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7年,重慶江津縣的火葬場建設完成,但卻沒誰敢去拉尸體,尤其是從縣醫院到火葬場整整八里路,膽小的人不敢做這件事。
火葬場已經建成,卻因為這件事陷入停滯,關鍵時刻有一位名叫譚炳云的人站了出來,他穿著一身樸素的衣服,一副有棱有角的面龐,渾身透著陽剛之氣。
大家只知道譚炳云是縣里的領導,卻不知道譚炳云的另外一層身份,乃是抗美援朝時期的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是跟邱少云、黃繼光、楊根思齊名的志愿軍百戰精兵。
譚炳云無償幫助江津縣的火葬場,為逝者的整理遺容,送逝者最后一程,接連幫了很多年。
犧牲在前,吃苦在先,譚炳云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風里來雨里去時間久了之后,路人對他各種冷嘲熱諷。甚至懷疑譚炳云是因為犯了錯誤,所以才被懲罰這種事情。
譚炳云多次聽到各種傳聞,他對此苦笑一聲,坦然面對流言蜚語,沒有解釋而是埋頭苦干。
直到退休之后,很多部門邀請譚炳云到處作報告,講述當年抗美援朝時期,如何率領全班擋住美軍一個師,而且擋了八個小時……
到了這時候,大家才知道譚炳云的崢嶸歲月,才知道身邊居然有一位共和國功臣!
(青年時期的譚炳云)
由此開始咱們今天的文章,且看志愿軍老班長譚炳云,對外重創來犯之敵,對內為人民服務的傳奇一生。
譚炳云出生于1923年11月13日的重慶江津縣白沙鎮,父母都是窮困潦倒的佃戶,家里每年的糧食收入,連維持溫飽都勉強。
譚炳云和千千萬萬的舊社會孩子一樣,在窮困潦倒的生活當中,度過了艱難的童年時光,甭說上學讀書了,就連城里都沒有去過。
到了8歲那年,父親帶著譚炳云去地主家里,領了一根長把兒的鞭子,小家伙也就拿著鞭子趕著羊群,走過了村外的綠茵,也走過了青蔥的少年。
因為自幼的艱苦生活,所以鍛煉了譚炳云強健的體魄,也覺醒了他對命運的反抗。
在那萬惡的舊社會,就拿譚炳云身上的小褂舉例,一直穿到露了肚臍眼,才換了新的衣裳。
譚炳云彎腰割草的時候,肚皮餓得咕咕叫,他望著地主家的少爺欺壓奴仆,內心不止一次的反問,為何會是這樣的世界呢?什么時候才能改變呢?
難道窮人家的孩子,生來就是受人使喚的奴才?地主家的孩子,生來就是使喚窮人的主子嗎?
再有就是,四川軍閥的大混戰,為重慶帶來了大混亂,所謂的征稅收到幾十年之后,根本就不是一個荒誕的笑話,而是血淋淋的事實。
譚炳云和多數的窮苦孩子一樣,慘遭軍閥的盤剝和壓榨。
(四川軍閥大混戰)
對于當時的窮人來說,生活猶如是拉長的皮筋,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在下一秒斷裂,貧窮成了那個大時代的主要歷史特征。
譚炳云到了1943年,本以為長大之后可以靠著雙手,改變這悲慘的生活,誰知更悲慘的事情降臨到他的頭上,慘遭國民黨抓壯丁。
那時候,很多人被強征入伍,譚炳云穿上了軍裝戴上了軍帽,投入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
對于當兵的來說,打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讓譚炳云無法接受的是,自己的軍餉一直被克扣。
抗戰時期,譚炳云沒有跟貪官污吏計較,到了1945年10月25日,日寇無條件投降。
在一片反內戰的呼聲當中,國民黨的蔣介石挑起了內戰,不顧一切的去攻擊解放區,解放戰爭也就拉開了大幕。
(國軍老照片)
譚炳云無比清楚的,看透了國民黨這個吃人政權的黑暗本質,他和戰友們商量著,一定要找機會戰場起義,去投共產黨,反過來痛打這丑陋的舊社會。
他們這些年輕的四川士兵,認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來和平,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為中華民族,帶來真正的革命!
