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500億巔峰到2600億谷底,曾經的"安防茅"海康威視用三年時間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市值縮水大戲。4月18日晚間,隨著2024年年報與2025年一季報的披露,這家全球視頻監控龍頭的危機徹底暴露——凈利潤連續兩年下滑,私募大佬馮柳連續兩季減持,更被扒出一季度利潤增長全靠"財務魔術"支撐。曾經被機構簇擁的白馬股,如今為何淪為資本棄子?
打開海康威視的財務報表,連續兩年的凈利潤下滑觸目驚心:2024年凈利潤同比暴跌15.1%,繼2022年狂瀉19.98%后,兩年累計跌幅近35%。更致命的是,占公司營收65.52%的國內安防主業首次出現萎縮,2024年安防業務營收下滑1.18%,下半年跌幅擴大至5.5%。
曾經撐起半壁江山的三大事業群集體"翻車":政府端的PBG事業群因財政緊縮暴跌14.4%,企業端的EBG事業群受開支縮減拖累下滑6.3%,中小企業端的SMBG事業群更是狂跌10.8%。有業內人士直言:"當政府、企業、中小企業都在削減安防預算,海康的基本盤正在塌方。"
作為市場公認的"價值投資標桿",馮柳的動向向來被視為風向標。2021年三季度,高毅資產曾以5.59%持股躋身前三大股東,如今卻在短短兩年內瘋狂減持超6000萬股,最新持股比例降至3.79%。更令人心驚的是,機構持倉數據同步崩塌——2021年頂峰時期1557家機構抱團,如今僅剩不足400家,創下五年最低紀錄。
2025年一季度看似"回暖"的業績,實則藏著驚天秘密:營收增長4.01%、凈利潤增長6.41%的背后,是2.72億元財務費用的"神助攻",僅利息收入就貢獻了1.47億元。若剔除這筆非經常性收益,公司凈利潤將同比暴跌7.78%。
"這相當于靠銀行存款利息來粉飾報表,主業盈利能力已經亮起紅燈。"某券商分析師尖銳指出,"如果連科技龍頭都要靠'吃利息'維持增長,資本市場還能相信什么?"
為擺脫安防依賴,海康威視早在2016年就布局機器人、汽車電子、熱成像等創新業務,如今近十年過去,換來的卻是"投入100億,回報22億"的尷尬局面。2024年創新業務營收增長21.19%,但毛利率仍比主業低5.67個百分點,僅貢獻22.24%的毛利潤。
在機器人領域,面臨大疆、ABB等巨頭絞殺;汽車電子賽道,被華為、德賽西威碾壓;就連看家本領攝像頭,也遭遇小米、螢石網絡的低價狙擊。投資者不禁要問:說好的"第二曲線",為何變成了"慢性失血"?
面對腰斬的股價,市場陷入激烈分歧:多方認為21.65倍市盈率低于歷史均值28.87倍,且2.47%的股息率在龍頭股中頗具吸引力;空方則直指"創新業務估值虛高",若按15倍PE單獨測算,母公司安防業務市值已接近當前水平,新業務近乎"白送"。
更讓人注意的是,安防行業正在從"增量建設"轉入"存量更新",全國3000萬臺攝像頭即將進入更換周期,每年帶來超百億市場。但擺在海康面前的現實是:政府預算收緊、海外地緣政治風險、創新業務投入產出比失衡,每一道坎都考驗著管理層的破局能力。
從萬人追捧的"科技白馬"到人人避之不及的"價值陷阱",海康威視的墜落史堪稱A股教科書級案例。當業績增長神話破滅,當明星股東紛紛撤離,當轉型之路荊棘密布,這家曾承載著"中國智造"夢想的企業,正站在命運的懸崖邊。但換個角度看,21倍的市盈率、53.73%的分紅率,或許正在孕育新的機會。
你認為海康威視能“王者歸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