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考古研史”,原載《新京報》2006年7月16日。旨在知識分享,如涉版權問題,聯(lián)系小編刪除。
青藏鐵路的通車引起了多方面的效應,其中有一個現象顯得十分突出,那就是無論專家無論一般旅游者都談到的問題:擔心西藏文化從此發(fā)生很大的變遷。專家擔心西藏文化會失去原有的特質,旅游者則擔心西藏文化失去神秘感。我曾經在本報寫過歷史研究無關個人情感的小文,同樣,這里也可以說,文化變遷也無關個人情感,文化變遷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無論你愿意與否,文化變遷一定會發(fā)生,或快或慢而已。
其實一成不變的文化不一定就好,而且不一定永遠站得住腳。縱觀世界文化史,多少古代文明只能存在一段時間,而不能永遠存續(xù)下去,恐怕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發(fā)生適應性的變遷。即從歷史上來看西藏文化,也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變化中不斷發(fā)展。西藏地區(qū)也從來不是一個絕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在唐代,吐蕃的興盛,使唐蕃之間形成一個平等的關系。元代以后,西藏正式歸入中國的版圖,西藏文化與內地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西藏文化也相應地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遷。更具體而言,藏傳佛教也并非從來就有,也是一種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而出現,并且與本土文化發(fā)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文化。
沒有一種文化的發(fā)展脫離得了與其他文化的接觸,也沒有哪一種文化的發(fā)展是不引起本民族文化的變遷的。中國文化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眾多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存續(xù)者,不因為別的,就因為我們的文化既有變化的成分,也有不變的內涵。我們不但有應變能力,能不斷變化自身來適應世界,同時我們又有不變的精神與心態(tài)方面的核心部分,所以我們的文化也不可能變成其他文化。變與不變是辯證的關系,這一關系可以說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體現得最為精彩。同樣,西藏文化在歷史上也是一直在變化著的,只是在今后要變得更快些。這種變化是天然進行的,不是人的意志可以轉移的。
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心目中的西藏文化不發(fā)生變遷,甚至提出建立西藏文化保護區(qū)的想法,這有點跡近荒唐。文化豈是一種動物或植物,能夠將其圈養(yǎng)或放進溫室里?文化是一種因發(fā)展變遷而生生不已的生活樣式,是不可能用保護的方式而使其不發(fā)生變遷的。擔心西藏文化的神秘性從此消失,更是沒有任何的道理。西藏與祖國的其他地區(qū)一樣,也需要現代化,西藏并不能因為旅游者的需要或獵奇者的好奇心理而永遠保持其原來的面貌。我們需要做的乃是加意保護西藏地區(qū)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讓西藏文化盡可能保持其原有特色,但不能由于擔心某些生活方式、藝術形式或宗教因素的流變,而讓西藏永遠處于與世隔絕或與外界交通不便的狀態(tài)中,那樣做其實是一種另類的文化利己主義。西藏文化并不是用來觀賞的,西藏文化與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一樣,是需要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在發(fā)展過程中要失去某些文化特征有時也是難以避免的。試想漢民族的發(fā)展不是也經歷過同樣的過程嗎?我們難道不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經胡服騎射了,而且如今還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狂奔不已嗎?因此任何時候最不需要的心理就是杞人憂天,尤其在現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