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表面是禮樂制度的傳承,是王朝年號的更替,實則是一部波詭云譎、兵火不斷的動蕩史。
中國歷史上,至少存在14次人口大滅殺,全國人口減半成了“亂世標配”,僅僅太平天國的死亡人數(shù)就甚至高于二戰(zhàn)的全球死亡人數(shù)。
所以中國歷史的主線,并不總在廟堂之高,而在田間地頭、販夫走卒。在漫長的歲月里,中國百姓在多數(shù)時間里并沒有“歲月靜好”的權利,有的只是茍且偷生、流離失所。
這一點從杜甫就能看出來,他所經(jīng)歷的那種漂泊和亂世,才是歷史常態(tài),而他已經(jīng)是當時的精英了,那么底層勞動者命運如何?即便在盛唐,賣炭翁也用不起炭。
直到1978年之后,中國歷史終于向平凡人露出了罕見的溫柔。
這四十多年,是中國絕大部分人幾千年來第一次吃飽肚子,第一次不用經(jīng)歷戰(zhàn)爭,第一次不用流離失所。
所以我們不能認為歷史一直應當如此平穩(wěn),這四十年,其實是中國極其特殊的四十年。
動亂,是中國歷史的常態(tài)。中國歷史幾乎從未長久穩(wěn)定,“歲無寧日”成了中國幾千年百姓生活濃縮的一個成語。這不是某一朝代的特例,而是大多數(shù)時期的縮影。
興,照樣百姓苦。即便在西漢、盛唐等偶然的幾次“治世”,底層百姓也面臨著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徭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雷霆之勢一統(tǒng)六國。可就在其駕崩后,僅用了四年時間,這個橫掃天下的王朝就被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擊碎。
隨后的楚漢戰(zhàn)爭,項羽所至之地,城池盡毀。在這場爭天下的亂斗背后,是無數(shù)平民被征、被殺、被餓死的無聲哀嚎。
到了漢末三國,更是白骨蔽野,十室九空。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全國陷入軍閥混戰(zhàn)。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感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這并非他的夸張,而是當時真實社會的描摹。
但曹操自己就是一個嗜血者。徐州大屠殺當中,“凡殺男女數(shù)十萬人,雞犬無余?!?/p>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中平元年(184年)到三國歸晉(280年),中國大地戰(zhàn)亂不斷,人口從東漢鼎盛時的六千萬驟減至不足二千萬,北方地區(qū)十室九空。
“漢賊不兩立”的背后,是整整三代人活在戰(zhàn)爭陰影中、百姓年年逃荒的悲劇現(xiàn)實。
西晉衰弱后發(fā)生“八王之亂”,僅永嘉之亂中,“洛陽留守官員民眾死者3萬余人”。中原盡失、衣冠南渡。
百姓為避兵火,大批南遷,諸多名士如王羲之、謝安,皆出身“衣冠南渡”之族——他們并非因志趣高遠南來,而是亡國流民。
而后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就更是中國歷史最黑暗、悲慘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殘酷不僅限于人口的減少,更是各種超乎想象的人倫慘劇層出不窮的時候。
終于到了隋,看似盛世,但首先就是大亂二十年。
隋煬帝興大運河、征遼東,沉重徭役引發(fā)農(nóng)民起義。瓦崗寨、竇建德、李密、王世充……群雄并起,政權更替如走馬燈。隋末全國人口損失大半,悲慘至極。
從三國算起到唐初這場持續(xù)的亂局,持續(xù)了長達四百年!百姓世代居無定所,耕作無從談起,連姓名都無力保全。歷史上,中國人從未如此長期地失去對自己土地的控制權、人身的安全感。
但唐的盛世,其實僅僅維系了可憐的四十年。
唐雖中期迎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但安史之亂后國力驟衰。戰(zhàn)亂之烈,導致長安洛陽數(shù)度陷落,數(shù)千萬百姓死于刀兵與饑饉。白居易《新豐折臂翁》有言:“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云前后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安史之亂,導致中國當時的6千萬人口死亡過半。
唐亡后,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五朝更迭僅六十年,平均每朝壽命不足十五年。兵戈擾攘、軍閥割據(jù),百姓在不斷征戰(zhàn)中求生。
宋朝雖文化燦爛,但西北金人、蒙古鐵騎接連南下。元朝末年,白蓮教起義、紅巾軍四起,戰(zhàn)火再燃。
明代百姓雖然算安穩(wěn)了很長時間,但隨著國力逐漸衰弱、管控嚴格、徭役繁重、災害頻繁,普通百姓其實一直沒有被少折騰。
到了明末清初,則是一場清洗百年的大亂局。
明末民變四起,李自成、張獻忠、清軍都有過屠城。張獻忠屠四川,人口幾乎喪失殆盡。后清兵入關,又反復征戰(zhàn)近二十年,從揚州十日到嘉定三屠,也都只是當時冰山一角罷了,其實全國到處都有大規(guī)模屠殺。
順治皇帝說:“自興兵以來,地多荒蕪,民多逃亡”。
這種亂,不是一年一載,而是代際延續(xù),幾代人都生活在亂世之中。
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起義導致數(shù)千萬人死亡。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接踵而至,大半個世紀,中國老百姓都在貧苦、饑餓與死亡之間掙扎。
西方人對清朝百姓的記述,都只有“驚人的赤貧”這種表述。
清亡后,辛亥革命未能建國,反而催生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百姓在槍炮與苛捐中苦不堪言。
1949到1978,穩(wěn)定是實現(xiàn)了,但貧困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所以鄧小平說:“我們窮了幾千年了,是時候了不能再等了!”
從1978年到現(xiàn)在這四十多年里,沒有爆發(fā)本土的戰(zhàn)爭,逐漸實現(xiàn)了溫飽,還富了一批人、產(chǎn)生了一些中產(chǎn)階級,更沒有大規(guī)模人口流浪。
這四十年的成功經(jīng)驗,是改革、市場化、法治的從無到有(雖談不上完善),融入國際產(chǎn)業(yè)鏈,以及相對公平的社會流動。
中國百姓從來沒有如此穩(wěn)定地生活過:一個農(nóng)民的孩子能考大學、進城買房;一個打工者能在深圳安家;一個普通家庭能積累三十年財富而不被洗劫——這不是小事,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xiàn)過的奇跡。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從沒有哪一代人能像今天這樣,連續(xù)四十年,吃飽飯、無兵戈、有出路。
歷史沒有給任何民族“和平久安”的確定安排,它只賜予了在荊棘中自我掙扎出路的機會。
而我們,剛好抓住了這一次。
這一切,來之不易,必須珍惜。因此就更要看清楚這四十年成功的成因,不斷加強上述那些前提條件,而不能讓那些成功的因素逐漸消失,甚至逆轉(zhuǎ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