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它可以是一把錘子、一張地圖、一捧山土……卻又遠非如此簡單,它是戰士們憑借簡陋工具鑿開山石的堅毅,是指戰員于深夜油燈之下鉆研戰術的專注,是上甘嶺那炮彈橫飛之際一次次無畏的沖鋒……革命文物雖為實物,但其內涵早已超越物質的范疇,承載著精神意蘊。然而,單一文物所蘊含的信息往往具有局限性與碎片化特征,通過對革命文物的組合展示,可實現信息的整合與互補,形成更為完整且深入的歷史敘事。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積極探索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方式,聚聯合之勢,煥文物新顏,開啟文物多維活化之路。
革命文物的跨媒介式呈現
抗美援朝紀念館在展陳上運用創新且富有活力的跨媒介展示方式,突破傳統單一媒介的局限,將多種媒介形式有機融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向觀眾展示革命文物所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
“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展陳部分,包含放大展示的戰歌詞曲文字元素,伴隨現場播放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音樂元素,陳列著麻扶搖根據出征詩譜寫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手稿和他獲得的朝鮮三級國旗勛章、證書等實物元素,極大地豐富了觀眾對這段歷史的感知。
音樂元素的融入,為整個展覽空間營造出強烈的氛圍感,激昂奮進的旋律打破了文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珍貴的革命文物以其原始的筆觸和紙張質感,承載著創作者的情感與創作歷程。觀眾可以親眼看到戰歌最初誕生的痕跡,那些涂改的痕跡、手寫的字跡,都讓戰歌的創作過程變得更加真實可觸,拉近了觀眾與歷史事件的距離。此外,麻扶搖所獲得的朝鮮三級國旗勛章及證書,更是戰歌影響力的有力見證。勛章和證書不僅代表著對麻扶搖個人創作貢獻的國際認可,也象征著《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所發揮的巨大精神價值。它們作為實物證據,與歌詞和音樂相互呼應,從不同維度證實了戰歌在戰爭期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無論是激勵戰士奮勇殺敵,還是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精神風貌,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
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將文字、音樂和實物等多種元素有機結合,避免了單一文物展示時可能出現的信息單薄、形式枯燥等問題。觀眾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被全方位調動起感官和情感,能夠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和感受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厚重感與精神內涵,獲得更加豐富、立體、深刻的觀展體驗,顯著提升了展覽的整體質量和吸引力。
革命文物的對比式呈現
在展陳空間中,對比式陳列可形成強烈視覺反差,增強展陳吸引力與感染力,激發觀眾探究文物背后歷史的興趣。
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將中美雙方的軍事武器并置,進行對比式呈現,直觀展現出戰爭時期雙方在軍事技術、裝備水平以及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對比有助于觀眾突破對單一文物的孤立理解,從宏觀層面感受戰爭中武器裝備實力的懸殊。
在武器上,美軍的步槍制作精良、型號先進,射擊精度高、射速快,而且供彈方式先進,具有明顯的性能優勢,并且火炮種類豐富,有大口徑的榴彈炮、火炮,射程遠、威力大,能夠在戰場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反觀志愿軍的武器裝備則顯得較為簡易和落后。槍支方面,許多戰士使用的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各類步槍,型號繁雜,彈藥補給困難,槍支的性能也參差不齊,有的槍支甚至已經老舊磨損。火炮數量有限,大多是中小口徑火炮,炮彈供應不足,與美軍強大的火炮力量相比,在火力覆蓋范圍和強度上存在較大差距。除此之外,美軍配備了保暖性能良好的呢子大衣來抵御朝鮮冬季的嚴寒以及先進的指南針等裝備,體現了其后勤保障的精細化和現代化程度。相比之下,志愿軍的后勤裝備則顯得簡陋而樸素。志愿軍戰士主要配備的是棉衣,其填充物大多為棉花,經過長時間的穿著和戰爭環境的磨損,保暖性能會有所下降,而且在防水、防風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中美裝備對比
通過美軍先進武器設備與志愿軍簡易武器和裝備的對比,將“鋼少氣多”這一抽象名詞具體化,促使觀眾思考志愿軍于裝備懸殊下取勝的原因,突破思維定式,挖掘戰斗精神、戰略智慧等非物質因素,使參觀從視覺瀏覽升華為深度思想探索。
革命文物的遞進式呈現
遞進式文物組合遵循觀眾的認知規律與歷史邏輯順序,有助于觀眾在歷史框架基礎上對專題展陳進行深入了解。革命文物的遞進式呈現在特級英雄楊根思烈士相關文物展示區得到生動的體現,通過此種呈現方式引領觀眾深入了解英雄事跡及其背后所蘊含的偉大精神。
