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第1集《佛法修學概要》

0
分享至

凈界法師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學人這次奉懺公上人的慈命,來跟大家共同的學習《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我想在正式講課程之前,簡單地說明一下學習這個課程的目的。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那么在離苦得樂當中,我們應該是要先知道為什么會有痛苦?為什么會有快樂?我們才有辦法離苦得樂。

在經典上有一件事情,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有幾位剛出家的比丘,這幾位比丘在家的時候,都是些做大事業的企業家,出家以后當然就隨眾修行止觀。但是有時候大家在一起就互相談笑,講到過去在世間上做事業那種境界,講到得意的時候就哈哈大笑。佛陀在寮房當中天耳遙聞,知道了以后就來到他們眼前問,你們有什么事情這么高興呢?比丘就如是的跟佛陀報告。佛陀聽了后就呵責這些比丘,然后佛陀講一個偈頌說: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佛陀說我們眾生在三界中流轉,是一個什么情況呢?常在燃燒中:我們三界的果報體,這個身心世界是一個擾動的境界,一個苦惱的境界,就像火在燃燒一樣,若身若心都是擾動的。我們在三界當中,還沒出離三界,何喜何可笑?這件事情有什么值得你這樣子哈哈大笑呢?我們三界的果報體,這種生老病死的苦惱是怎么來的呢?是不是上帝創造的呢?不是的。幽暗之所蔽,我們今天會在三界中流轉,受到很多的苦惱,主要是由于我們心中的愚癡、無明和顛倒的思想,應該怎么辦呢?何不求光明。我們應該在生命在的時候,精神體力旺盛的時候,趕快學習佛法,追求智慧的光明,來破除我們的黑暗,解脫生死的輪回。

追求智慧的光明,這件事情按天臺宗的思想,它有兩個次第:

第一個次第就是要有教,學習佛陀這些圣言的教法,從語言文字的教法當中,使我們生起正知見,由正知見使令有一點慚愧心。由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們能夠勉強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進一步地從教法我們能夠生起觀照的智慧,就從正見轉成正念。這個時候心中就正式有光明,來破除我們無明的煩惱,就能夠轉凡成圣。

因此從學佛的道次第,由教而觀的次第來看,我們剛開始要先學習佛法的教理,就變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佛法的教理非常廣泛,我們今天就以《佛法修學概要》,扼要的把一些佛法的基本觀念提出來,跟大家研究,由正確的教法,來引生正確的觀行。


好,我們打開講義第一面,《佛法修學概要》,將述此義,大分為三:這當中分成三科:第一科是一個前言、第二科是正文、第三科是結勸。

甲一、前言。分為三科:乙一、解釋標題:我們剛開始解釋標題佛法修學概要這六個字。乙二、教主略史:我們簡單的介紹釋迦牟尼佛一生簡略的歷史。乙三、主要教義。佛陀出世說法主要的內容,先作一個大綱的介紹。這個是前言。

甲二、正文。正文的部分有四科:乙一、發心篇第一、乙二、正見篇第二、乙三、修行篇第三、乙四、證果篇第四。主要的內容就在正文這科。發心篇,主要我們在這個地方說明修行的目標,為什么要修行?我們應該先把目標確認出來。這當中講到發出離心,跟發菩提心的一些方法。乙二正見篇就是明白生命的真相,明白緣起的正見,這第二個。乙三的修行是了解修行的方法。這三科:發心、正見、修行都是因地的修學。乙四證果篇,是講到果地的功德。這當中我們分別小乘跟大乘果位的差別。前面的發心、正見、修行是因,這一科證果是果。

甲三、結勸。里面分成兩科:乙一、結示法要,乙二、總結勸修。把前面的內容做一個總結。這一次的課程就是這幾個大綱。我們看第一。

甲一、前言(分三:乙一、解釋標題。乙二、教主略史。乙三、主要教義。)

乙一、解釋標題


先解釋標題。標題有六個字。先解釋佛。什么是佛?

一、釋佛

釋名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云覺者。如《佛地經論》云: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

我們講學佛,那什么是佛呢?這個地方就做一個定義。所謂佛者,梵語佛陀, 佛本來的名稱是佛陀。中國人喜歡簡單就取一個佛字。佛就是覺,一個徹底覺悟的眾生。佛心中的光明、心中的太陽完全表現出來,徹底覺悟了。

這以下我們就引用《佛地經論》的一段開示,就是說于一切法,一切因緣所生。它的一切種相,不管是它的總相、別相,都能夠自開覺。自開覺指的是佛的智慧,亦能開覺一切有情,指的是佛的悲心。講一個譬喻,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如睡夢覺這個譬喻,我們可以再想一想,說佛跟眾生的差別,一個人是在睡覺做夢當中,一個是覺醒的人。從譬喻來看,佛跟眾生的差別,有通有別。從通來說,這個人在睡覺跟他醒過來的時候,這個心是一樣的,心識是一樣。你現在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是這一念明了的心。你到極樂世界,一念相應成就無上菩提的時候,還是這一念心,沒有其他的心。你睡覺的時候是那一念心,醒過來還是那一念心。從體性來說無差別。

但是從作用上來說,就有迷悟的差別。睡覺的時候是一個顛倒的境界。你也搞不清東西南北,不明白道理,完全憑你的直覺做事,我歡喜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醒過來以后,你就知道了,原來這件事情是對的,這件事情是錯的。所以說從睡覺跟覺醒,看得出來佛跟眾生,共同點是同一個佛性,同一個覺性;差別一個是迷、一個是悟。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改造我們的內心。內心不改造,你沒辦法解脫。你還是用過去的老思想在看事情,要離苦得樂沒辦法。

這個地方如睡覺做夢,如蓮花開。就是我們應該要靠佛法的覺照,來改變我們的思想,把過去顛倒的思想改變過來,使令自己從夢中覺醒過來。故名佛,佛就是覺悟的意思,這是一個很簡要的解釋。

述義

我們看第二段述義,把“覺”這個字,做一個詳細的說明。這當中有二義跟三義。有兩個義理跟三個義理,我們先看三義,這個三義跟二義是有關系。


先看三義。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覺開出來有三個覺。

第一、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名之為自覺。

這個地方的自覺,古德的意思,我們要覺悟兩件事:第一個、悟性真常。性指的是我們的佛性。我們一開始要覺悟我們佛性是真實常住的,雖然我們在無量劫當中造了很多的罪業,起了很多的煩惱,但是并沒有染污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清凈本然,只要我們努力,還是可以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是第一個覺悟。第二個、了惑虛妄。了就是明白,跟悟的意思一樣。明白煩惱是不真實的。

這個自覺,我們看二義,第一個覺察,這兩個是相對的;佛法的覺,是覺察什么呢?

