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改革,會對人員機構和職能做出規范調整,但是,各地改革的程度和力度是不同的,即便是緊緊相鄰的兩個地市,事業單位人員身份也會差距很大。
其實,出現這樣的現象,背后有諸多原因,尤其是下面4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歷史遺留問題不同
早些年各地事業單位招人時標準就五花八門,有的地方管理崗多,有的技術崗扎堆,還有的工勤崗占了大半。而經過這么多年這么多輪改革,不同地方改革力度不一,多年下來積累的歷史遺留問題自然出現很大差異。
比如同樣都是執法單位,有的市十年前就搭上了“參公”的早班車,隔壁市動作慢半拍,現在政策收緊了,想上車都沒票了。
第二,改革的推進程度不同
有的地方領導魄力大,前幾輪改革時就帶著單位搶到了好位置。比如2018年那次改革,動作快的市把有行政職能的單位整建制轉了參公,人員直接換身份吃上了“財政飯”。可那些猶豫不決的市,會一次次錯過參公和轉公務員的窗口,那些拖到2024年這一輪事業單位改革的,更是幾乎沒有可能參公了,現在國家明確參公口子只留給行政執法等特定單位,其他單位眼巴巴看著也沒機會了。
第三,財政實力有差距
事業單位的改革,不管是改為參公、行政執法類公務員還是將來有可能推進的事業編職級并行,事業人員待遇的提升都需要財政加大支持,說白了事業單位改革說到底是個燒錢的活兒——轉參公要給車補、漲工資,搞職級并行得準備晉升資金,就連裁撤機構都得給分流人員發補償金。。政府財政有實力的地市,肯定改革步子就大,財政緊張的地方,哪怕有改革機會,也會因為缺乏財政支持,而不敢放開手腳。 同樣是提升事業編待遇,有的市能馬上落實,有的市只能打白條,時間一長兩邊差距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第四,不同地市的實際情況不同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經濟強的市更在乎營商環境,會把資源傾斜給市場監管這類單位;偏遠地區首要任務是穩住基層隊伍,寧可少改也要保民生崗位。還有些地方領導愛搞創新試驗,比如打破身份搞同工同酬,隔壁市可能覺得太冒險繼續吃大鍋飯。這就好比做菜,同樣的食材,川廚子猛放辣椒,粵廚子追求清淡,最后端上桌的菜自然不是一個味兒。
這種差距帶來的后果也挺現實:好單位、好待遇的地方大家都搶著去,窮地方的年輕人待不住;財政緊張的市可能玩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大量招臨時工頂崗,反而讓正式編和合同工的矛盾更突出。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差距短期內還真難消除,畢竟各地家底、魄力、錢袋子擺在那兒。現在能指望的,就是國家多給窮市撥點錢,或者讓富市帶帶窮兄弟,但具體咋操作,還得看后續的招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