首先,觀眾通過歷史資料、地圖、文字說明等方式了解第二次戰役在整個戰爭進程中的關鍵地位,使觀眾有宏觀的認知框架。緊接著,將焦點轉移到描繪楊根思戰斗場面的大幅油畫上,生動且直觀地展現戰斗的激烈與殘酷。此時,觀眾對英雄的認識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內心深處對楊根思個人形象的深刻感知。隨后,展示楊根思獲得的金星獎章。獎章作為國家榮譽的象征,代表楊根思在戰斗中的卓越表現得到了高度認可和贊譽,承載著國家和人民對烈士的崇高敬意。在這個遞進過程中,勛章的展示將觀眾對楊根思戰斗行為的關注提升到了國家榮譽和民族精神的層面,讓人們意識到英雄的事跡具有超越個體生命的重大價值和深遠意義。觀眾在面對勛章時,內心的情感也從對戰斗場面的震撼逐漸轉化為對英雄所代表的崇高精神的敬仰與自豪。
在此基礎上,講解員除了介紹楊根思的感人事跡外,也對“楊根思連”在2024年獲得“時代楷模”稱號進行進一步介紹。自抗美援朝戰爭以來,“楊根思連”始終傳承和弘揚著楊根思的“三個不相信”精神,官兵們都始終以楊根思為榜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擔當和使命,展現了“楊根思連”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最后,以楊根思在丹東的墓碑作為專題區展示的收尾,象征著英雄雖已逝去,但英雄精神屹立不倒,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長河中的一座不朽豐碑。
通過遞進式的展陳方式,革命文物不再是孤立的歷史物件,而被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形成完整而富有層次的歷史敘事體系,每一個環節都在前一個環節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和拓展,逐步引導觀眾從宏觀到微觀、從個體到集體、從行為到精神、從歷史到當下,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領悟楊根思烈士的英雄事跡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所蘊含的偉大精神價值。
革命文物的沉浸式呈現
革命文物的沉浸式呈現方式是通過革命文物類型搭建復原場景,還原文物存在和使用的真實環境來實現的。在這樣的場景中,多組革命文物與聲、光、電等元素結合,營造出逼真的歷史空間感與氛圍感,讓觀眾能夠以第一視角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從而增強對文物所承載歷史的感知度與體驗感,有效彌補了傳統單一文物陳列方式枯燥無味以及帶給觀眾距離感的缺陷。
抗美援朝紀念館設計了“冰雪長津湖”“鋼鐵運輸線”“無敵坑道”“上甘嶺戰役”等復原場景,生動且逼真地再現了志愿軍戰士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英勇畫面,為觀眾帶來了震撼人心的沉浸式體驗,使抗美援朝這段波瀾壯闊而又艱苦卓絕的歷史得以鮮活呈現。
觀眾在參觀“無敵坑道”場景前會先看到鋼鐵運輸線的場景,并設置了較為開闊的圓形參觀場地,緊接著相對閉塞、昏暗的“無敵坑道”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沉浸式場景。“無敵坑道”總長20余米,內部分布6個精心復原的場景,通過木材、玻璃鋼和石材等多種材料的巧妙運用,以及現代化展陳手段的加持,營造出戰時坑道的內部環境。模擬馬燈的昏黃燈光在坑道中搖曳閃爍,不僅照亮了志愿軍戰士曾經戰斗與生活的空間,更將觀眾的思緒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音響效果模擬出的坑道內的滴水聲,從聽覺層面全方位包裹著觀眾,使其沉浸感愈發強烈;凹凸不平的地面和巖石質感的墻壁,無論是腳下的觸感還是眼前的視覺沖擊,都讓人切實感受到了坑道的簡陋與條件的艱苦。
文物組合作為點睛之筆陳列其中,包括志愿軍戰士使用過的開鑿坑道的鐵錘、鐵鍬、鐵鎬等工具。樸實無華甚至簡陋的工具與浩大的工程形成強烈反差,訴說著挖掘過程中的不易與頑強。在挖掘工具旁邊擺放著志愿軍戰士自制的樂器,這與一旁的工具形成了鮮明而又和諧的對比。例如在中間陳列的用敵人的罐頭盒、朝鮮的木材、中國的馬尾制作的“兩洲三國”胡琴。當觀眾的目光聚焦于這把胡琴時,周圍昏暗的燈光、堅硬的巖石以及模擬的戰爭音效,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沉浸式體驗空間,人們仿佛能夠看到志愿軍戰士在戰斗間隙,圍坐在一起,拉著胡琴,唱著戰歌,用樂觀和堅毅驅散戰爭的陰霾。這些自制樂器,在昏暗的燈光下,在戰爭氛圍的環繞中,靜靜地陳列著,卻仿佛在訴說著志愿軍戰士們苦中作樂、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無敵坑道”場景復原
通過革命文物組合與場景的完美融合,觀眾深深沉浸其中,真切地觸摸到那段波瀾壯闊卻又艱苦卓絕的歷史,深刻領悟到了志愿軍戰士們偉大的精神力量,也充分彰顯了革命文物在沉浸式場景中所煥發出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抗美援朝紀念館深入探索革命文物的呈現形式,從中美武器裝備對比所彰顯的精神偉力,到“無敵坑道”內工具與生活用品的錯落相依,每一組文物的精心排列,皆為歷史與當下架起溝通的橋梁。它們不再是沉睡于展柜中的冰冷舊物,而是可觸、可感、可知的鮮活教材。這不僅是對革命先輩們最好的緬懷與致敬,更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永不褪色,以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砥礪前行。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物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