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有廣西網友發帖,桂林旅游虧損10億,為什么“甲天下”的山水賺不到錢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可桂林旅游公司2024年又虧2億,5年累計虧損近10億!明明坐擁漓江、兩江四湖這樣的頂級資源,怎么還能把“金飯碗”捧成“討飯碗”?
這名網友分析,提煉幾個原因:
1. 吃老本,跟不上時代
過去靠“門票經濟”躺著賺錢,現在游客要的是體驗、是沉浸感。西安搞大唐不夜城火出圈,桂林還在賣“門票+游船”的老套餐,年輕人哪買賬?
2. 宰客亂象,口碑崩壞
“陽朔除了風景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游客吐槽打車翻倍收費、拍照要錢、竹筏索要小費……負面新聞一多,誰還愿意當冤大頭?
桂林的山水還是那個山水,但光靠老天賞飯吃不行,得學學怎么把飯做香。不然,再美的風景,也架不住自己砸招牌啊!
大家覺得,桂林旅游最該先改哪一點?
- 這究竟是咋回事?
4月11日,桂林旅游公司公布了2024年年報,其財務數據顯示,公司去年的經營狀況不太樂觀。2024年桂林旅游的營業收入約4.32億元,同比減少7.58%;歸母凈虧損約2.04億元,同比減少1830.7%,轉盈為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虧損約2億元,同比減少2625.31%,同樣轉盈為虧
桂林旅游公司披露的游客接待數據也呈現下降趨勢。2024年,公司總共接待游客568.34萬人次,其中,桂林旅游公司旗下的景區,包括兩江四湖、銀子巖、賀州溫泉、龍勝溫泉、豐魚巖、資江天門山景區等,一共接待游客317.80萬人次,同比下降11.52%。
- 針對此事,網友們迅速圍觀,紛紛議論。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真知灼見”:
我想知道的是虧損的這10個億,是虧在哪里了,既然虧損,那干脆把這些虧損單位裁撤掉不好嗎?沒有了這些虧損單位,門票不用收了,也不會虧損了,說不定游客反而多了呢,游客多了必然會帶動地方經濟。
2005年去過桂林,那時象鼻山在河的邊上是看得見的,水淺時穿著拖鞋就走到象鼻山下面的洞孔中了。現在,河邊筑起了圍墻,你不買門票,是看不到象鼻山的,必須的買門票!
桂林山水都是大自然自我形成的,不用本錢的東西都能干虧本,無話可說,既然虧本,不如不收費,不干,那總不會虧本了吧?幾千年來,也只有我們這代才收費!我們這些主人,看看自己的大好河山都有給錢,絕!
去過桂林,也到過陽朔,千防萬防還是被陽朔的啤酒魚宰了。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走過很多的山山水水,都美不過桂林山水,但是桂林山水就像一個漂亮的姑娘,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裳,這個姑娘除了漂亮,教養不行,家境差,不懂迎賓客,所以掙不到錢,收益養不活自己。
剛從桂林回來,體會太深了!景區開發過渡,美麗的河流山川自然風光到處都是人工開發痕跡,商業化嚴重,完全失去了山水田園的幽深意境和靜謐氛圍,體驗和預期偏離太大。另外就是物價偏高,飲食口味太差,難以下口……一言難盡!
桂林旅游虧損,張家界旅游虧損,西安旅游虧損,著名的景點都虧損,不去直接取消,老百姓免費多好,旅游公司也止虧了多好。
今年去兩次,感覺全城都在發力。米粉不錯,地道便宜。商鋪都在開,商業中心也多了,到處都興旺。這么多年了,第一次感覺活力滿滿。當然,經濟不行是存在的,路燈都不夠光照度,春節期間缺乏濃烈的節日氣氛。還是希望她越來越好。
- 看這網友們的吐槽,真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這些來自一線的吐槽,像一面鏡子照出桂林旅游的沉疴。
當“山水甲天下”的美譽變成“套路甲天下”的調侃,當自然饋贈的資源被急功近利地消耗,再美的風景也留不住游客的心。
不得不說,如今的桂林,急需一場從內到外的“生態修復”:告別短視的商業收割,重建旅游服務的誠信體系;跳出“吃老本”的舒適區,用創新激活山水之外的文化內涵。
如今的游客都是“走南闖北”的“老江湖”,去過太多的景點,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一比較,體驗感就來了。不要指望游客會包容,人家只會用腳投票,用網絡平臺發聲。
游客追尋的從來不止是單一的奇峰異水,更是一份“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體驗感。旅游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樹立口碑,培養回頭客。
對此,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