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吃著火鍋唱著歌,還能賞景把酒喝”,這般愜意的生活,其實早在兩千年前的漢朝,人們就享受過了。巨野縣博物館館藏東漢鏤空龍紋銅爐便是有力的佐證。
你且看,它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是灶臺,下部是可移動的三輪車,這一個車載灶臺的組合可不得了!可以走哪兒吃哪兒,還能邊吃邊走。再來看,它主體是炭爐,左側(cè)飾鏤空龍紋,右側(cè)飾鏤空螭虎紋,前后鏤空,皆為錢幣紋飾。燃炭的煙氣通過鏤空的部分散出,與鍋中升騰的熱氣相遇,形成煙霧繚繞、瑞獸(龍虎)相伴的飲食環(huán)境。
爐上配有一對拿取方便的帶柄染鍋,這在目前出土實物中非常罕見。配備雙鍋的染爐,是為了盛放不同口味的調(diào)料,也符合漢代分餐制的飲食方式。一人一案,隨吃隨染,精致生活,從不將就。現(xiàn)在的鴛鴦火鍋在它面前算是“晚輩”了!爐身由四只蹄形足支撐,下面有盤,底部有“品”字形的三輪,有車軸、車轄。即便是趕路的時候,也可隨時“開涮”!
想必你也看餓了,但真若用它來涮鍋,就“抱歉”了。因為它身高不足16厘米(實際為15.9厘米),長僅20厘米,通寬13厘米,是出土于巨野縣獨山鎮(zhèn)金山南側(cè),專門用于隨葬的隨葬品,相當于“濃縮版”。但其鑄造工藝精湛,雖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車輪仍然可以轉(zhuǎn)動。且造型獨特優(yōu)美,功能使用特殊,文化內(nèi)涵豐富,為研究漢代喪葬習俗、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實物佐證。
如今,東漢鏤空龍紋銅爐被收藏在巨野縣博物館,亦是鎮(zhèn)館之寶。
小城不“小”,厚在歷史。巨野縣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尚書?禹貢》記載:“大野既潴”。蚩尤墓標志著巨野是中華先祖活動的地區(qū)之一,棲鳳臺訴說巨野是大禹治水親踐之處,麒麟臺宣示巨野較早受到齊魯文化的潤澤,齊魯會盟臺展示巨野是戰(zhàn)國時期金戈鐵馬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昌邑故城記錄著漢代巨野的繁榮昌盛。自周至清,這里曾5次為國、14次為郡、路、府、州治所,是我國中原地區(qū)政治、文化中心。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巨野縣博物館是展示巨野縣歷史,了解巨野文化的重要窗口。它館藏豐富,突出漢代文化、大野澤文化、麒麟文化、石刻文化等特色。尤以紅土山漢墓出土1056件(套)隨葬器物最為著名,涵蓋了銅器、玉器、鐵器、陶器、漆器等各類。紅土山漢墓是菏澤首次發(fā)現(xiàn)的大型漢墓。根據(jù)隨葬品及現(xiàn)有文獻推測,其墓主人應(yīng)為漢武帝第五子劉髆(天漢四年,受封昌邑王),即海昏侯劉賀之父。館藏文物中有一套完整的制藥器具及成品丹丸和煉丹用材,是研究中國古代中醫(yī)藥學珍貴的實物資料,在國際國內(nèi)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故行事渡君之碑”和“北齊造像刊經(jīng)碑”列入全國《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北齊造像刊經(jīng)碑”把我國簡化字的出現(xiàn)歷史上溯到南北朝時期,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shù)和歷史研究價值。
任何言語都比不上親眼所見的震撼,眾多“寶藏”等你來發(fā)現(xiàn)。
(大眾新聞記者 張依盟 通訊員 魏洋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