻的長度10米20,高度3米50,厚度63。影壁墻上,還開著兩扇八角窗。窗的大小一致,高低相同。透過八角窗,隱隱約約可以看見,田野,莊稼,村舍,炊煙······
影壁墻是墻的一種。但使用上又超出了墻的范疇。從傳統定義上來講:某些物體上作用像圍墻的部分可稱為墻。“壁”,相對于“墻”要短,可以是很小的尺寸。
寫到影壁墻,情不自禁地想到迎壁巷。迎壁巷位于新民路。為什么叫迎壁巷?百思不得其解,我特別好奇,有意查了一些資料,才得知巷名源頭,因舊時,巷內住有鹽商方姓,宅院前建有一座大迎壁而得名。
迎壁巷與西顧巷相毗鄰。西顧巷聞名遐邇的汪家大院內,那堵影壁恰似一部立體的家族史詩,鐫刻著汪氏一脈的興旺精神圖騰。
影壁乾坤大,院中日月長。
一腳踏進汪家大院的門,映入眼簾的就是影壁磚雕墻。繞過影壁墻,則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著名的汪氏五魁就誕生在這里。
院子令人矚目。院子不大,然而含金量奇高,有歷史,有底蘊,有花,有井,有石榴樹,充滿靈性。石榴樹上的果實,觸手可及!
雖百余年過去了,汪家大院卻還是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汪家大院,常引得一些外地游客前來觀光、仰望,成了旅游一景。
滄海桑田,汪家大院永存。汪家大院東側有一酒店,有招牌,名曰:大院私房菜。私房菜滋味如何?據鎮上老饕說,妙不可言!有機會的話,我一定去品嘗一番。
如果說古鎮是一本大書的話。街巷便是書的目錄,也是古鎮的脈絡。
穿過西顧巷,往南走上十幾米,往右拐,便是大名鼎鼎《板浦春秋》作者姚祥麟的新居。
巷城板浦。巷內有影壁墻的巷陌,何止一條。最后再說一說,觀音巷。不過,觀音巷里的影壁墻,相比較,粗糙了一點。影壁墻撰寫的“福”字,寓意幸福美滿、多子多福。該巷住著一位書卷氣十足的隱者,此人便是,小鎮書法名人駱公輔先生。
迎壁巷,正確的叫法影壁巷。不知道怎么寫成了迎壁巷。我猜想,大概搞錯了。
影壁墻,這獨特的墻,始終吸引著我。以至于,我這個小鎮的文化講述者、傳播者、堅守者,時常心生向往。
“壁”有多種形式,“影壁”就是其中之一。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成的,源于它的“隱避”功能。
影壁墻承載著深厚的風水講究。“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在傳統觀念里,它有阻擋邪惡、保佑家院平安的作用。
影壁墻,它是民俗文化的鮮活載體,在歷史的長河里,靜靜地散發著地域特有的魅力。
影壁墻,靜默在小鎮的深街背巷,用青磚黛瓦的肌理,將千年時光凝結成,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卷。
作者簡介:潘友國,土生土長連云港板浦人。喜歡寫作、看書,時常有小文發表。偶爾獲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