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已說明參考文獻截圖或資料名稱,請放心閱讀,文章僅供參考。
這事兒說起來挺讓人摸不著頭腦——方正縣的領導竟然想著給侵華日軍修公墓,結果怎么樣了呢?
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最后碑砸了,公園關了,可那些拍板的人居然沒啥事兒,還升了官。
這背后到底藏著啥玄機?
方正縣為啥會干這事兒
方正縣,黑龍江哈爾濱市下面的一個小地方,人口不多,經濟也不咋地,但有個特別的身份——僑鄉。
這縣里跟日本的聯系不淺,好多人家有親戚在日本,差不多4萬人跟那兒有點瓜葛。
縣里頭頭們尋思著,這不就是個發展經濟的好機會嗎?
于是就打起了“僑鄉牌”,想靠這個拉點投資進來。
早些年,方正縣就給自己定了個目標,要做“北方內陸第一僑鄉”。
這想法聽著挺美,可怎么落實呢?
領導們琢磨來琢磨去,覺得得整點能吸引日本人眼球的東西。
結果,他們盯上了歷史上的日本“開拓團”。
這開拓團是啥?
簡單說,就是日本侵華時搞的殖民組織,帶著人來東北占地盤、搶資源,屬于侵略的急先鋒。
可縣里卻覺得,這是個能“溝通感情”的切入點。
于是,2011年左右,方正縣花了70萬塊錢,修了兩塊大石碑,上面刻了800多個日本開拓團成員的名字,還起了個高大上的名字,叫“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墻”。
官方說法是,這玩意兒能體現“以德報怨”的胸懷,吸引日本投資,順便還能“反省歷史、祈愿和平”。
想法挺大膽,可惜沒算準老百姓的反應。
老百姓咋看這樁買賣
這墻一修好,麻煩就來了。
2011年7月底,消息傳到網上,微博上有人爆料,說方正縣花錢給侵華日軍立碑。
這下子全國網友不干了,炸開了鍋。
啥叫“以德報怨”?
侵略者殺了咱們那么多人,搶了那么多東西,現在還要給人家立碑紀念?
不少人覺得,這不是缺心眼兒,就是沒骨氣。
輿論跟開了閘的洪水似的,鋪天蓋地。
有名的主持人楊瀾都忍不住發聲,說這事兒太離譜。
抗戰作家方軍也跳出來質問,憑啥受害者還得反省?
網友們更是群情激憤,罵聲一片,直指這是“國恥”。
日本那邊倒也沒閑著,7月28日揭幕時,駐沈陽領事館的官員還跑來捧場,可沒幾天就趕緊撇清關系,說這碑是方正縣自己搞的,跟他們沒啥關系。
縣政府一看這架勢,慌了神,趕緊出來解釋,說這不是啥紀念碑,就是一面“名錄墻”,目的也不是美化侵略,而是想表達和平愿望。
可這理由誰信啊?
網友壓根兒不買賬,覺得這是在找借口搪塞。
眼瞅著風頭不對,方正縣的領導估計也沒想到,事情會鬧這么大。
就在這時候,幾個熱血青年坐不住了。
他們從全國各地趕到方正縣,帶著榔頭和紅漆,半夜摸到公園,把那兩塊碑給砸了,還潑上了紅漆。
這事兒干得痛快,網上好多人拍手叫好,說他們是用行動洗刷恥辱。
警察把這五個人帶走后,沒咋為難,很快就放了,還把他們送到高速路口。
這幾個人回到北京,待遇跟英雄似的,有人接機,還有人拉橫幅歡迎。
這下子,事情徹底收不住了。
8月6日,方正縣沒辦法,只好把名錄墻拆了,公園也關了門。
可老百姓的火氣還沒消,大家伙兒都盯著,想看看那些拍板修碑的領導會落個啥下場。
領導到底咋樣了
按常理說,這種惹了眾怒的事兒,負責的人多少得挨點處分吧?