一、覺察——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圣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

我們內心自身的覺悟,主要是對治我們的煩惱。煩惱就是煩燥惱動。它障礙我們內心的寂靜,障礙我們趨向于涅槃,所以叫做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煩惱比喻作賊,意思就是說,我們可能在三寶當中做很多的功德,拜佛、誦經、持咒,內心當中有一些寂靜的功德,戒波羅蜜的功德、布施波羅蜜、乃至于般若波羅蜜、禪定波羅蜜的功德。但是我們跟人一接觸的時候起煩惱,貪瞋癡煩惱活動,那么我們前一段加行的用功,完全寂靜的功德全部破壞。

這個煩惱賊。如果平常我們就是這樣子,在一些煩煩惱惱的境界活動,也不知道什么叫煩惱?但是你開始做定課的時候,就會發覺,你隨便起一個煩惱,這件事就不得了。有時候我們在用功當中,幾天的功夫相應,只要你一個煩惱沒有對治好,讓它發動出來,你會發覺傷害力很大。比如你好不容易賺了很多錢放在家里面,賊一來全部把你偷光了,前面的努力完全白費了。你本來坐得很好,身心寂靜、法喜充滿。跟人家吵一架以后,你就會身也不寂靜,心也不法喜,功德都破壞掉了,叫做賊。它能夠破壞我們的功德法財。

唯圣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圣人能夠覺悟煩惱的過患,也能夠覺悟煩惱的體性。覺悟煩惱的體性很重要,就是了惑虛妄。修行是心地法門,你了解你內心的本質,這件事很重要。比如說,剛開始學習佛法,我們認為煩惱是真實的,一天起很多很多的煩惱。當然煩惱一起來時,就以持咒、念佛來對治。但是你要能夠學習大乘經典,慢慢去體會,佛陀在經典上講什么道理?我們是一個佛弟子,佛陀兩千五百多年是講一些什么事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是在講什么事情?

佛陀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煩惱沒有真實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你用這樣的道理來照你的心的時候,會發覺煩惱的本質是一種生滅相。當你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的時候,修行就有辦法。這個時候你說佛道無上誓愿成,你會講得很肯定,以前覺得不像佛陀那么內心清凈,我內心那么多煩惱,怎么敢說是成佛呢?你雖然發這個愿的時候,內心不決定。但是你能夠透過智慧,去慢慢地觀察煩惱,原來煩惱這種生滅相它是不真實的。你內心的本質,原來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一個修行人,我覺得他能達到這種境界,雖然不能夠馬上斷煩惱,但是他在修學上就跟以前不一樣,有善巧方便。說我現在念佛,念佛有時候很順利,佛號一句接一句,有時候就是煩惱一直出現。但是你要能夠知道煩惱不真實,煩惱不能障礙你,煩惱就不能構成障礙。我們在修行當中,跟煩惱對治的時候,你一定要先知道煩惱不是那么地真實,不是那么地堅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生起然后會生滅,會變化,剎那剎那生滅。

這個是我們講自覺。什么是覺悟呢?就是覺悟煩惱不真實,覺悟佛性是真實存在的。就是覺悟這件事情,這第一個。

第二,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眾。當我們慢慢了解到內心的本質是清凈的、是光明的,煩惱是如夢如幻的,它不能障礙我們,我們不隨煩惱而轉。這個時候我們會慢慢開始對治它,但是從大乘的角度,還有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眾生,還是被煩惱所系縛,隨煩惱而轉。這個時候我們有大悲心,利用種種的方便,或者是語言、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幫助他們也能夠覺悟。運無緣慈,度有情眾。前面是覺察,這個地方是覺悟,對所知障,就是指障礙所知的境界,無量無邊法門的差別。

二、覺悟——無明昏寢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前面的覺察是破煩惱障、破我執;覺悟是破所知障、法執。我們講煩惱無盡誓愿斷,這個是自覺。法門無量誓愿學,這個是約覺他。你要學習一切的法門才能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每一個眾生的根機不同。

第三、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自覺覺他的工作做圓滿了,這個就是覺行圓滿。

佛法這個佛字簡單地說就是,你不管是用什么宗派,禪宗、密宗、凈土宗、三論宗、華嚴宗、天臺宗,說來說去就是要啟發你自心的覺悟,你要自心不覺悟,誰也沒辦法。說你這個人,這件事一定要做,明明是一個會讓你痛苦的事,你一定要做,誰也沒辦法,誰也救不了你。你一個人要顛倒自己要跳火坑,佛都救不了你。所以說你自己要把心中的光明打開,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你一定內心當中有一個覺照的智慧出現。

比如說我們看《六祖壇經》,五祖要交法位,他要退位,要找一位新的祖師,看哪一個人的覺悟最深?神秀大師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個人覺悟的境界也不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我們這一念心經常地要擦拭。

六祖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得出來,這兩個人覺悟的境界淺深是明顯不同。一個人對內心的本質,他的看法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還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時時勤拂拭,你要擦到什么時候,才能把無始劫的煩惱給擦干凈呢?沒有般若方便,入道多辛苦。六祖大師的意境就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直接照到第一諦的境界去,內心當中就直接跟真理相應。所以說五祖最后選擇六祖大師這是對的。佛者覺也,他們兩個覺悟的意境淺深的確是不同。而六祖大師所覺悟的比較合乎佛義,跟佛陀比較接近。

這個地方,什么是佛呢?就是要啟發我們自心的覺悟,明白道理。讀圣賢書所學何事?明理,使令我們明白宇宙間的道理。明白道理以后,我們再做事就會有一個判斷。比如說,這件事情我現在做,暫時會得到快樂,對我來生會痛苦,我會切斷不能做。因為我明白還有來生,這個來生是由因果構成的。有一件事情我現在做暫時今生會有一點痛苦,勉強自己去拜佛、持戒、念佛,但是我來生會因為這樣得到很大的安樂,我會勉強自己去做。

