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館中看僑批
泉州梧林傳統村落:僑鄉風情3
梧林傳統村落成于明洪武年間,發展于清代,興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晉江市把梧林村破敗老建筑流轉入市,由政府進行征收修繕保護。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進入全新運營階段。梧林傳統村落里分布著58幢閩南官式古大厝、10幢番仔樓、11幢洋樓與多幢現代民宅,記錄了閩南地區從清末至民國再到新中國的建筑風格演變。
梧林傳統村落集閩南文化、海洋文化與僑村等特色于一體,清末,梧林開始有人旅居海外,從20世紀20年代起,海外華僑回鄉“起大厝”蔚然成風,他們陸續建起一座座閩南紅磚大厝、近現代哥特式和羅馬式洋樓、番仔樓等建筑建筑風格。是名副其實的僑鄉。
梧林傳統村落主要景點有朝東樓、五層厝、德鑨樓、順意樓、僑批館、修養樓等。
僑批館
番仔樓內有一棟為“僑批館”,又稱舊學堂,里面放著一封封僑批。僑批,是海外華僑與家鄉親人間的書信和匯款的統稱。
“僑批”源于閩南語系。僑批,這里的“僑”泛指海外的華僑、華人(華裔、僑胞),“批”在閩南、福州、莆仙、潮汕等方言中是“信”的意思,是對書信的稱呼?!皟S批”,簡單解釋,是指近代以來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及后來的金融郵政渠道寄給國內眷屬的銀項和批信及其回批的統稱,是一種“匯款與家書同襟”“信、款合一”的跨國家書。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
有正批和副批之分:前者蓋有外洋批館印章,大部分貼有郵票,蓋有郵戳;后者由國內外批局填發,沒有加蓋外洋批館印章印戳不全,正批的研究和收藏價值高于副批。僑批封是研究僑批史的重要資料。
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由于當時東南亞等國金融郵訊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由專門往來國內外的“水客”和僑批館遞送。于是就有了大量的僑批文物。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認為:潮汕僑批是研究海內外潮人經濟政治史的一項世界性課題。
閱讀延伸:
上海爾冬強視覺文獻展中的僑批資料
參見:一個人的絲路:爾冬強視覺文獻展
僑批,簡稱作“批”(在福建方言、潮州話和梅縣客家話“信”為“批”,不僅僅是閩南方言,福州一帶的方言也是這樣指稱的,迄今為止仍舊是這般指稱),俗稱“番批”、“銀信”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廣泛分布在福建、廣東潮汕地區暨海南等地。閩南話把書信叫“批”,閩南華僑與家鄉的書信往來便是“僑批”。以下為樂藝會藝術圖庫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