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分鐘
當老師時拼體力,當中層得拼腦子——但很多中層干部卻掉進了“能干的坑”:
每天熬夜改作業、活動流程親自盯、家長投訴自己上,以為忙到飛起才是“好干部”。
結果呢?
越能干越被困住,團隊離不開你,晉升也輪不到你,為啥?
因為中層的價值不是自己干活,而是讓團隊跑起來。
一不當“高配班主任”
要做“團隊發動機”
很多中層累成狗,本質是把自己活成了“超級執行者”:
覺得“親自批改作業到凌晨”才叫負責,結果年輕老師沒機會成長;
認為“活動每個細節都盯死”才叫穩妥,結果團隊養成了“等靠要”的習慣。
說白了,你以為在秀能力,其實在搶下屬的活。
校長眼里,中層的“會做事”只是基本功,“會用人”才是真本事。
舉個真實例子:以前有位年級主任,每天自己收作業、查考勤,忙得腳不沾地。
后來她帶了個徒弟,手把手教年輕老師做教學計劃,結果徒弟能獨當一面后,整個年級的效率反而提升了——你培養出10個能干的老師,比自己干10個人的活更值錢。
二不當“救火隊長”
要做“規則制定者”
有些中層天天忙著“滅火”:
老師方案寫不好?拿過來自己改;
活動現場出狀況?沖上去補漏洞;
學生紀律亂了?親自上陣維持秩序。
但越救火,火越多:你干得越多,別人越閑;你補位越勤,團隊越懶。
聰明的中層這么干:提前定好“防火規則”——比如把活動流程拆成10個節點,每個節點指定負責人;
制定“年輕教師成長手冊”,讓新人知道遇到問題先查流程,而不是直接找領導。就像建房子時先砌好防火墻,火災自然少。
三不只會“聽令行事”
要學會“創造性落地”
很多中層把自己當成“傳聲筒”:校長說“提升閱讀量”,就發通知讓每個班交閱讀報告;
校長說“加強家校溝通”,就每周在家長群發消息。但這樣只是“完成任務”,沒創造新價值。
厲害的中層會“造勢”:比如某中學教務主任,接到“提升閱讀量”的任務后,沒停留在“布置作業”,而是搞了個“閱讀闖關賽”——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就能集卡兌換獎勵,老師組成“讀書導師團”,家長參與“親子共讀打卡”。
結果全校閱讀氛圍起來了,連校長都沒想到還能這么玩。
這就是“二階思維”:不僅想“怎么做”,更想“怎么讓這事對學校、對老師、對學生都有意義”。
中層突圍的3個真相:
1. 從“自己干”到“讓別人干”:培養一個能接你活的骨干,比自己多干10份活更重要;
2. 從“忙細節”到“抓流程”:把重復的事寫成手冊,讓團隊按規則運轉,比自己盯著更省心;
3. 從“完成任務”到“創造價值”:校長要的不是“你做了”,而是“你讓這事變得更好了”。
最后說句實話:
中層別當“苦力型干部”,要做“戰略型管理者”。
你現在多花時間教下屬干活,看起來是“吃虧”,但當團隊能獨立運轉時,你才有機會往上走——畢竟,校長需要的是能帶隊打硬仗的指揮官,而不是永遠在一線搬磚的“全能手”。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越忙越累卻升不上去”的中層?轉發給TA,一起跳出“能者陷阱”~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郭務強教壇漫拾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