譚炳云在25歲的那年,總算是抓住了起義的機會,他們一大幫戰友們,毫不猶豫的就加入了解放軍。
緊接著,便是簡單的新兵和整編訓練,譚炳云他們這些抗日老兵,自然很輕松的就通過了各種考核。
譚炳云懷著滿腔熱血,懷著對舊社會的仇恨,投入到了艱苦卓絕的淮海戰役當中。
1949年5月,譚炳云所在的部隊,朝著國際大都市上海進發。
譚炳云主動申請加入突擊隊,但凡是加入這種戰斗小組的,都會面臨九死一生的烈火硝煙。
在開戰之后,突擊隊要渡過南方的水網,在強渡其中一條大河的時候,他毫不畏懼對岸的機槍,推著船只強行泅渡。
譚炳云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敵人的炮彈在身邊爆炸,掀起了沖天的水浪和濃煙,震得他雙耳轟鳴。
與此同時,譚炳云只感覺腳腕火辣辣的疼,猛然翹起腿部,才看到彈片好似利刃,切開了腳腕的皮肉。
雖然受了傷,但譚炳云也就僅僅耽誤了幾秒鐘的時間而已,他依舊選擇強行渡河,身后則留下被染紅的河水。
穿過戰火硝煙,譚炳云不僅僅是奔向了敵人的陣地,更奔向了新時代的新中國。
1949年10月1日,抗戰老兵譚炳云,望著冉冉升起的紅旗,眼角流出了兩行熱淚,望著人人平等的解放區,他感覺滿腔的驕傲與自豪!
就在譚炳云躊躇滿志,要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可誰知朝鮮半島烽煙起,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大兵壓境,打到了中國家門口。
(美軍登陸朝鮮半島)
麥克阿瑟瘋狂叫囂著,如果中國敢參戰,就將其打回石器時代……
譚炳云被編入了志愿軍第27軍80師239團7連,征塵未洗再次出征,他臨走之前寫了一封家信寄到重慶,內容是今年春節不回去了,等我教訓了美國強盜之后,再孝敬爹娘!
志愿軍第27軍的軍長名叫彭德清,政委名叫劉浩天,該部隊原本駐扎在浙江的平湖,他們在1950年10月接到命令,去往山東的泰安整訓。
一個月后,譚炳云隨著27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首戰就碰上了美軍的王牌部隊。
考驗三野第27軍的時刻到了,譚炳云進入半島的時候,遇上了大雪紛飛的冬季,冷風透骨寒。
譚炳云身為班長,冒著零下幾十度的低溫,帶著部隊前進,血戰長津湖。
在嚴寒的環境當中,譚炳云主動照顧生病的戰士,全班在急行軍的過程當中,沒有任何人掉隊,沒任何一人傷亡,雙腿跑贏敵人的車輪,順利抵達作戰地點。單單是此事,這已經達到了三等功的標準。
硝煙籠罩長津湖,譚炳云激戰長津湖新興里,因為敵人的轟炸過于猛烈,所以我軍的補給暫時無法送達前線。
譚炳云不顧敵人的機槍掃射,出去找美軍留下來的罐頭盒子,將其當做炊具,燒水煮樹皮和草根。
敵人想要逃出27軍的天羅地網,譚炳云帶著戰士們,堅守陣地不怕犧牲,在這場激戰當中,他這位英雄班長榮獲三等功。
27軍在此戰有個插曲:當時的情況是有一位營長看到墻上的旗幟不錯,于是一把將其扯下來,放在手里揉了揉,心說拿回去蒸饅頭,炊事班長肯定會很高興的。
萬萬沒想到啊,這塊結實的“好布”輪不到炊事班長,因為所謂的“蒸饅頭布”是美軍老牌勁旅“北極熊團”的團旗。既然旗幟都留下了,完全可以想到的是,所謂的美軍王牌團,已經被全殲。
到了半島開戰的第二年,朝鮮這個沒有戰略縱深的地方,已經被打得滿目瘡痍
譚炳云的人生巔峰時刻,便是擋住了美軍精銳空降師整整八個小時,掩護大部隊撤離。
此戰的歷史背景如下:
美軍的四星上將李奇微,根據志愿軍的特點,制定了“磁性戰術”“絞殺戰”等等全新的打法。
就拿磁性戰術來說,志愿軍后勤薄弱,無法維持長時間的進攻,所以身上的補給吃完之后,就要撤返修整。
在志愿軍進攻的時候,李奇微指揮部隊撤退;在志愿軍撤返的時候,李奇微就如同磁鐵一樣吸上去。
(李奇微)
這要是換成一般的部隊,在失去海陸空優勢的情況下,估計很快就能把撤返演變成潰敗,例如國民黨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反面教材。(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宣傳到今天,也有這個原因)
此類的難題,擺在了志愿軍的面前,就在譚炳云他們打完第五次戰役,準備撤返的時候,美軍果然咬了上來。
李奇微指揮美軍精銳盡出,全線進攻志愿軍,他們的重裝機械化部隊,展露出工業強國的猙獰獠牙。
大批的志愿軍志愿軍各機關工作人員,滯留在了漢江的南邊,沒有來得及撤退。
譚炳云所接到的命令,是迅速去往金化東南邊的390高地,不惜一切代價擋住敵人,為部隊渡江爭取時間。
1951年5月24日,譚炳云帶著全班的戰士,到達了390高地,立刻將人員分為三人一組,組成三個戰斗小組,從三個方向阻擊敵人。
夜幕緩緩拉開,譚炳云所率領的尖刀班,做好了殊死一戰的準備。
譚炳云仔細觀察地形:山下有一條公路,而這條路途徑390高地的時候,左側是河流,右側是山崖。
譚炳云有了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在公路最狹窄的地方,將敵人的坦克炸趴窩,豈不是能夠堵住后面所有的坦克?也就是說用敵人的坦克堵住敵人!
