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句:“烏蘇,勇穿天涯”嗎?
夏夜的燒烤攤上,冰啤酒的碰杯聲此起彼伏。來自新疆的烏蘇啤酒,曾是這場景中的主角。
大瓶裝的豪氣、后勁十足的江湖傳說,讓它一度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網紅啤酒”。
然而,短短幾年,烏蘇啤酒的身影卻在夜市上逐漸消失。
一位經營大排檔十余年的老板直言:“以前每桌必點,現在一個月賣不出一箱。”
讓人不禁好奇,曾經的“新疆符號”烏蘇啤酒,如今為何涼涼了?
“一瓶烏蘇頂三瓶雪花,喝不起!喝不起!”這是許多消費者最直觀的抱怨。
烏蘇啤酒的定價策略,成了它跌落神壇的第一道裂痕。
620毫升的“大綠棒子”是烏蘇啤酒的一個標志性賣點。
但,真的是量大實惠嗎?未必。
市場上一瓶烏蘇的售價普遍在8-12元之間,然而相同毫升的雪花、青島僅需4元~5元,甚至連進口的百威、喜力也維持在7-8元區間。
燒烤攤老板算過一筆賬:“一桌人喝10瓶烏蘇,成本近百元;換成雪花,50元管夠。”
當年輕人的夜宵預算從“嘗鮮”回歸“性價比”,烏蘇的“網紅溢價”便顯得格格不入。
更致命的是,高價并未帶來品質的同步提升。
有消費者吐槽:“花10塊錢喝工業水啤,不如加點錢買精釀。”
烏蘇啤酒的定價,本質上是一場“流量變現”的豪賭,可惜的是,消費者的錢包比情懷更誠實。
尤其在當下市場競爭如此激烈,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烏蘇啤酒的高價格反倒讓人望而卻步了。
“以前的烏蘇是糧食酒,現在是酒精兌水。”一位老酒客的評價,揭開了烏蘇啤酒命運的轉折點。
烏蘇啤酒成立于1986年,初期在新疆市場競爭激烈,險些退出市場。
經過多年市場爭奪,烏蘇啤酒在2006年成功收購新疆啤酒集團,成為新疆啤酒的龍頭產業。
這次收購不僅鞏固了烏蘇啤酒在新疆的地位,也為后續在全國擴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早期的烏蘇啤酒憑借新疆優質大麥、天山雪水釀造、麥芽濃度高達11°P等噱頭,迅速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其獨有的品牌印象。
尤其是“奪命大烏蘇”這一網紅標簽,在媒體上迅速走紅,吸引了大量的青年消費者。
但在2016年,嘉士伯完全收購烏蘇啤酒。
外資入駐后,工業化生產取代傳統工藝,品質滑坡成了必然。
如今的配料表中,“大米”赫然位列第二,這種低成本輔料雖能提升發酵效率,卻讓酒體變得寡淡,甚至產生“工業啤酒”的澀味。
更諷刺的是,其4.0%的酒精度竟低于百威的4.5%,所謂“奪命”全靠營銷造勢。
一位新疆本地消費者痛心道:“烏蘇被收購后,喝的不是啤酒,而是資本的游戲。”
據中國酒業協會檢測報告,2021年烏蘇啤酒的原麥汁濃度已降至8.6°P,與普通工業啤酒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而嘉士伯財報顯示,烏蘇生產線近五年成本壓縮27%,但終端價卻上漲40%。
這組數據背后,是被犧牲的品質和被放大的利潤。
資本可以買下廠房設備,卻買不走天山腳下的風土滋味。
當“新疆符號”淪為流水線上的快消品,烏蘇丟掉的不僅是麥芽香,更是一代人的味覺記憶。
“現在年輕人喝酒,要的是微醺,不是斷片。”夜市老板的觀察,折射出消費市場背后的深層改變。
烏蘇曾以“后勁大、易上頭”為賣點,迎合了年輕人追求刺激的心理。
但《2023年輕人飲酒習慣報告》顯示,18-30歲的青年群體中,72%的人傾向“低度慢飲”,61%的人明確拒絕“醉酒體驗”。
如今,健康意識與理性消費成為主流,讓不醉不歸的豪飲場景大幅減少。
更關鍵的是,精釀啤酒、果酒、無醇飲料等新產品的崛起,更多的青年消費者開始追求“好喝不遭罪”的體驗。
反觀烏蘇“工業水啤+高后勁”的組合,在新時代反而失去了曾有的優勢。
一位90后消費者坦言:“喝烏蘇啤酒好像在受刑,第二天頭疼得像被驢踢。”
這種體驗在社交媒體發酵后,直接導致烏蘇在“Z世代酒水推薦榜”的排名從2020年的第3位跌至2023年的第21位。
當健康意識覺醒的年輕人開始計算“酒精傷害值”,烏蘇還停留在“奪命”的步伐上,這種背道而馳的選擇,必然會遠離人群。
“烏蘇?過氣網紅罷了。”這句調侃,卻道盡了互聯網時代的殘酷法則。
烏蘇啤酒爆紅的本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流量盛宴:“奪命大烏蘇”的噱頭、新疆神秘感的加持,讓它迅速占領短視頻平臺。
巔峰時期,年銷量突破10億瓶,成為國產啤酒三巨頭之一。
然而,網紅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多短暫。
嘉士伯在收購烏蘇啤酒后,并沒有完善它的供應鏈體系,這使得烏蘇啤酒在市場拓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
當消費者發現“新疆啤酒”產自全國各地分廠、“奪命”也只是營銷話術,神秘感便瞬間瓦解。
更糟糕的是,烏蘇未能將流量轉化為品牌忠誠度。
2021年推出的“風景罐”系列被網友吐槽“換湯不換藥”,2022年與《向往的生活》綜藝合作也反響平平。
反觀青島啤酒,借冬奧營銷實現股價單日暴漲7%,雪花勇闖天涯通過“星空罐”斬獲紅點設計獎。
當競品在創新路上狂奔時,烏蘇的宣傳策略還停留在“吃老本”階段。
當流量紅利耗盡,烏蘇的退場已成定局。
烏蘇啤酒從爆紅到遇冷,本質是市場給所有品牌敲的一記警鐘。
消費者要的不再是“大綠棒子”的江湖口號,而是實打實的好產品。
當精釀啤酒把麥芽濃度印在瓶身,當鮮啤工廠把生產線搬到小區門口,還在用“上頭”“奪命”當賣點的烏蘇,自然被甩出了隊伍。
飯店老板們看得最明白:“去年夏天賣得最好的是12元一瓶的本地精釀,年輕人寧可多花幾塊錢,也要喝個明白。”
這背后,是消費觀念的升級:喝酒不是為了跟風,而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錢包和身體。
烏蘇啤酒的大起大落,何嘗不是中國消費市場轉型的縮影?
市場從來不講情面,今天能捧你上天,明天就能讓你落地。
唯一不變的真理是,把消費者當智力障礙者的人,最終才會發現自己才是智力障礙者。
參考資料:
1.餐飲新紀元《風靡一時的網紅烏蘇啤酒,為何如今不火了?餐館老板:沒回頭客》
2.金融投資報《“奪命大烏蘇”的榮光與隱憂:“借肉賣酒”能否打動年輕人?》
3.大話企業《又一啤酒品牌崛起,1天賣掉260萬瓶,卻早已被外資收入囊中》
作者:趙花花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