別人就說,你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我明白道理,明白因果相續、生命相續的道理。所以明白道理是斷惡修善的基礎。這個地方為什么佛陀的功德很多,特別以這個覺作基礎,因為佛陀一切的善法,就是從這個覺悟的根本所發動。這個是解釋佛字。

2、 釋法

法——軌持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

這個法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它是一個軌范,這個軌范使令我們生起對事物的理解。比如說生死這個法,什么是生死呢?它有出生、老、病、死,它有一個軌范。我們就知道,哦,什么是生死?就是一個事情的軌范,它的運作使令我們對它生起理解。或者說是任持自性,它能夠任運保持它的自之體性。

比如說這個扶尺,扶尺是個色法,它前一剎那的相狀是這樣,下一剎那的相狀也是這樣,它保持它的相狀,所以我們一看到就知道它是扶尺,它能夠任意的保持它的自之體性。當然這個法是各式各樣。那么這樣子講,這個法包括染污的因果,清凈的因果,世出世間一切的、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都叫做法。各式各樣的儀軌,各式各樣的自性。如果把這個法上面加一個佛字,那就不同。

佛法——即宇宙人生覺悟之法門。

教法——信;理法——解;行法——行;果法——證。

就是開出來佛法有四個法門。教法能夠使令我們生起信心。這個教法就是我們顛倒的眾生,一開始就老老實實地,依止佛陀跟祖師的語言文字,這些教。比如說《楞嚴經》、《法華經》、《遺教經》,這些語言文字都是教法。從教法當中,我們慢慢地去體會,一次一次去觀照,就能夠文以載道。明白道理后內心當中生起理法、理解。由道理的明白就推動我們的身口去斷惡修善,這是行法。慢慢慢慢的功德圓滿了,我們就趨向于果法,證入了清凈的功德。教理行果當中主要的是教法,因為理行果都是由教法生起的,在佛法當中佛陀用乘,用車乘來比喻教法。

佛在世的時候,須達長者證得了初果。初果就有四不壞信,對佛法僧戒生起不可破壞的信心,生起堅固皈依的心。他就宣布,以后所有的比丘如要任何的物品,都可以到我家來祈求。因為他很有錢,比丘就我需要一個缽,我需要三衣,需要一個臥具,就到須達長者地方去了。須達長者的房間很大,當然不可能一天到晚在門口等。這個大樹上有一只鸚鵡,這鸚鵡很聰明,看到比丘來的時候,穿著黃色的衣服,威儀具足,就飛到內院去,跟須達長者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須達長者就出來,比丘,你需要什么呢?我需要一個缽,就給他一個缽。

如是如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這一天佛陀在禪定三昧當中,知道這一只鸚鵡,今天晚上要死亡,它的業報盡了。佛陀這天早上跟阿難尊者說:阿難,你今天到須達長者的地方去,跟須達長者祈求一個東西,但是你去的時候,要事先為這只鸚鵡說四諦法門,苦集滅道這四圣諦法門,你向它講三遍,然后再跟須達長者要東西。阿難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慈命,就到須達長者的地方去。這鸚鵡一看到阿難尊者就準備要飛到內院去,阿難尊者說:你先下來,先下來,我有話跟你講。鸚鵡就先飛下來。

阿難尊者說:你知道嗎?佛陀說法講四諦法門,講苦集滅道,苦集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講苦集滅道,如是的三轉四諦法門講了三遍。講三遍以后,鸚鵡聽了大歡喜,雖然這個果報體是一個畜生,還是有善根。從地上飛到樹下,就講四諦法門,贊嘆四諦的殊勝,就是這樣。從下而上,從上而下,就這樣飛了七遍,贊嘆四諦法門的殊勝,然后就飛到內院去告訴須達長者,說比丘來了。須達長者出來,就是阿難說什么東西,就給什么東西,阿難就回去了。

回去以后這只鸚鵡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就被狐貍給吃掉了。吃掉以后比丘就很傷心,我們過去去須達長者地方的時候,它就為我們通風報信,今天晚上被狐貍吃掉了,到底到那里去了?就去問佛陀。佛陀說:這只鸚鵡它死了以后,它因為聽聞佛法生起善心,這一念的善心生到四天王天去了。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以后,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如是地輾轉七遍,享受天界的安樂。天界的安樂受完以后,來到人間,遇到佛陀的出世,皈依三寶。因為他跟四圣諦、跟法結緣。在人間一次一次地輾轉,最后一生證得辟支佛果。

這地方的意思是說,比如我們看外道,一貫道他也能做慈善事業,一貫道也蓋一個醫院。他因為蓋醫院的因緣也生天了,布施的因緣生天了。我們佛弟子在佛堂當中讀誦大乘經典,讀誦《遺教經》,持戒念佛,也生天了。這兩個生天是不一樣的,外道因為修習善業生天,天的果報受完以后他回到人間,什么都沒有。佛弟子因為受持佛法以清凈的善業而生天,這個果報是暫時的。這個善業的力量,法的力量,有一種乘的力量,它動力還在,會繼續的引導他往圣道的地方在走。就是說他雖然天人果報受完了,回到人間,但是他善根的力量還在,會引導他繼續地跟三寶結緣,直到這個善根成熟為止。就是佛陀的教法本身有這個乘的功德,有車乘的功德,這個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

《佛遺教經》最后流通分的地方,佛陀臨滅度的時候說:其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我來到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觀察天上人間善根成熟,我全部度光了。對于那些善根還沒有成熟的怎么辦呢?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緣。我把我的教法留下來,把我的語言文字留下來。自今以后,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我的弟子能夠把我這些法語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就是佛陀沒有滅度,佛陀還是繼續地住世,就是佛的法身。佛陀所宣說的真理,這些法語在人世間,只要經過弟子們一代一代無盡燈地相傳,光明沒有消失,就表示佛陀沒有滅度。自今以后,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這是佛陀最后對諸弟子的一個教戒,當然也有鼓勵的性質。

就是說雖然佛陀的色身滅度了,但是佛陀一生所留下的法語,只要我們能夠流通到后世,表示佛陀的法身還是在。因為這個法語透過我們的流通,到每一個眾生的心中,就能夠啟發他自心的覺悟,就跟佛住世是一樣。因為你跟佛在一起,佛陀也是為你說法。所以這個地方,佛法的殊勝它有一種乘的功能,它能夠啟發我們自心的覺悟。這個教法是特別的殊勝,因為有教法,才能引生很多很多的道理,引生很多很多正確的行門,引生很多很多果地的功德,這都是從教法生起。這個是講到佛法的功能,宇宙人生覺悟的法門。