譚炳云喊來了班里的戰士毛和,他說咱倆組成爆破組,在敵人坦克走到山下的時候將其炸毀,如果這一計劃能夠實現的話,敵人也就無法發揮出裝甲集群的優勢。
毛和聽完之后非常激動,說這件事肯定能行!
說干就干,譚炳云就帶著毛和,在山下挖好了單兵工事藏住自己,為伏擊敵人坦克做準備。
深夜越來越寂靜,譚炳云和毛和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倆人分別在上半夜和下半夜放哨。
直到天灰蒙蒙亮的時候,譚炳云躺在散兵坑里,聽到了遠處柴油機的轟鳴,大概率是敵人的坦克來了。
毛和滿身露水睡得正香,被班長譚炳云一把推醒,他在聽到坦克發動機的聲音之后,整個人瞬間清醒。
譚炳云說:“快看,來一串兒!”
只見美軍的坦克集群,猶如是貪吃蛇一般,朝著390高地沖來,他們的任務是為美國第11空降師開路。
譚炳云發現敵情之后,離開單兵工事躲進了野葡萄叢當中,猶如是蟄伏的猛虎,做好了炸坦克的準備。
坦克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大,390高地的志愿軍戰士們,都在等待班長炸坦克。
譚炳云的位置,距離山崖約有兩丈左右,他看到敵人的坦克到了公路最狹窄的地方,猛然就沖出了野葡萄叢,抬手拉開了反坦克手雷。
轟隆!
劇烈的爆炸聲震碎了黎明,雖然動靜特別大,但最前面的那輛坦克,僅僅停車了幾秒鐘而已,緊接著繼續推進,并未受到實質性的傷害。
譚炳云暗叫不好,他到了這會兒顧不上自己的安危,奔向了坦克的后方,再次扔出了反坦克手雷。
如此近的距離,危險乃是巨大的,譚炳云和那輛美軍坦克一起,都位于手雷的殺傷范圍之內,顯然要拼著同歸于盡。
隨著轟隆一聲炸響爆開,譚炳云看到火光好似巨浪,朝著自己涌來,一枚彈片劃過了自己的腦門。
譚炳云被震得暈了過去,因為滿臉都是鮮血,所以感覺又黏又熱,他本人和那輛敵人的坦克,都躺在了公路上。
尖刀班的戰士們,一看班長完成了預定的作戰計劃,紛紛架起了自己的槍支,拉響了手榴彈,給與火力支援。
一片混戰,炮聲如雷,驚醒了路上的譚炳云,他一把抹掉臉上的鮮血,扭頭望向了敵人的第二輛坦克。
譚炳云先跳進水渠當中喘口氣,隨后抱著殺身成仁的決心繼續苦戰,他身上只剩下最后一顆反坦克手雷,將其丟出去之后,隨著一聲巨響爆開,卻僅僅炸毀了第二輛坦克的履帶,并未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那美軍坦克轉動炮塔,將機槍對準了譚炳云,譚炳云故意來回游走,故意吸引敵人的炮塔火力,利用復雜的地形翻來跳去。
該班的反坦克爆破小組除了譚炳云之外,還有戰友毛和呢,在譚炳云吸引敵人的火力之后,毛和剎那間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毛和翻身離開了單兵工事,繞到了那輛坦克的后面,丟出了反坦克手雷,隨著一聲巨響,火光和濃煙吞沒了敵人的坦克。
原先耀武揚威的炮塔,被炸得卡了齒,譚炳云趁著濃煙籠罩,跳上了坦克的頂蓋。
身為尖刀班,戰士們早就知道該如何配合班長,一看濃煙當中有人迎上了坦克頂蓋,390高地立刻沖出去一支戰斗小組,負責從不同的角度阻擊敵人,掩護班長與毛和。
毛和看到坦克的前方,鉆出了黑乎乎的東西,急忙大喊:班長班長!
