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這片曾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如今獨立的蒙古國占據其中156.65萬平方公里,它的分離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沉重且復雜的歷史。
今天的臺灣人經常拿他們所謂的秋海棠地圖說事。他們指責大陸弄丟了外蒙古,自吹臺灣一向堅持外蒙古是中國領土,搞得他們真的多愛國似的。實際情況其實恰恰相反。
一個國家領土的喪失,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外國勢力的強行干預,另一個就是有家賊里應外合,這兩種情況在外蒙古獨立過程中都出現了。
當年促使外蒙古獨立的最大的外部因素毫無疑問是沙俄以及繼承者蘇聯。早在19世紀末,沙俄勢力逐漸滲入蒙古。1727年中俄簽訂的《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界約》雖肯定蒙古屬于清朝管轄,但沙俄取得在恰克圖和外蒙古地區通商貿易特權。
此后,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沙俄勢力全面滲入外蒙境內。日俄戰爭后,沙俄在東北擴張受阻,將侵略矛頭指向外蒙,1907年與日本簽訂第一次密約,把外蒙劃為其勢力范圍。
1911年中國國內局勢風云變幻,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忙于應對國內革命,無暇北顧。外蒙古親俄分裂主義分子趁機而動,以庫倫活佛為首的外蒙古僧俗封建主在庫倫郊外召開四盟王公秘密會議,決議外蒙古“獨立” ,并派遣代表團出訪俄京圣彼得堡,請求俄國政府“庇護”。
沙俄一直覬覦外蒙古,當即決定支持外蒙古“獨立”,不僅派遣軍隊進駐,還為其提供軍事援助。
1911年12月1日,外蒙古王公調集各旗蒙兵包圍清政府駐庫倫的辦事大臣衙門,解除清軍武裝,宣布成立“大蒙古國”,推哲布尊丹巴活佛為皇帝,史稱“博克多汗國” 。這一“獨立”行徑未被清朝政府和后繼的中華民國政府承認。
此后,庫倫蒙軍在沙俄支持下西侵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將軍被押解出境,科布多城破后,城中除蒙古人以外所有平民被屠殺,末任科布多參贊大臣及駐防清軍被押解出境。
中華民國成立后,北京政府擬派兵入外蒙,卻遭到沙俄反對。因國內局勢不穩,袁世凱北京政府未就外蒙古問題與沙俄進行有效交涉,僅宣告“外蒙古是中華民國領土” 。沙俄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尚沒有立即公開吞并外蒙古的打算,擔心引起國際干涉。
1912年11月3日,俄國與外蒙“內閣總理大臣”那木囊蘇倫簽訂《俄庫條約(俄蒙協約)》及《俄蒙協約專條》,俄國以支持蒙古自治換取在外蒙享有排他性商業地位,對中國在外蒙主權只字不提。
此條約引起中國強烈不滿,全國輿論大嘩,革命黨人指責袁世凱北京政府應付無方,各地紛紛成立“救蒙會”“抵制團”,抵制俄貨,拒用俄幣。
1913年9月18日,在俄國當局壓力下,袁世凱執政的北洋政府派外長孫寶琦與俄國駐華公使庫朋斯齊達成《中俄聲明文件》。中國讓步,不在外蒙駐兵、殖民、設官,承認外蒙自治,承認《俄蒙協約》及其專條,換回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的宗主權,中國對蒙權力已由主權淪為宗主權。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在恰克圖簽訂《中俄蒙協約(恰克圖協約)》,將此聲明具體化,外蒙古宣布取消“獨立的大蒙古國與共戴年號” ,實行“自治”,但實際上處于沙俄控制之下。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蘇俄政府在1917年和1919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表示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放棄在華特權,其中包括放棄對外蒙古的控制。這給了中國收復外蒙古的機會。1919年,北洋政府派徐樹錚率兵收復外蒙古,徐樹錚迅速行動,攻取了外蒙古的烏蘭巴托,喝令蒙古當局取消自治,當時的外蒙古總理巴德瑪多爾濟上書表示外蒙古自愿取消自治 ,外蒙古再次回歸中國懷抱。
然而,好景不長。蘇俄國內局勢逐漸穩定后,對外蒙古政策發生變化。1921年,外蒙古分離勢力借助北洋政府內部不穩的局勢,在蘇俄支持下再次宣布獨立建國 。蘇聯紅軍進入外蒙古,幫助外蒙古分離勢力擊敗中國駐軍。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政權雖未得到國際廣泛承認,但實際上處于蘇聯控制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英、蘇三國背著中國政府簽訂《雅爾塔協定》,其中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這當然是美英兩國為了讓蘇聯繼續幫助他們打德國和美國,特意許給蘇聯的好處。積貧積弱的中國壓根沒有發言權。
但是,直到此時,外蒙古雖然已經實際處于自治狀態,完全不受中華民國的約束,但是至少還不能算法理上的獨立,因為中國政府不承認,國際社會也不承認。中國從法理上依然還是外蒙古的宗主國。
但是《雅爾塔會議》以后,賣國賊終于出現了。美、英聯合蘇聯一起勸國民黨政府放棄外蒙古,同意他們獨立。美、英本來就是老蔣的大后臺,太上皇有令,老蔣不敢不聽。但是他還幻想著,外蒙古只是保持現狀,不獨立,也不回歸。
但是,等到1945年6月,國民黨當局與蘇聯就外蒙古問題坐到談判桌上時,老蔣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蘇聯的要價比此前的《雅爾塔會議》更進一步,他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是獨立的國家。
當時,國民政府的談判代表之一、外交部長宋子文不敢當賣國賊,當場辭去了外交部長的職務。接任的外交部長王世杰按照老蔣的指示,接受了蘇聯提出的條件。因為斯大林威脅,假如老蔣不接受外蒙獨立,蘇聯將撤去所有對日作戰部隊,撤回對國府的支援。
老蔣認錢,不認領土。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與前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明確表示:茲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之愿望,中國政府聲明于日本戰敗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愿望,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之獨立,即以其之邊界為邊界。
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發表公告:國府于一月五日發表承認外蒙獨立之公告如下:外蒙古人民于民國卅四年十月廿日舉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近據外蒙古投票事務人員之報告,公民投票結果,已證實外蒙古人民贊成獨立,茲照國防會最高委員會之審議,法定承認外蒙古之獨立,除由行政院轉飭內政部將此項決議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講到這里,其實事情已經清清楚楚了,到底外蒙古是在誰手里丟掉的,不是清政府,不是袁世凱,恰恰就是后來敗走臺灣的所謂中華民國,老蔣和他的追隨者們就是出賣外蒙的賣國賊,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949年敗退臺灣后,蔣介石在聯合國發起“控蘇案”,指責蘇聯違反條約支持我黨。195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臺灣當局順勢在地圖上重新納入外蒙,讓所謂的地圖變成秋海棠。
敗退臺灣后的國民黨政權,將秋海棠地圖作為維系“法統”的核心符號。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臺灣的教科書、郵票、貨幣上,秋海棠版圖無處不在。這種歷史敘事的背后,是國民黨對大陸的“反攻大陸”幻想,以及對自身政權合法性的焦慮。
但是,臺灣此舉除了意淫,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他們既無法“反攻大陸”,更無法收復外蒙,這種表態除了表達一種姿態,沒有任何作用,徒然讓別人取笑罷了。他們丟了外蒙,裝傻裝叉一直裝到現在,真不嫌丟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