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86年4月21日,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成立。
1986年,他們用無動力漂流的全新方式,完成了人類首次長江全程漂流,并同步開展了涉及冰川、生態、地質等領域的16項科學考察,為解開長江之謎和開發利用長江流域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數據支撐。
這場長江漂流不僅鐫刻了團隊的英勇無畏,也沉淀為一份價值深遠的國家記憶。今天讓我們重新審視當年這場集科學探索與民族精神于一體的壯闊征程,向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的無畏精神致以敬意。
提起漂流,你會想到什么?估計很多人會想到休閑旅游項目——玩水。或許有些人還知道,這是一個比較冷門的體育項目,而鮮有人將其與科學考察聯系起來。
1986年4月21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牽頭,在四川成都成立了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以下簡稱“長漂隊”)。同年11月25日,長漂隊駕著紅色橡皮艇在六級大風掀起的浪濤中安然漂至長江入海口附近的橫沙島,從而完成了歷時五個多月的長江科學考察漂流重任。這是人類首次實現無動力全程漂流長江,為解開長江之謎、開發利用長江流域提供了科學依據。
要搶在美國人之前完成長江首漂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上游水流湍急,總落差達5400米,成為國外探險者征服的一個目標。
1985年初,“美國探險家肯·沃倫將于8月抵達中國,試圖完成長江首漂”的消息傳至國內。西南交通大學教師堯茂書聞聽憤言:“漂流長江的先鋒應該是中國人!絕不能讓國外探險者率先完成這一壯舉!”為此,堯茂書提前一年啟動計劃,自費購置裝備,甚至在大渡河、沱沱河反復試漂。
1985年6月,堯茂書開啟了長江第一漂。然而,僅一個月后,堯茂書遇難的消息震動全國。1985年7月24日,長江金沙江段的激流中,堯茂書的遺體被發現。這位35歲的探險者,在漂流1270公里后因觸礁身亡。
1985年9月5號,《四川日報》頭版刊登了報道堯茂書事跡的長篇報告文學《長歌祭壯士》,隨后各大媒體紛紛轉載了這篇報道。文章結尾這樣寫道:“堯茂書在長江的浪頭上‘前赴’了,然而,他的浩氣永存斯世。”
堯茂書的故事感動了無數讀者,點燃了無數“后繼者”要搶在美國人之前完成長江首漂的決心,直接催生了長漂隊的誕生。
確定16項科考項目
彼時供職于攀枝花礦務局的楊勇是“后繼者”之一。1981年從重慶煤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位于金沙江邊的攀枝花礦務局從事地質工作。
楊勇在科考探險途中
來源 | 四川日報
1986年4月21日,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幾位青年科學家的倡議之下,長漂隊在成都組建。隊員中,由漂流愛好者、科學工作者、隨隊記者及安全保衛、后勤人員等組成,楊勇成為其中的一員。與此同時,河南洛陽的八位青年也自籌資金組建了“中國洛陽長江漂流探險隊”。這兩支探險隊定的目標,那就是跟堯茂書一樣,要趕在美國人之前完成對長江的首次全程漂流。
最終,長漂隊確立了長江河源區干流沿岸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和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及其保護利用等16個科考項目,涵蓋冰川消融、植被演替、地質災害預警等前沿領域。
1986年6月3日,長漂隊從成都出發到西藏拉薩,轉而北上到長江源頭沱沱河。6月16日正式開始長江漂流和科學考察。“我們這群人都沒有經歷過漂流,甚至有人是‘旱鴨子’,出發以前只有一些簡單的訓練,對江河的認識幾乎是空白,尤其是缺乏水文險灘資料。”楊勇說。
部分長漂隊員合影(右一為楊勇)
來源 | 四川日報
到了江源看到冰川,看到長江最初始的面貌,隊員們一開始都很興奮。不過隨著漂流持續,艱苦就隨之而來。“特別是進入通天河,當年還算無人區吧,兩岸幾乎見不到人,每天伴隨著雨雪、大風、太陽暴曬,大家會起高原反應。”楊勇說,進入險灘后,衣服打濕、食品沖跑一類的事情司空見慣,有時還有熊撲到江里襲擊漂流艇。
獲得大量一手資料
長漂隊隊員各自抱著不同的目的。有些為了追求探險刺激或進行體育鍛煉,有些為了觀賞祖國山河美景。楊勇從一開始就堅定了科學考察的初心——希望在探索金沙江過程中產生的諸多疑問,能夠借由長漂的機會得到解答。
在長江源頭冰川融水處,楊勇采集到第一份水樣。隨后,哪怕經歷翻船、隊友失蹤乃至遇難,他都不忘每隔50公里采集水樣,同時對河谷兩岸滑坡、泥石流和地貌特征進行觀察記錄。帶著破爛不堪的地圖和千瘡百孔的相機,全程6000多公里的長江,楊勇共獲得水樣、地質標本1000多件,拍攝了3000多張河谷地貌照片。
1986年11月25日,歷時5個多月的艱難漂流,長漂隊抵達長江入海口,完成了長江河源區干流沿岸綜合科學考察和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及其開發保護利用等16項考察任務。然而,在漂流過程中,孔志敏、王建軍、王振、楊前明和記者萬明等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萬明在采訪本上留下最后一篇報道:“漂流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認識自然。我們測得了長江源頭第一組水文數據,繪制了金沙江段首張地質災害圖譜——這是對生命最好的告慰。”
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
在唐古拉山口
來源 | 人民畫報
長漂隊獲取了河流、地貌、人文、地理等一系列一手科學資料,還開創了中國江河探險史上全新的考察方式,為解開長江之謎、開發利用長江流域提供了依據。
例如,泥石流專家、“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獲得者唐邦興和其他科考人員一起,全面系統地考察和掌握了金沙江流域泥石流的分布、成因、類型、特征及危害情況。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前黨委書記、長漂隊總指揮侯惠仁回憶說:“這次科學考察不僅填補了許多科學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還對保護和合理利用長江中下游自然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科學家盧嘉錫高度贊揚這次科學考察是“綜考源流賦新篇,一清二楚賽前賢”。
參考文獻:
[1]共同DE理解——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事跡報告會側記[J].中國金融,1987(06).
[2]中國長江科考漂流隊征服長江[J].旅游縱覽,2008(11).
[3]大國風華 人民記憶 | 首次完成長江科考漂流[OL].人民畫報,2024-11-13.
[4]63歲仍在科考探險,對話1986年長江漂流親歷者楊勇[OL].四川日報,2022-11-16.
[5]長江漂流30年[J].三聯生活周刊,2016.
[6]振奮民族精神的壯舉——組織首次長江科學考察和漂流探險活動的回憶[OL].科苑群團,2019-09-24.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