譚炳云自然也看到了這一情況,鉆出來的是美軍死尸……原來是里面的坦克兵想要反抗,卻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況,所以將陣亡的美軍坦克炮手,順著頂蓋往外塞。
也就是說,美軍坦克兵想要利用戰友的尸體,試探濃煙當中有沒有志愿軍。
如果不仔細看,真像是渾身燒黑的坦克兵往外爬。譚炳云是百戰老兵,他抓住了這次的機會,槍口擠開尸體鉆進了坦克當中。
其結果可想而知,坦克里面空間小,美國坦克兵好似砧板上的魚肉,被譚炳云亂射的子彈擊斃,慘叫聲就跟殺豬似的。
譚炳云借助山區那復雜的地形,用手雷和步槍配合,炸毀了一輛美軍的軍用吉普,里面的軍官當場身亡。
雖然說譚炳云他們的反坦克手雷已經耗盡,但敵人卻摸不清底細,被嚇得迅速撤離。
譚炳云立刻命令毛和,說這邊的敵人太多了,你趕緊回咱們連隊取反坦克手雷。
到了15點鐘左右,敵人的坦克隊伍,再次沖擊390高地,因為公路最狹窄的地方,擋著兩輛美軍坦克的殘骸,所以地形對于譚炳云來說更加有利。
譚炳云已經炸過了兩輛坦克,他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使用手里的反坦克手雷,冒著敵人的機槍彈幕,又摧毀了一輛美軍的坦克。
只要是稍微有點戰場經驗的坦克兵,都知道裝甲集群已經無法通過390高地了,因為地形對裝甲作戰的影響太大了,美軍的坦克群被嚇得急忙倒車,。
既然坦克集群無法通過390高地,美軍選擇步兵強行沖鋒,美第11空降師嘗試了幾次,皆以失敗告終。
雖然美國人的轟炸機,將陣地炸成了浮土,但譚炳云所率領的尖刀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大無畏的氣概,擋住了敵人整整八個小時!
除了炸毀敵人三輛坦克和一輛軍用吉普車之外,譚炳云還擊斃美軍十三人。
對于譚炳云來說,最最重要的不是戰果,而是完成了任務!擋住了美軍第11空降師,救了江邊的戰友們!
軍長彭德清握住譚炳云的手說:你是天下最大的救命菩薩……
倘若沒有尖刀班的拼死阻攔,沒有生死攸關的把小,后果不堪設想。
正因如此,譚炳云榮獲特等功臣,榮獲一級戰斗英雄,升任副排長……以他的鐵血經歷來說,各種各樣的榮譽自然不在話下。
譚炳云受到了中朝兩國多位領導人的接見,參加了北京和平壤的多場活動。
譚炳云他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軍功章屬于黨和人民,而自己僅僅是普普通通的志愿軍戰士。
戰爭結束之后,譚炳云回到了故鄉,將一塊塊閃耀的軍功章藏在包袱里,僅僅穿著一身軍裝,證明當過兵,上過戰場。
譚炳云在縣里先后擔任公安局的副股長,以及民政科的副科長等等等職務,他勤勤懇懇的工作,從不對外說自己立過多少功勛。全縣很少有誰知道,一級戰斗英雄就在身邊。
1967年,江津縣要建設殯儀館和火葬場,譚炳云雖然身患重病,但主動去往施工現場幫忙建造。
周圍的人只知道縣領導來幫忙,在這當時也是正常現象,并沒有什么好奇怪的。
火葬場建設的時候倒還好說,等火葬場落成之后,卻缺少工作人員。
尤其是為逝者整理遺容的工作,一般膽小的人不敢為逝者穿衣服,更不敢將其抬到火化爐當中。
這個難題很大,譚炳云說自己可以在火葬場義務幫忙……但醫生堅決不同意,因為多年的戰爭生涯,導致譚炳云身患重病,應該盡快退居二線休養,而不是在火葬場當義工。
譚炳云并不理會任何人的勸阻,堅持留在火葬場義務幫忙,從逝者的遺體進門再到火化,都是他一手完成。
其中最艱難的,是江津縣人民醫院的逝者遺體,距離火葬場足足有八里地,譚炳云主動承擔了醫院到火葬場的運送工作,常常徒步往返。
風里來雨里去,譚炳云推著小板車,做著多數人不愿意從事的工作,這自然引來了路人的嘲諷和譏笑。譚炳云經常聽到各種傳聞,他并沒有理會閑言碎語。
1983年,譚炳云到了退休的年紀,他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無法再幫火葬場拉尸體,于是每天去縣里的福利機構,照顧那些苦命的孤兒和老人。
也是到了退休之后,總是有人請譚炳云去作報告,這時候大家才知道,那位在火葬場拉了拉尸體的老先生,居然是抗美援朝的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
建國五十周年的時候,譚炳云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國慶閱兵觀禮,和黨中央的多位領導人握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