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出162位諾貝爾獎的哈佛大學:為何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懟上了!
作者:黃埔少俠 2025年4月21日
在2025年的春天,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與特朗普政府的對抗愈演愈烈。這座培養了162位諾貝爾獎得主、八位美國總統的學術殿堂,正面臨建校近400年來最嚴峻的政治挑戰。特朗普政府以“打擊反猶主義”為名,要求哈佛關閉多元化辦公室、改革招生政策、配合移民篩查,并以凍結聯邦資金為要挾,試圖重塑這所大學的治理結構。面對壓力,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公開表態:“哈佛不會放棄獨立性,也不會放棄憲法賦予的權利?!边@場對峙不僅是學術自由與政治權力的博弈,更是美國意識形態分裂與文化戰爭的縮影。
一、意識形態對立:保守主義對自由派堡壘的清算
特朗普政府對哈佛的整肅,本質上是其保守主義議程對自由派意識形態堡壘的全面進攻。自2023年巴以沖突引發美國高校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浪潮后,特朗普便將常春藤盟校定義為“左翼意識形態的寄生機器”。他認為,這些大學通過“覺醒文化”(Woke Culture)推廣批判種族理論(CRT)、多元化政策(DEI)和進步主義價值觀,與美國傳統的“白人基督教價值觀”背道而馳。
哈佛作為自由派思想的中心,長期推動社會公平與包容性政策。其2028屆新生中,非裔、拉丁裔和亞裔學生占比達67%,國際學生占18%,這一多元結構被特朗普支持者視為“對美國價值觀的背離”。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廢除DEI項目、停止基于種族的招生優待,實質是以“反猶”為幌子,系統性瓦解進步主義的教育根基。
二、政治動員:選舉利益與權力擴張
特朗普的強硬姿態背后,隱藏著明確的選舉算計。美國頂尖大學所在的選區多為民主黨“票倉”,布魯金斯學會數據顯示,2024年大選中,經濟產值前44縣中有40個支持民主黨。通過攻擊哈佛等精英學府,特朗普既能鞏固保守派選民的支持,又能塑造“反精英”形象,吸引中下層白人選民。
此外,特朗普將高校資金作為政治籌碼,試圖建立“忠誠度考核體系”。聯邦政府通過凍結哈佛22.6億美元撥款、威脅取消其免稅地位和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迫使大學屈服于行政權力。這種“資金武器化”手段,打破了美國高等教育百年來的自治傳統,將學術機構納入政治管控范圍。
三、宗教與身份政治的暗流
盡管表面沖突圍繞“反猶主義”,但深層矛盾涉及宗教保守勢力與世俗自由派的對抗。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福音派基督徒——堅信“美國應回歸基督教傳統”,而哈佛等高校的多元文化政策被視為對這一敘事的威脅。特朗普雖非虔誠教徒,但其政策迎合了福音派“反覺醒”“反全球化”的訴求。例如,關閉DEI項目不僅削弱少數族裔權益,也間接強化基督教價值觀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政府將“反猶”與“國家安全”捆綁,借機擴大對國際學生的審查。國土安全部要求哈佛匯報外籍學生的“非法暴力活動”,并驅逐參與抗議的巴勒斯坦裔學生。此舉既為打擊異見,也為迎合國內親以色列的宗教游說集團,鞏固猶太裔選票。
四、對峙結局:學術自由能否幸存?
哈佛的抵抗雖贏得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校聲援,但聯邦資金占其年度預算的11%,長期對抗可能導致科研停滯、人才流失。若特朗普后期再次修憲謀求連任,這場沖突或將蔓延至更多高校,迫使學術機構在妥協與獨立間艱難抉擇。
然而,哈佛的硬剛也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政治權力試圖馴服知識培育體系時,損害的不僅是學術自由,更是美國在全球科技創新中的競爭力。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馬丁·肯尼警告,打壓頂尖大學將削弱基礎科學轉化能力,最終“自毀長城”。這場斗爭的結果,或將決定美國高等教育是繼續引領思想革新,還是淪為政治附庸。
2025年4月21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