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聲稱“1個月內與中國達成協議”,這一表態引發廣泛關注。結合近期中美貿易談判動態及多方分析,對其核心信息的深入探究十分必要。
特朗普在2025年4月17日表示對達成協議“有信心”,還提出“三到四周內敲定”。不過,具體議題如關稅、供應鏈、執行機制等并未明確,該協議可能僅僅是“原則性共識”,后續仍需工作層進行談判落實。美國推動此次談判存在多重動機。一方面,2025年6月美國面臨約6萬億美元美債到期高峰,急需穩定金融市場信心;另一方面,美國企業因關稅成本上漲起訴政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美國實際關稅已達“幾代人未見水平”,損害了經濟穩定。此外,特朗普需要通過短期協議來緩解國內輿論壓力,但政策反復性風險依舊存在。
在此情況下,中國外交部強調,談判需基于“平等、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堅決反對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要求美方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事實上,中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來增強自身的談判籌碼。通過擴大與金磚國家、東盟等的合作,中國有效分散了風險,2025年一季度外貿數據顯示對新興市場出口有所回升;同時,華為5G在歐洲市場政策松綁,技術供應鏈壓力得到緩解。
然而,協議達成存在關鍵障礙。中美此前的協議就因執行分歧多次停滯,專家指出,需要建立可核查、分階段的兌現路徑,而不是僅僅喊出“政治口號”。更為重要的是,美方要求限制中國高科技產業,這與中國“高質量發展”戰略存在根本沖突,短期內難以達成妥協。
從國際環境來看,國際社會對美國關稅政策持反對態度。IMF、歐盟等批評其破壞全球供應鏈,德國、加拿大等國還推出了反制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方的談判優勢。市場預期也出現了分化,A股投資者對協議前景較為樂觀,認為利好白酒、銀行等板塊;而美股受債務風險壓制,若協議沒有實質進展,短期波動可能會加劇。
綜合來看,特朗普“1個月內達成協議”的表態更像是一種施壓策略。要想在談判中取得實質性突破,美方需要展現出誠意,比如降低關稅、取消制裁等。中方已通過多元化合作降低了對美依賴,談判主動權逐漸增強。若美方繼續采取“極限施壓”策略,協議可能僅停留在意向階段,甚至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貿易摩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