再解釋修跟學。我們的次第應該先解釋學,再解釋修。

三、釋學

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名之為學。

這個學,研究我們這個真。真實指的是我們這一念清凈的佛性。窮妄,妄指的是妄想,明白什么是真實的佛性?明白什么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對這些道理能夠生起信心,這個就是學。這個地方要注意達理生信,我們研究道理不要學一般的學者,他只是當作學術研究,不一定有信心。佛弟子有一點宗教情操,對佛法的法語要生起信心,這個是一個關鍵,這叫學。有了學以后我們就能夠修,依止這樣的道理。

四、釋修

磨煉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為修。

用佛法這些真理,磨煉我們的身心,來對治我們的習氣。磨練身心對治習氣,當然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就是你明白道理以后,開始用這個道理,來觀照你內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看一個人的剛骨,意志力的問題了。有些人明白道理,他的對治習氣很快;有些人明白道理,他進步很慢。這怎么說呢?就是有些性格問題,修行性格要帶一點剛骨,當然帶剛骨不要帶剛氣。就是你面對煩惱,用道理去照它的時候,你一定要堅定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斷、要他斷,就是面對煩惱你不要蕅斷絲連,愛斷不斷的,這樣你修學進步就很慢。

我們看看《高僧傳》,你看蕅益大師、弘一大師,歷代的祖師那種性格都是當斷則斷,就是要有一點剛骨。當然修學的環境也很重要,依眾靠眾。依止一個僧團,我們有時候修學正念強,有時候正念薄弱。正念薄弱,大眾的熏修,你不容易放逸懈怠,大眾的那種正氣的力量,依眾靠眾。這也使令我們不容易放逸,

所以修指的是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為修。開始在修正我們的習氣。當然這個修是從前面學來的,你一定是明白道理,道理不明白,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修!

五、釋概要

概-總括大綱。要-刪繁取要。

—釋乙一、[解釋標題]竟—

當然佛法的內涵太多,我們這一次找出幾個大綱,從發心、正見、修行、證果,這四個大綱,把一些繁雜的刪掉,取它扼要的部分。就是這次的佛法概要,這是簡單解釋標題《佛法修學概要》。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討論。好,休息幾分鐘。

我們繼續看講義第四面

乙二,教主略史(分三:丙一、總標。丙二、別明。丙三、結嘆。)

這一段,我們簡要地介紹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歷史。身為佛弟子對于佛陀的歷史,應該有一些基本的認識。這一科根據《無量壽經》的解釋,把它分成三大科:第一科、總標,第二科、別明,第三科、結嘆。

丙一、總 標

《無量壽經》云: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這一段是對佛陀的出世做一個總標。佛陀是一個什么樣情況出世的呢?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這個地方講到佛身,在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意思,佛陀的出世有跡門跟本門的差別。本門指的是佛陀的法身跟報身,清凈的法身跟無量功德莊嚴的報身。法身報身是佛陀自受用的境界,佛陀的法身報身,佛內心當中安住在大般涅槃,常樂我凈的功德,是自己受用的,不共于九法界眾生。但是佛的法身報身,我們九界眾生不能見聞覺知怎么辦呢?佛陀必須以大悲心再變現出一個應化身,就是示現有老病死的應化身,叫做跡門。

講一個譬如來說,天上的月亮它是經常存在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地面上哪一個地方有水,就能夠反映出月亮的影子,水面上的月亮就比喻佛的應化身,跡門。天上的月亮就是本門,佛陀根本自受用的功德。佛陀的法身報身,他是不必等待因緣,眾生得度與否他永遠是存在。但是佛陀要成就一個應化身,這件事就不簡單。佛陀的出世,不是單方面的,一定是這一類的眾生善根成熟了,才能招感佛陀出世。所以佛陀的出世,除了佛的悲心以外還牽涉到眾生的因緣。就是這一類眾生的善根成熟了,才能夠招感佛陀出世。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上說,以理論上來說,一尊佛就能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他的能力是無限量的。但是為什么要那么多尊佛來度呢?就是因緣的問題。佛度生生受化,期間淺易難深,總在于緣。有些人因為釋迦牟尼佛得度,有些人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只是栽培個善根,他要等到彌勒菩薩得度。有些人只是在釋迦牟尼佛結一個善根,他要到阿彌陀佛國,見阿彌陀佛得度。這個得度與否,就是你跟佛的因緣淺深問題。

我們為什么經常拜佛?我們對阿彌陀佛皈依。什么叫皈依?禮拜、贊嘆、供養,就是結一個緣。因為以后阿彌陀佛是不是能夠救拔我們?這個就是一個緣的問題。從佛本身來說,佛陀自受用的法身報身,內心當中是平等的。所以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不是蒙佛接引?是不是佛陀應化身會出現?這當中就是一個因緣的問題,我們跟佛陀結的緣是不是夠深?一切法因緣生,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是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他的功德,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這個地方是贊嘆佛陀功德是無限量的,他的能力能夠在無量無邊的世界,同時示現成就佛道,他有這種能力。當然這件事情是不是出現,就要有眾生的因緣。這個地方是個總嘆,總嘆佛陀的功德是無量的功德。

這以下別明,就著釋迦牟尼佛兩千六百多年前,在印度示現的這一段因緣,就著單一的因緣,前面是講佛的真實功德,以下是講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其中一個因緣。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最初的一個八相成道。

丙二、別 一、入胎相

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經云:處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宮,降神母胎。

佛陀的出世,當然這是個大因緣。父親是在中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國王,叫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當時的情況,看經典的解釋,“處兜率天,弘宣正法”。這是佛陀在入胎之前。處就是安住,安住在兜率天為天人弘宣正法。賢劫千佛的補處菩薩都是在兜率天。為什么呢?

