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霰
生在微山島上,喝著湖水長大,便自稱是微山湖的兒女,面對時而平靜時而暴躁的母親湖,打小就從心里萌生太多太多的疑問:這片狹長約130千米、水面1266平方千米的湖泊是怎么來的?微山島又是從何時誕生的?種種謎團如海市蜃樓的幻影困擾著我,長大后越發(fā)激起了刨根問底的興趣:從歷史教科書里探索來朧去脈;從“失留城、現(xiàn)留城”、“遇火地”等傳說故事中尋找黃河的吻痕;從湖島及周邊村莊的村名、姓氏由來中探尋其蛛絲馬跡;從大王廟三遷、運河開挖及閘壩遺跡等看大湖的變遷……迢迢三百里湖區(qū)無處不留下黃河母親的烙印、特征與魂魄,彰顯著黃河文化之精神內(nèi)涵。
我常常漫步在湖邊環(huán)島河觀景堤,感受大湖的蒼茫,從奔涌的波濤和澎湃的浪花里似乎聽到黃河的吟唱,雖然已分不清元、明時初始的小湖,但我能具體說出它們的名字和位置,捕捉它們的胎記以及消長、融合。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大決河南省陽武固堤,主流由封丘沿汴水至徐州,從此長期奪泗奪淮入海起,到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決口改道,由山東入海止,在長達661年漫長時間里,決口泛濫百余次,徐州以南泗、淮下游的河床逐漸淤淺,以北原注泗入淮的河流泄水失去出路,潴積泗水東岸的洼地里,于是由小而大的帶狀湖群形成了,這是何等堅韌執(zhí)著的親吻,又是何等雄渾磅礴的氣概。從微山島東南部依次是赤山、呂孟、微山、黃山諸湖,留城北還有武家、張莊、李家等小湖;中部是昭陽、塔具、孟陽、滿家諸湖;西北部是獨山、陽城、南陽諸湖。它們都是黃河母親畫作初始的一個墨點、草稿或原稿,也是偉大杰作的組成部分。明末清初黃河又將其合并,形成昭陽、微山、獨山、南陽四湖,同治十二年(1873年),黃河大決直隸東明石莊戶,四湖連成一片,至此微山湖在黃河母親的孕育下誕生了。
微山湖繼承了黃河母親的秉性,將無私的愛奉獻給這方土地,但也給湖區(qū)兒女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從誕生于4000年前的名城古留城到周邊百余座村莊長眠于水下,桑田變成滄海,只留下凄美而迷離的傳說故事,在湖區(qū)百姓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微山島不僅是留城、微山湖誕生、發(fā)展、變遷的見證者,更是留城衰落、消亡最直接最真實的目擊者。
筆者利用工作的便利,數(shù)次到島西部的溝南、溝北、萬莊等村采訪調(diào)查,從史書方志記載中大致可知留城的方位及沒于水的年代。在近百年歲月里,微山湖十余次干涸,村民身臨其境,尤其1943年干大湖,仿佛仍歷歷在目:溝南村92歲的退職教師李光堯老人描述,島上村民在南湖留城遺址周邊種麥子、綠豆、西瓜等作物,獲得大豐收,并將近一半的小麥捐給了山里的八路軍,還看到裸露的磚頭瓦塊、磨石轆轤,多是漢代遺物。1988年,微山湖南、西、北三面干涸,村民到湖里割水葒、蒲草、葦子,據(jù)溝北村陳姓老人講,他在距離島西南七八里處見一幢露出湖底面的半截石碑,上刻有“馬橋”兩個字(留城北之馬家橋村,明代在此建運河閘),他的父親曾在留城遺址起過轆轤、石磨等物。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到同村一戶殷姓表兄家,發(fā)現(xiàn)家中祖上傳下來的留城遺物:一對釉陶花缸與牛槽、盆罐,還有大小兩個從湖底挖上來的制石(練武用器)。
湖西岸的江蘇沛縣房村趙氏家族(留城趙氏一脈),至今仍保存著留城的遺物,其中有一塊殘碑立于村頭泰山廟中,每年過春節(jié)村人都要掛紅披彩舉行拜碑儀式;微山縣湖西高樓鄉(xiāng)有些村也保存著不少留城遺物,有石碾、石磨、碓臼、方磚、瓦片及陶器筆筒、酒樽等,都是干大湖時百姓從湖底發(fā)現(xiàn),起運回村里的。
2019年初夏,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我邀島上熱愛文史的陳忠凱、李光濤二好友,作一次湖上探尋,老陳親駕自家機動船,于所在村溝北村下湖,由島西2.5千米的“石塘河”考察。村民們說這道“明河”(鋪有石板不生苲草)是一條古代的“官道”,其實這條所謂的官道應該是明代運河(大堤),留城通南陽“漕運新渠”的南段。1982年和2002年兩次微山湖大旱,微山島北、東部全面干涸,南、西部湖水基本枯竭,老陳說:“島西部村莊的百姓下湖割蘆葦、水草,能看見部分殘余的條石板,石道基底兩邊栽有楠木樁,有村民挖出條石運回島上建房子?!爆F(xiàn)在這條沉睡在水下的“官道”(河),仍能看到它清晰的影子,村民們稱之為“石塘河”。
機船沿石塘河來到留城遺址,茫茫水面上風平浪靜,幾只漁船點綴在天水之間,昔日這里曾是多么繁華的景象??!而今只留下60年一現(xiàn)的蜃景與祖祖輩輩人的遺憾與懷念。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泇運河挖成通航后,留城人口逐漸外遷,除遷至微山島建村外,還有湖東韓莊、塘湖一帶村莊。溝南村大王廟就是從留城經(jīng)過三遷才至此址的。
留城退出歷史舞臺后,人們賦予了她許多神秘的色彩。尤其張良封于留以及他的歸宿成為千古之謎,那些神話、傳奇、掌故負載著百姓的感情和寄托,一代代夢想著、祈禱著、傳承著。
留城的故事與傳說在微山島及沿湖周邊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幾乎每個老人都能講出有關留城的許多掌故、傳說,版本頗多,有《陷留城與現(xiàn)留城》、《陳家灣的由來》、《陷留城與遇火地》、《古留城六十年一現(xiàn)》等等。
傳說張良在死前預測出某年某月某日留城將陷落,彌留之際,把子孫叫到跟前,囑咐他死后喪事勿大辦,速造七艘大船,待將我下葬,頭七祭祀供于墓前。家人遵囑造好大船,頭七之日天突降大雨,洪水滾滾,霎時將留城吞沒,張良后人親屬及時上船逃生。還有傳說,明代留城住著一個叫劉伯通的(一說姓陳,名好善),祖上顯靈托夢,要他速造幾只木筏,待木筏造成的那天,夜里突降暴雨,大水陡漲,一夜之間留城的房屋、樹木全部淹沒,人畜葬身水底,只有劉家和表親(一說女婿)陳姓乘上木筏得以活命。他們隨水漂流,天將明時看見了火光,拼命向火光劃去,是一片陸地,遂上岸定居。他們把這個地方起名叫“遇火地”,這便是微山湖東岸韓莊最早叫做“遇火地”的由來。
傳說乃至神話都是美麗的,向善的,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寄托與向往,也傳遞著世世代代湖區(qū)百姓對黃河的記憶,對美好、幸福、文明的渴望與憧憬。
(作者系微山縣微山島鎮(zhèn)退休人員)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