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近日集中發布了一批特種設備領域新規和行動方案,主要包括《市場監管總局關于試行特種設備安全沙盒監管制度的通告》《缺陷特種設備召回管理規則》《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使用安全治理等三個行動方案的通知》,著力加強特種設備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
特種設備包括鍋爐、電梯、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等危險性較大的設備,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如今,我國特種設備產品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以下簡稱“三新”)層出不窮。面對“三新”產品的應用,如何平衡“創新激勵”與“風險防控”,既推動特種設備技術進步,又防范科技發展帶來的潛在風險,是當前特種設備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
“過去,我們針對特種設備產品的傳統監管方式,只要求產品在實驗室驗證,難以充分暴露真實場景下的風險,且缺乏過程跟蹤。”市場監管總局特種設備局副局長周亮介紹,此次在事前監管階段,市場監管總局借鑒沙盒監管理念,結合國內汽車等領域試點經驗,推出針對特種設備技術創新的沙盒監管制度,旨在劃定“安全試驗區”,在沒有完全掌握新技術、新產品的風險時,為企業提供一個試用平臺和測試周期,在不違反原則性準入標準和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允許企業開展深度測試,最大限度暴露潛在風險,將風險消除在正式進入市場前。
比如,采用最新材料制造鍋爐、應用最新技術制造電梯,對這些材料和技術現有安全技術規范和標準尚未作出規定,就可以進入沙盒監管,在某一特定區域先進行試制試用,證明其安全后再正式應用。特種設備制造單位是安全沙盒監管制度的申請主體。
“制度的實施,有利于深度測試產品質量安全性能,識別產品設計時未考慮的潛在風險。”周亮說,對應用“三新”的特種設備,在產品正式進入市場前,采用沙盒試驗、技術評審、過程監督等措施進行風險管控,能夠引導企業主動查找問題、消除隱患,保證新產品質量安全性能,實現技術創新與安全監管的動態平衡。
不僅是事前的科學預防和柔性監管,此次發布的一系列文件、規則和行動方案緊密銜接、互為支撐,進一步完善了特種設備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鏈條監管體系,標志著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邁向更高水平。
周亮介紹,截至2024年底,我國特種設備數量已達2294.18萬臺,另有氣瓶3.18億只、壓力管道117.48萬公里。特種設備量大面廣,存在缺陷的特種設備不僅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還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通過責令召回、企業主動召回等方式,對部分存在同一性缺陷的電梯、氣瓶實施召回,及時消除了安全隱患。
在事后監管階段,《缺陷特種設備召回管理規則》進一步完善了缺陷特種設備召回制度,明確了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是缺陷特種設備召回的責任主體。特種設備及其安全附件、零部件等存在同一性缺陷的,生產單位應當立即停止相應產品的生產、銷售或進口,并且依法履行召回義務。召回流程包括停止產品銷售、發出召回通知、制定召回計劃、發布召回公告、實施召回等環節。“規則的實施,有利于倒逼生產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提升設計制造質量。”周亮說。
此外,在事中監管階段,將持續開展專項隱患排查整治。據了解,此次集中開展的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使用安全治理等3項行動聚焦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重點加強鍋爐、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的使用安全管理,提升客運架空索道應對極端天氣的本質安全水平;要求相關單位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強化人員培訓,加強設備維護與檢驗。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周小豐告訴記者,在企業自查整改環節,市場監管部門將督促企業深入開展自查自糾,建立問題臺賬,按時完成整改。在執法監督檢查環節,進一步提高非現場檢查量占比和問題發現率,在規范檢查行為、減少打擾企業的基礎上,持續壓緊壓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嚴厲打擊無證作業、設備超期未檢等違法違規行為。(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