《涅槃經》解釋,說色界、無色界天禪定太深了,這個天暗鈍,禪定高的人不愿意聽佛說法,他內心愿意寂靜住,所以這種人禪定高,但癡心重,很難教化。佛陀不在上二界說法。六欲天明了性是比較高,其它天太放逸了,諸天的境界太過放逸。因為諸天一生沒有老、沒有病,身體健康、身相莊嚴、又具足神通,他也不必工作,整天就是玩樂。這玩樂的境界使令他不想要學習佛法,只有兜率天例外。因為兜率天有外院跟內院,外院的放逸情況跟諸天一樣。但是兜率天的內院,很多很多的圣賢在里面,很多善根成熟的眾生在里面。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賢劫千佛要出世之前,一定在兜率天,因為那個地方有圣賢的聚會。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也順便解釋一下,這個兜率天,彌勒菩薩現在是在那個地方說法,因為賢劫千佛都是。釋迦牟尼佛如此,彌勒菩薩也如此。彌勒菩薩現在是在兜率天等待,我們娑婆世界善根成熟的因緣。你看太虛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歷代很多的大德都是往生兜率天。理由是在三界當中最近,又有彌勒菩薩的說法,所以能夠容易栽培善根。但是它跟凈土比起來還是有差別,什么差別呢?這個地方智者大師提出兩點,在《凈土十疑論》。

第一個從國土的莊嚴上來看,兜率天是一個穢土中的凈土,它的本質還是穢土。因為兜率天本身還是有漏業所感,它的色聲香味觸法,本身還是有漏。所以我們如果從內院當中,萬一不小心跑到外院去,看到外院的放逸境界,我們內心還是會生貪煩惱。它本身是個穢土,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所以安立作凈土。極樂世界不同,極樂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你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去游泳、喝水或者在宮殿里面住,看看宮殿的美妙,聽聽聲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為極樂世界的六塵,它不是眾生的業力所感,它是阿彌陀佛的清凈法身所變現,這是不同的地方。國土的莊嚴有差別,一個是純凈土,一個是穢土,這個地方有差別。

其次,就著往生的因緣,智者大師說你要到兜率天去,不是散亂心能去的,深入正定,行眾三昧,方能往生,起碼要有未到地定,不是我們一個散亂心能夠去的,兜率天要有未到地定。凈土法門,它不是。因為凈土法門有第十八愿,彌陀愿力的攝持。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有彌陀本愿的攝持。

我們看十方國土,沒有一個國土說,你到我這個地方來,我教主來接你,沒有這回事情。你要來,憑本事自己過來,十方國土都是這樣子。你去藥師佛國土,東方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清凈莊嚴的世界,你一定自己去,只有彌陀凈土的彌陀第十八愿特別,他來到我們凡夫的世界帶我們去。所以善導大師贊嘆第十八愿是愿王,根本的愿王在這個地方。如果彌陀沒有這個愿,彌陀凈土就不能三根普被。所以這個地方講,往生的因緣也有差別,就是有沒有來接引,這件事有差別。所以說兜率天的凈土雖然弘揚一時,但是在中國佛教畢竟沒有彌陀凈土那么地深廣。

這是兩點:第一個,國土的莊嚴有差別。第二個往生的因緣有差別。

經云:處兜率天,弘宣正法。這個是釋迦牟尼佛,他也遵循賢劫千佛的軌則,在兜率天等待因緣,在那個地方為天人說法。舍彼天宮,降神母胎。等到因緣成熟了以后,就舍棄了兜率天宮,降神母胎。那個時候坐著六牙白象,在摩耶夫人睡覺的時候,降神母胎。

六牙白象我們也解釋一下。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時候是乘六牙白象。《大智度論》解釋這件事,說六牙白象在印度是有的,六牙白象是一個象王,這種象是個寶。它作象的時候,無所畏懼。不管它大它小,它作象的時候往前沖,敵人的毒箭射它,全身中滿了箭,無所畏懼,它絕對不會倒。這個白象只有受傷,它不會倒。一定要等到戰爭結束了,才會倒地死亡。只要戰爭沒有結束,六牙白象它不會倒下去,而且它不會退后。這個白象的心力不可思議。

這是比喻一個菩薩,他來到眾生的世界行六波羅蜜的時候,雖然眾生苦惱的世界要障礙他,不能障礙。比喻菩薩行菩薩道無所畏懼,就像六牙白象一樣。好像普賢菩薩就是乘六牙白象。釋迦牟尼佛他處兜率天的時候,來到母胎也是乘六牙白象。所以我們看有的寺廟,你看這個菩薩乘六牙白象,不能夠說他一定是普賢菩薩,不一定。他有的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那個時候,也可能供養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彌勒菩薩,因為三世諸佛來降神母胎,都是乘六牙白象。表達佛陀來到眾生的世界,度眾生是無所畏懼。這個是講入胎相。

2、 出生相

當然這個是十個月的處胎。他出生的時間在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根據南傳上座部。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我們現在是公元兩千年,加起來是兩千六百二十三年,這是國際所公定的。我們中國佛教是三千多年,但是根據國際南傳、藏傳,他們公定是以這個為主,以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我們離佛陀滅度已經兩千六百二十三年為主。我們臺灣是3030年,當然考據的東西都是有差別。這個地方是根據南傳,一般國際上公認的是根據這個年度。

他出生的地點是在中印度迦毗羅衛國,那個時候摩耶夫人剛好在一個花園,叫嵐毗尼園散步,她在散步的當中,看到一棵很大的樹叫無憂大樹。就在無憂大樹當中,有一朵花,她用手去摘花的時候,就從右脅而生。如云如霧,從右脅生。這個講他出生的地點,在花園當中出生。經典上就是這樣講,如云如霧。又像云、又像霧一樣,當然古德的意思,佛陀的色身是特別的尊貴,所以他必須從右脅生。姓釋迦名悉達多,他的種性是釋迦。名字叫悉達多,為什么叫悉達多呢?悉達多翻作中文叫吉祥,佛陀出世的時候有很多吉祥的瑞相。以下經典會講到,我們看經典:

經云: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于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

佛陀出生的情況,前面說過是從右脅如云如霧,就出生了。出生以后,現行七步,有講一些話,下面會說有講一些什么話。在現行七步的時候,有兩件事出現,第一個、光明顯耀,普照十方。有光明相,佛陀的智慧有光明相。第二個、無量佛土,六種震動,震動相。光明是顯現生善,震動顯現破惡。佛陀的出世對眾生有生善破惡的功德。他也講話,佛陀說:舉聲自稱。佛陀為自己授記,吾當于世,為無上尊。我來這個世間的目的,是來成就無上佛道。

