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石,其核心宗旨應當是構筑堅不可摧的防線,讓不法之徒心生畏懼、不敢肆意妄為,而絕非束縛正義的手腳,讓善良之人在面對侵害時望而卻步。一個真正公正的法律體系,應當成為保護民眾的鎧甲,而非限制公民正當權益的枷鎖。
縱觀人類法律的演進歷程,從原始社會的同態復仇到現代法治社會的文明規范,法律始終肩負著懲治犯罪、保障人權的使命。《漢謨拉比法典》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樸素正義觀震懾潛在犯罪者;現代刑法中,對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等嚴重犯罪的嚴厲懲處,同樣彰顯著法律對犯罪行為的零容忍態度。這些規定的存在,猶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警示著那些企圖踐踏法律紅線的人,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都必將付出沉重代價。當法律對犯罪的懲處足夠嚴厲、執行足夠堅決,便能有效降低犯罪率,讓社會大眾在安全的環境中生活。
然而,法律在追求懲治犯罪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對公民正當防衛權的保護。現實中,曾出現過令人痛心的案例:面對不法侵害,一些公民在奮起反抗后,反而因“防衛過當”被追究法律責任。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讓當事人感到寒心,更在社會上引發了強烈的負面效應,使許多人在面對危險時,因害怕承擔法律后果而不敢果斷反擊,最終導致侵害行為無法及時制止,善良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害。長此以往,法律便會陷入“保護壞人,傷害好人”的怪圈,與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馳。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法律不斷完善,對正當防衛制度進行了更清晰、更有力的界定。“昆山反殺案”中,于海明面對持刀行兇的劉海龍,在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時奮起反擊,最終被認定為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判決結果,不僅彰顯了法律對正義的支持,更向全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當公民遭遇不法侵害時,有權采取必要措施保護自己,法律會為勇敢捍衛正義的人撐腰。此后,一系列類似案件的公正判決,讓“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理念深入人心,極大地增強了民眾對法律的信任,也讓更多人敢于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法律的制定與實施,應當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終極目標。一方面,要持續強化對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完善法律條款,提高違法成本,讓壞人不敢輕易觸碰法律底線;另一方面,更要充分保障公民的正當權益,尤其是在面對不法侵害時的自衛權,讓好人在維護自身安全與正義時沒有后顧之憂。唯有如此,法律才能真正成為守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堅強堡壘,讓正義的陽光普照每一個角落,讓善良之人不再因法律的模糊而選擇沉默,讓罪惡在法律的威嚴下無所遁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