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覺得“補骨”是個老人專利,誰能想到生了娃后,每年谷雨一過,家里老人就開始頻繁灌輸“春天養骨,孩子長個兒,不能掉以輕心”那一套理論?起初我也半信半疑,畢竟小時候吃喝哪有那么講究,可真到自己當媽后,看著娃一天躥兩厘米,膝蓋褲子一壞一大片,骨頭要是不跟上還真不行!也正是從那會開始,家里的餐桌菜單悄悄多了幾道“養骨硬菜”,嘴里說著笑,心里都是對娃子身體壯的美好愿望。
說起來,關于“補骨”的那些家常菜,其實小時候就常見,卻沒覺得它們有啥能耐。直到前些年,朋友圈的媽媽們被“補鈣補微量元素”大數據狂轟亂炸,我才后知后覺,原來一頓合理安排的家常飯,就能讓娃“站得高、跑得遠”。不像補品廣告勸人的那么玄,真正在咱餐桌上的“骨頭菜”,才是撐起娃們健康的底氣!
下面就拉著你們聊聊,谷雨后家里幾道輪著做、娃愛吃的大眾補骨菜。全部都是家常食譜,不花里胡哨,市場超市都能隨手買到,咱當媽的掌勺經驗全都掏出來~要是你有啥補骨好套路,留言區別藏,下次我也跟著學一學!
每次到菜市場,就發現到春末夏初,排隊買排骨和雞蛋的格外多。以前覺得是不是今年豬漲價了,現在看才是大家都知道“谷雨后是長身體的節骨眼”。外婆還跟我嘮過,說老一輩都講,谷雨后萬物生發,人體吸收能力好,正是補骨氣血的黃金期。人要順季節吃飯——這話我覺得十拿九穩。
說到補骨,我第一個想起的還是排骨。別說,排骨真是價格年年“蹦極”,有段時間覺得買不起,高興時候一買也是一咬牙。后來慢慢學精了,買大排骨不如挑前腿、筒骨、軟骨,性價比高不說,還比后腿的肉多骨髓香,孩子吃著也不費勁。超市品牌的價格比菜市場貴不少,但菜市場可以現場讓師傅砍小塊,骨髓還能給熬湯用,一舉多得。
我家最常做的頭道“補骨菜”——山藥排骨湯。山藥脆嫩,排骨入味,每次熬出來連湯都喝得干干凈凈。山藥補脾養骨,論性價比,春天土山藥比鐵棍山藥便宜些,營養其實大同小異。排骨用冷水焯一下加點蔥姜,燉出來湯色清爽、不腥不油膩,春天娃子正長身體,一人盛兩碗都不帶膩的。
講到補骨,另一個我覺得不可替代的主食——雞蛋。雞蛋真是食堂、快餐、家常三界通吃的萬金油。春天買的蛋有時候蛋清特別稠,蛋殼有點發綠,那是散養嫩雞蛋,貴一兩塊、香一大截。便宜的蛋大多是工廠化喂養,營養也差不多,就是蛋黃顏色淡點。
我家的補骨必備,蝦皮蒸蛋,一是做法快,二是兩大補鈣高手碰頭。蝦皮含鈣量高,蒸蛋滑膩小孩愛吃。雞蛋一磕,蝦皮半把一撒,加點蔥花進蒸鍋十分鐘,奶香味飄滿屋。誰能想到,這么簡單的家常菜是醫生都推薦的補鈣“神器”。
不過要提醒一句,蝦皮別貪便宜。有次買了袋大顆粒的,結果一股霉味,吃完娃鬧肚疼。后來都從熟識的干貨品牌下單,雖然貴幾塊但安心。
第三道我強推的,就是豆腐燉豆角。豆腐便宜又補鈣,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大的“真正補品”。春夏兩季新鮮豆角正當季,和豆腐一起燉軟爛,清淡不膩。南方喜歡細豆角,北方常見大油豆角,其實都行,有次用四季豆搭配也很妙。
豆腐我一般買那種老牌子現點的內脂豆腐,口感棉密,燉煮不散,關鍵價錢和市場加工豆腐差不多,沒有那種“白花花一摳掉渣”的假豆腐感。豆角能吃多點就加點排骨下去,鍋里味道就更豐富些,但日常素炒完全沒問題。
再來說說骨頭湯與蔬菜的經典搭配,西藍花炒牛肉。骨骼發育的三大“法寶”——蛋白、鈣、維生素,是維生素K保證鈣的代謝,深綠色蔬菜正是好貨。西藍花本身是我們家春夏餐桌上常客,那股淡淡的甜味搭牛肉炒,孩子百吃不厭。
牛肉選里脊或者腱子肉,不要太肥,切薄片用淀粉和蠔油腌一下,滑嫩不上火。牛肉比豬肉、雞肉貴是大實話,超市特價的時候囤一兩斤切小份冷凍,很劃算。西藍花貴賤其實和季節關系大,春天頭茬雖然貴些,勝在新鮮脆嫩,比反季節好吃很多。買的時候選花球細膩緊致、梗沒有老皮那種,回家多泡一會兒去農殘。炒菜一定大火快炒,不然孩子會覺得青菜“爛爛的”,沒口感。
說完這些,還得點名表揚一款“老干部風”美食——鯽魚豆腐湯。不得不說,魚湯補鈣的效果是被醫生反復推薦的。鯽魚正好春天最肥,魚價波動大,小鯽魚批發常便宜到15塊一斤,大個的活魚貴得多,不過肉質更實在。買魚時讓老板幫忙去鱗刮肚、去腥腺,省回家收拾麻煩。
魚豆腐湯用點姜片去腥,下鍋慢燉35分鐘,湯白如牛奶。小孩子晚上來一碗,保準香甜又暖心。豆腐用北方老豆腐或南方水豆腐都可以,總之選新鮮別腥的。
最后一位,咱得把芝麻花生糊請出來。別小瞧這一碗糊糊,黑芝麻是補鈣維生素D的老朋友,春天做點熟花生磨粉,加點山藥粉、牛奶,攪一攪就是一碗香甜滋養的“小零食”。這道菜雖說不上正餐,卻是娃挑食不想吃飯時的完美加餐。
芝麻花生糊的原料現在都能大包裝買到,偶爾換換口味,加杏仁碎、南瓜籽碎,也很解饞。唯一的選購經驗是,芝麻別買陳貨、花生要去皮挑新鮮,太便宜反而沒香氣。一次趕促銷買了大袋“花生碎”,結果做出來糊糊帶木屑味,只好呼吁大家少貪便宜多嘗試。
說到底,補骨還是得靠科學搭配、飯菜輪換。谷雨后的孩子,吸收能力和長身體速度都不一樣,光靠某一種“骨頭餐”可不靈。平時家里我是主張一周輪換著上:排骨山藥湯、蝦皮蒸蛋、豆腐豆角、西藍花牛肉、鯽魚豆腐湯、芝麻花生糊,飯菜熱熱鬧鬧,孩子吃得開心,咱花的錢也不冤枉。
有時候跟朋友分享菜譜,才發現每家都有自己的小招數。有人豆腐燉蘿卜、有人雞蛋煮菠菜,各有各的得力處。有娃的姐妹們真的別小看了餐桌,往往最不起眼的平價食材,加點耐心,來點巧思,就能變成孩子成長路上的好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