這個時候釋梵奉侍,天人歸仰。當然我們凡夫的眼睛看不到什么都不知道,天人就不同。天人有他心通,他跟有福德的人一接觸,就知道這個人不可思議。他雖然不知道這個人是佛,但是他知道這個人是大功德的境界,諸天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出世,釋提桓因、大梵天都來奉侍,拿著寶蓋奉侍。諸天在虛空當中,歌頌贊嘆佛陀的功德。

我們看這個經典上,天人對善惡非常清楚,崇重賢善,輕拒暴惡。他跟我們人不同,我們人有時候不講道理的,你好是你的事,我不一定要贊嘆你。但諸天不同,諸天對于善和惡非常清楚,諸天還是有道德,他只是不能斷除無明而已。諸天他一跟你接觸,你要是善的,他一定恭敬你,不必你跟他講什么。他看到你內心當中有邪惡,你跟他講什么沒用,他一定遠離、呵責你。諸天善惡清楚道理分明。所以佛陀的出世,招感釋提桓因跟大梵天的奉侍,天人皈仰,也看得出佛陀是大功德的境界。

三、童子相

經云: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群籍。

佛陀在小時候,也是接受教育。他一開始接受算數,印度當時的算數程度很高。九十六種外道有一個數論派,專門研究算數的。印度這個國家的數學,在全世界是最高的,所以他也學習算數、文學、技術,乃至于各式各樣的武術,他都學習,這個講到世間的文武。以下講這些印度的道家:博綜道術,貫練群籍。對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學問,也是博學。綜是融通。印度這些修學的方法。而且能夠貫通它的義理,熟練它的文字。這些經典,貫,貫通義理;練,熟悉文字。意思是佛陀一開始也是接觸世間的學問,以及世間的這些道術。

四、納妻相

經云:游于后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這個地方講佛陀納妻。納妻當中有一段因緣,我們要解釋一下。佛陀出世的時候,凈飯王就召集了五百個仙人為太子看相。印度卜卦的技術很興盛,把山中五百個仙人召集起來為太子看相。五百個仙人看完以后,共同的結論,說這個小孩子不得了,具足三十二相!在三十二相當中,表示這個人如果在家,絕對是轉輪圣王,統領整個四印度。如果他出家,一定能夠成就無上佛道。

凈飯王說,你看得出來,他到底會在家還是會出家呢?“這個我們看不來,太微細了。”誰能夠看得出來呢?五百仙人說山中還有一個更高明的人——阿私陀仙人。但是他平常不出現,我們看不到他。看不到他怎么辦呢?他說,我們如果有問題要問他,我們五百個仙人共同憶念他的名號,他就出現了。這個人可能不是色界,可能是無色界人,平常沒有身相。五百仙人就憶念阿私陀的名號,阿私陀仙人就出現了,出現以后國王說:請你老人家為我兒子看看相。看他到底會在家還是會出家?

阿私陀一看以后痛哭流涕。他說,這個太子一定要出家。怎么知道呢?他說這個轉輪圣王有三十二相,但是沒有八十種好。你看太子每一個相都長得恰到好處。一一相具足八十種好,這是不共于轉輪圣王的地方。你看他三十二相,但是每一相當中又特別的精妙。他決定是出家,而且他決定要成就佛道。那你為什么要哭呢?他說,我今生已經一百二十歲了,壽命也沒有多久了,不能等待佛陀的出世,蒙佛陀說法,宣說真理來開發我的智慧,我為我自己感到悲傷。

我看到這段故事就想,不容易。阿私陀仙人生在佛的時代,要見佛一面都不容易。“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后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我們一個人在生命當中能不能見佛?這跟佛陀沒關系。我們自己跟佛陀結的緣不夠深,懺悔自身多業障。阿私陀仙人看了就很悲傷,好不容易有佛陀的出世,太陽的光明出現,但是我要死亡。

當然這樣的預言就給凈飯王一個警惕。凈飯王他是個世間人,希望佛陀能夠繼承王位,把我迦毗羅衛國發揚光大,統領四印度,做轉輪圣王才好。所以凈飯王就準備蓋了四個宮殿,春夏秋冬。春天住這個宮殿,夏天住那個宮殿,冬天,秋天。希望能用舒適的環境來引誘太子,使令他不出家,乃至于在太子十七歲的時候,就為太子納妻。這個納妻,“游于后園,講武試藝”。就是要比武,為什么要比武?因為當時凈飯王是看中隔壁國家,有一個國王叫持杖的一個女兒耶輸陀羅。耶輸陀羅,容貌端正,具足德行。但是有八個國王同時向她求婚,持杖國王想,我要答應一家得罪七家,那不得了。七個國家來打我國家要滅亡。怎么辦呢?公開比武,誰勝就嫁給誰,這很公平。

游于后園。比武的地方,在后花園比武看誰得勝?當然是釋迦牟尼佛得勝。他用射箭的,把箭靶放在四十里的地方、六十里、八十里、一百里。我看《大藏經》,提婆達多有參加,提婆達多他箭拿起來,射到八十里。其他的射到六十里,提婆達多射到八十里的箭靶,佛陀的箭射到一百里,結果釋迦牟尼佛得勝就納妻了。

下面這一段很重要,現處宮中,色味之間。這個現就是示現。示現處在王宮當中。色是色塵,歌舞唱伎;味就是飲食,美好的飲食,美好的這些色塵。我們對于佛陀納妻這件事情的看法,一個四果的圣人,他內心當中跟色聲香味觸法一接觸的時候,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他能夠對一切法不受。阿羅漢不管染污的境界、清凈的境界,一接觸,他心中不受。他的心是游于畢竟空,何況是佛陀呢?一個區區的四果尚且有這種境界,佛陀怎么會是去受用色味這種境界呢?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示現。

就是說,佛陀內心當中的境界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但是他必須要經過這個階段才告訴眾生五欲是苦的。一定要經過納妻的因緣,最后才會選擇出家。這讓眾生知道佛陀有經過五欲的過程,最后他才覺悟,原來愛是苦本,是這個意思,這個是納妻相。最后我們再看第五,出家相。

五、出家相

十九歲出家,參訪五年,苦行六年,在三十歲的時候成道。

佛陀是十七歲納妻,在兩年當中的因緣中就出家了。十九歲出家,出家以后有兩個階段,第一個、他先到苦行林,參訪外道仙人參訪了五年。五年當中學習四禪八定,從初禪、二禪、乃至于四空定,全部都學會。后來覺得禪定不究竟,如石壓草。內心當中只有禪定,沒有空性的智慧,不能解脫生死,就離開了苦行林,自己修苦行修了六年。總共是出家十一年,就在三十歲的時候成道。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詳細我們看經典上記載。

