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國際品牌價值評估機構GYBrand最新發布的《2025中國百強城市》榜單顯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分列前五。
其中,深圳以強勁的創新動能超越廣州躍居第三,杭州連續兩年排名第五,武漢則以長江中游核心城市的優勢領先蘇州,排名第八。
深圳位居全國第三
深圳此次以第三名的成績刷新歷史排名,較2024年上升一位。
作為“中國硅谷”,深圳在5G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產業集群效應顯著,2025年GDP總量預計突破4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擴容至120平方公里,吸引超百家跨國企業區域總部落地。與廣州(第四名)的競爭差距從去年的0.8分擴大至1.2分,科技創新與金融開放的雙輪驅動模式成為制勝關鍵。
杭州位居第五
杭州以第五名的成績穩居長三角第二梯隊。
依托阿里巴巴、網易等龍頭企業,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5%,2025年更因亞運場館后續利用帶動文旅收入增長18%。城西科創大走廊集聚之江實驗室、西湖大學等科研機構,推動“互聯網+制造”深度融合。
盡管與第四名廣州的差距仍有3.5分,但其在智慧城市與宜居性上的優勢難以撼動。
武漢領先蘇州位居第8
武漢以第八名的成績超越蘇州(第九名),成為榜單最大亮點。
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光谷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面板領域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5萬家。
依托“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中歐班列(武漢)年開行量突破600列,物流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此次排名上升一位,反映出“光芯屏端網”產業戰略的階段性成功。
從榜單整體看,長三角城市群占據前十中的四席(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珠三角與成渝緊隨其后。
深圳、廣州的“雙雄爭霸”推動珠三角高質量發展。中西部地區,成都(第六)、重慶(第十)、武漢(第八)形成增長三角,成渝雙城經濟圈效應逐步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第七名)憑借科教資源優勢穩居前十,但對比杭州的產業活力,其增長后勁稍顯不足。
總體來說,此次排名揭示了我國城市競爭的三大趨勢:科技創新定勝負、數字經濟拓空間、區域協同促均衡。
深圳的躍升、杭州的穩健、武漢的逆襲,無不印證了產業升級與開放創新的核心作用。未來,如何在“雙循環”格局下平衡規模與質量,將是城市角逐的新命題。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