可現實卻讓人大跌眼鏡。
方正縣的縣委書記孫柏仁和縣長佟寶剛,非但沒被收拾,反而還升了官。
孫柏仁后來跑去哈爾濱當了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佟寶剛呢,則成了哈爾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
這結果一出來,網上又是一片嘩然。
咋回事兒呢?
這倆人咋還能往上爬?
有人猜,可能是因為經濟成績蓋過了輿論的風波。
方正縣雖然窮,但領導們一直想搞發展,修碑這事兒雖然翻了車,可他們在別的地方沒準干得還行。
上面評功擺好時,可能覺得拉投資、搞經濟的本事更重要,至于這碑的事兒,反正也拆了,風頭也過去了,就沒太追究。
還有人分析,這跟地方上的實際情況脫不了干系。
方正縣經濟底子薄,靠種水稻和自然景點過日子,想翻身不容易。
領導們急著找路子,盯著日本那邊的資源,想借著僑鄉的帽子撈點好處。
修碑這招雖然蠢了點,但出發點是想搞錢。
上面可能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把這當成個失誤,沒往大了算。
可老百姓心里不痛快啊。
畢竟日本開拓團不是啥好玩意兒,那是實打實的侵略工具,給他們立碑,怎么看都像是拿民族尊嚴換錢。
領導升了官,這不等于變相鼓勵這種做法嗎?
網上好多人吐槽,說這事兒透著股沒骨氣的味兒,讓人寒心。
這還不算完,有人往深了想,覺得這背后反映出更大的問題。
經濟發展是好,可要是連底線都能扔了,那還叫啥發展?
方正縣的領導興許是想走捷徑,可這捷徑踩了雷,傷了民心。
升官的結果,更讓大家覺得不公平,憑啥干錯事還能有回報?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事兒也不完全是方正縣獨一份。
全國各地都在拼經濟,好多地方的領導也想著法子拉投資,有時候難免會出昏招。
方正縣不過是撞上了歷史的敏感點,才鬧得這么大。
領導沒受罰,興許是上面覺得,地方上的難處也得體諒,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過話說回來,這件事兒留下的教訓不小。
經濟發展不能光看數字,還得顧著老百姓的情緒。
日本侵華那段歷史,是民族的傷疤,誰也碰不得。
方正縣的領導可能覺得自己挺聰明,結果卻踢了鐵板。
碑是拆了,可這件事兒的后勁兒還在,大家伙兒對這種做法的警惕,可沒那么容易消。
這樁事兒到這兒還沒完全畫上句號。
方正縣后來低調了不少,再沒聽說搞啥類似的幺蛾子。
可那兩塊碑的影子,總在網上被翻出來說事兒。
有人感慨,這要是領導真受了罰,沒準還能平復點民怨。
可現在這結局,反倒讓人覺得有點憋屈。
想來想去,這事兒挺耐人尋味的。
方正縣的領導本來想借歷史資源發家致富,結果把自己架火上烤了。
碑砸了,公園關了,他們卻升了官,這結果誰能服氣?
可細一琢磨,又覺得這背后有地方治理的無奈。
經濟要發展,路子不好找,領導們鋌而走險,最后卻讓老百姓買了單。
這樁怪事,放到全國看,也不算太稀奇。
現代化路上,各地都在摸索,難免有地方會走偏。
方正縣的僑鄉身份,既是機會,也是包袱。
領導們想靠這個翻身,可沒掂量好歷史的分量。
這事兒提醒大家,發展是大事,但有些東西,比錢更重。
說到最后,方正縣修公墓這出戲,結局是碑沒了,領導升了,老百姓氣了。
事情過去十多年了,網上還時不時有人提起,罵幾句解解氣。
這說明啥?
民心這東西,不是隨便糊弄過去的。
領導們興許覺得自己賺了,可丟的東西,沒準比賺的多。
參考資料
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墻 - 維基百科
方正縣“碑劇”探源 - 中新網
五位壯士砸碑 - 紅色文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