經云:見老病死,悟世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剔除須發,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講到出家的因緣。佛陀在一個美妙的富貴家庭為什么出家呢?見老病死,悟世無常。見到真理了,諸行無常。《藏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在太子的時候,當然春天,這個氣候有他適合的宮殿;夏天炎熱的時候,有他適合的宮殿,春夏秋冬,都有適合的宮殿。五欲的境界都是非常的美妙。這當中,后來有一特殊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到城外去游玩,見到四種人。

第一個先見到老人,看到這個人容貌丑陋,體力衰微,拿著拐杖一拐一拐的。第二個看到病人。躺在地上,全身顫抖。第三個更可怕,看到死人。四個人扛著一個死人,眷屬在那個地方哭泣。他就想,我現在是種種的快樂,但是有一天老病死這三個法,遲早在我的身心要出現。這個時候,他第四個看到一個出家人,威儀具足、身心寂靜。這一對比起來,他就生起了出家的念頭,就是見老病死,悟世無常。

基本上我們講追求安樂,學佛離苦得樂。但是我們看經典上,佛陀不贊嘆人天的安樂,雖然它也是善業所感,五戒十善得到身體的健康、眷屬的恩愛,得到種種財富地位。但是這當中人天的快樂,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有三種障礙。

第一個、煩惱會障礙你。你在受用世間欲樂的時候,心中擾動,貪瞋的煩惱擾動。你心不寂靜,能夠算安樂嗎?佛法里講的安樂一定是以寂靜作基礎。一個人生病,吃再好東西也沒有用。你內心當中在受用欲樂的時候,有煩惱活動,煩惱破壞你的安樂。

第二個、業障。你在受用五欲樂的時候很容易造罪業,就是殺盜婬妄的罪業。業力破壞你安樂,一個造罪的人是心不安。這個很明顯,我們去佛堂當中拜佛誦經,造善業你心就安。造虧心事都沒有人知道,你就是心不安。這個罪業在你心中,它就是讓你不安,違背我們的佛性,罪業破壞我們的安樂。

第三個、報障。你果報體會老病死,當老出現的時候、生病出現的時候、死亡出現的時候,破壞你的安樂。所以說世間的欲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就是說世間的安樂,它雖然是甜美的食物,但是這當中有三種毒藥。第一個煩惱、第二個罪業、第三個老病死。你剛吃的時候很甜美,但是遲早為這毒藥所害:為煩惱所害、為罪業所害、為老病死所害。佛陀告訴我們三界是苦的,意思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為它無常,無常就是苦。

諸行無常就是苦。為什么呢?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說,一條船在大海中開得很快,船上的人在那地方唱歌、跳舞、又吃又喝的很快樂。但是這條船的掌舵者不在了,船已經失去控制一直往前沖,它遲早會撞到暗礁的,遲早,因為它已經沒有掌控者。比喻說,我們雖然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我們善業的力量遲早結束,隨時罪業就會出現。饒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因為你沒有主宰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我就是說,你在受用安樂的時候,不知道它隨時會消失,你沒辦法控制,你沒有主宰性,沒有自主性,老病死隨時出現。所以佛陀最后贊嘆涅槃寂靜,只有涅槃才是安樂處,只有凈土才是安樂處。太子的智慧,他能夠在世間的五欲當中覺悟。見老病死,悟世無常。這個不容易,覺悟到世間無常。

那么他怎么做呢?由于這樣的覺悟,他就采取了行動。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放棄無常敗壞的國王、財富,夢幻泡影的這種境界,入山去追求出世的圣道。這是他出家的因緣。出家以后是怎么情況呢?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他出家的時候是坐著白馬,當中有一個馬夫跟著佛陀出去,到了深山一開始參訪苦行林。到了苦行林的時候,就把身上穿的太子的寶冠瓔珞、美妙的服裝交給車夫帶回去。舍珍妙衣,而著法服。把珍貴的衣服脫下來,穿上壞色衣,修道人像個修道人的樣子。剔除須發,端坐樹下。拿劍把頭發剃掉,胡須也剃掉,端坐樹下。勤苦六年。

這地方講的比較略,一開始先參訪五年,參訪外道,然后修習禪定,然后再勤苦六年。在六年當中,行如所應,行為相應于一個修行人所應該修的梵行。這是佛陀的出家相。佛陀一開始的情況,先修禪定跟苦行,然后覺得這不究竟以后,他才思惟緣起。思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從十二緣起當中才覺悟緣起性空,從空性的智慧里面,消滅我見的顛倒,后面會講到。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出家相。

【學員提問】:……

【師父答疑】:這個地方等覺,不解釋作等覺菩薩,就是正等正覺。這個地方的等覺是正等正覺,所以說佛法的名相要看它的定義。這個是示現。觀音菩薩跟地藏王菩薩,他們的本門都不可思議,都絕對不是菩薩。地藏王菩薩也不可思議,《地藏經》有講到,地藏王成就佛道以來已經無量無邊劫。它是這樣子的,從本門來說,佛陀的法身報身永遠是法身報身,得道以后永遠不會失壞。但是佛陀要示現佛身,需要特殊因緣。就是說現在娑婆世界因緣是跟釋迦牟尼佛有緣,地藏菩薩不能現佛身,因為一世不能有兩尊佛。兩尊佛,聽誰的呢?一世無二佛。

所以,我們講大妄語,你說你成佛,中品。因為不可能,是不是?大妄語戒,你說我是一個菩薩再來,上品罪。你說我是佛再來,中品。你說你是佛再來,沒有人會相信,這不可能的事情。佛陀要示現佛身,一定是佛陀跟這些眾生因緣都成熟了。你想想看,說這一尊佛出現了,結果沒有人跟他出家,就是跟這個佛有緣的眾生,他出家的善根都沒有成熟,這個不是很奇怪?

