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這幾天,有關桂平缺水的消息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很多人關注點都在為什么缺水之上。比如:
1、桉樹應該是首罪,所以應該禁止種。
2、天不下雨,不止是桂平,整個廣西都是缺水的狀態。
3、只想發展工業,對農業重視不夠所致;
4、農田水利設施幾近荒廢,沒有有效利用三江水資源和兩座水利大壩的蓄水。
5、明明有三條江的水,加上兩座水壩的蓄水,卻發生缺水的情況,真是笑話!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其實,這從側面上反映了桂平在發展中的矛盾凸顯。簡單來說,就是重視工業發展,而缺乏對農業生產的重視。
其實,問題的復雜性遠不止于此。
要是深入剖析桂平的水資源困境時,會發現這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的發展難題。工業與農業并非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需要統籌協調的兩個重要領域。
近年來,桂平在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工業化進程中確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暴露出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的問題。現有的水利系統仍停留在滿足傳統農業需求的階段,難以支撐現代工業用水的爆發式增長。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部分區域出現了地下水過度開采的現象,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加上對農田水利設施利用和維護不夠。比如說,在以前幾乎每個鄉鎮都是有自己的水塘、水庫等儲水設施,并且有水利的泵站,水渠等連通農田。如今很多確實缺乏有效的監管,水庫被填埋,或者水渠淤泥淤積,雜草叢生等。
解決問題的關鍵或許在于轉變發展思路。
一方面,可以借鑒先進地區的"海綿城市"理念,通過建設雨水花園、滲透鋪裝等設施,增強城市對水資源的調蓄能力;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學的用水配額制度,對工業、農業、生活用水進行精細化管控。
同時,恢復生態植被、改良土壤結構等措施也能有效提升自然蓄水能力。
還有一方面就是對鄉鎮內的水利設施重新恢復使用。
這場"水危機"實際上給桂平提供了一個轉型升級的契機。只有在發展中保護好生態環境,在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畢竟,水資源不僅關乎當下的生產生活,更決定著子孫后代的生存根基。
還有,在發展過程中,先穩固農業,在謀求工業上的突破。
確實,這些年桂平的發展壓力很大,雖然有人口優勢,可是,由于本地就業崗位少,農業生產人口過剩,致使很多人落廣西搬磚和擰螺絲。這也讓桂平成為了一個“人口流失型的城市”。
怎么留住這些人口?需要大力發展工業,但與此同時又需要先穩固農業生產。因為這是桂平發展的根,更是桂平發展的希望所在!
跟別的城市比沒有意義,跟自己比才是最實際。
桂平加油!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