這個我倒是沒有看過,應該是有記載但是我沒有看過。可以去查一查看看,你去檢索《大藏經》,看地藏王菩薩這部分。不過我們可以知道,不要說是地藏王菩薩,那些阿羅漢都不可思議。這個是無所謂,觀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這兩個都是一樣。地藏王加一個王字,經典上都是講地藏菩薩。我也沒看過地藏王菩薩,不過我想,中國的名號會流傳下來,應該會有它的道理,這個再確認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中紀委:禁止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干這6種副業

中紀委:禁止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干這6種副業

鄉知鄉見
2025-03-24 17:28:08
我賣掉頂樓,換成一樓后才發現:差別不僅僅是房價!

我賣掉頂樓,換成一樓后才發現:差別不僅僅是房價!

裝修秀
2025-04-26 10:55:03
巴薩官方悼念比拉諾瓦逝世十周年,曾率隊12-13賽季100分問鼎西甲

巴薩官方悼念比拉諾瓦逝世十周年,曾率隊12-13賽季100分問鼎西甲

直播吧
2025-04-26 00:26:09
馬拉松比賽亂象叢生,參賽應該納入征信

馬拉松比賽亂象叢生,參賽應該納入征信

跑者排球視角
2025-04-26 09:43:42
中國股壇第一人坦言:炒股小資金做大的唯一方式,建議散戶深讀!

中國股壇第一人坦言:炒股小資金做大的唯一方式,建議散戶深讀!

股經縱橫談
2025-04-15 23:48:46
于正回應多名藝人退圈:優勝劣汰,這是一個好事情

于正回應多名藝人退圈:優勝劣汰,這是一個好事情

魯中晨報
2025-04-25 17:04:08
領導說“幫我按電梯”,你說“您下幾層”暴露低情商,高人這樣做

領導說“幫我按電梯”,你說“您下幾層”暴露低情商,高人這樣做

職場火鍋
2025-04-24 06:55:03
美軍現狀:幾乎所有武器項目都研發失敗,就是總統想打軍隊也不敢

美軍現狀:幾乎所有武器項目都研發失敗,就是總統想打軍隊也不敢

凱撒談兵
2025-04-20 21:21:12
憤怒至極!中國學生遭外籍生群毆滿臉是血,網友:學學哈工大!

憤怒至極!中國學生遭外籍生群毆滿臉是血,網友:學學哈工大!

侃故事的阿慶
2025-04-26 07:50:36
斯諾克大冷門!11冠王被轟7連鞭,暫2-10,老馬追平,瓦菲被罰8分

斯諾克大冷門!11冠王被轟7連鞭,暫2-10,老馬追平,瓦菲被罰8分

劉姚堯的文字城堡
2025-04-25 19:01:53
今天真的拉!小凱文-波特5中0 僅靠罰球得到1分外加4板6助

今天真的拉!小凱文-波特5中0 僅靠罰球得到1分外加4板6助

直播吧
2025-04-26 10:34:16
湖南4歹徒綁架女富豪,將其監禁并強奸,3天后歹徒卻被她嚇到報警

湖南4歹徒綁架女富豪,將其監禁并強奸,3天后歹徒卻被她嚇到報警

罪案洞察者
2025-04-08 10:03:59
謝霆鋒演唱會半個港圈來助陣!再唱與王菲定情曲,后爸坐后面沮喪

謝霆鋒演唱會半個港圈來助陣!再唱與王菲定情曲,后爸坐后面沮喪

烏娛子醬
2025-04-25 14:36:53
商務部:今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將加力擴圍

商務部:今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將加力擴圍

澎湃新聞
2025-04-25 17:34:14
胡琳娜:是丁嘉麗的女兒,在沒有愛的環境里帶淚成長37歲仍未婚

胡琳娜:是丁嘉麗的女兒,在沒有愛的環境里帶淚成長37歲仍未婚

品茗賞娛
2025-04-25 19:50:07
手機望遠鏡功能怎么打開?90%人不知道,原來還能看這么遠!

手機望遠鏡功能怎么打開?90%人不知道,原來還能看這么遠!

CG說科技
2025-04-16 16:00:31
DeepSeek評出國內最值得去的十大景點,九寨溝第3,三峽無緣上榜

DeepSeek評出國內最值得去的十大景點,九寨溝第3,三峽無緣上榜

古今小史
2025-04-08 09:34:12
美國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  1975年1月19日《人民日報》

美國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 1975年1月19日《人民日報》

那些看得見的老照片
2025-04-24 16:32:48
俄方給中國提了醒:要想拿下臺島,必須摧毀美軍西太平洋基地

俄方給中國提了醒:要想拿下臺島,必須摧毀美軍西太平洋基地

林子說事
2025-04-25 18:02:24
A股:不用猜了!大資金明牌了,下周,大盤指數繼續反彈

A股:不用猜了!大資金明牌了,下周,大盤指數繼續反彈

郭小凡財經
2025-04-26 08:25:04
2025-04-26 15:28:49
妙音0
妙音0
名為照了 始達妙音
757文章數 2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巴基斯坦防長:我們曾給西方"干臟活" 為此付出了代價

頭條要聞

巴基斯坦防長:我們曾給西方"干臟活" 為此付出了代價

體育要聞

去更大的舞臺追夢 專訪中國男籃國手楊瀚森

娛樂要聞

金掃帚獎出爐,包貝爾意外獲“影帝”

財經要聞

韓國的"宇樹科技" 是怎樣被財閥毀掉的?

科技要聞

李斌:對蔚來公司四季度盈利非常有信心

汽車要聞

充電5分鐘續航100公里 探訪華為兆瓦超充站

態度原創

本地
時尚
教育
公開課
軍事航空

本地新聞

云游湖北 | 漢川文旅新體驗:千年陶藝邂逅湖光

今夏流行“不穿褲子”!洋氣顯瘦顯腿長,誰穿誰好看!

教育要聞

網民反映孩子“在華海中學遭霸凌”,海口市教育局回應正核查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軍事要聞

印巴交火 從“斷水”到“反制”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结县| 抚宁县| 崇信县| 巢湖市| 庆元县| 平安县| 永兴县| 鄂托克旗| 溧阳市| 明溪县| 华亭县| 民勤县| 延津县| 沧州市| 苍南县| 伊春市| 建昌县| 青阳县| 涿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宁国市| 彝良县| 新竹市| 彰化市| 刚察县| 德安县| 湖南省| 乐至县| 日照市| 左权县| 华坪县| 阜平县| 石首市| 平乡县| 三明市| 贵定县| 顺昌县| 扎囊县| 平顺县| 大悟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