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位于原德軍航空基地舊址上的柯尼斯堡-德瓦機場(K?nigsberg-Devau)正式開放,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機場之一。1922年,蘇聯(lián)開通的第一條國際航線“莫斯科—里加—柯尼斯堡”正式啟用,隸屬于德魯呂夫特(Deruluft)航空公司,而德瓦烏機場正是該航線的首站。同年,該機場開始運營前往柏林、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航班。
1921年,德瓦設(shè)立了全球首個固定航空氣象服務(wù)站;1922年建成的航站樓也成為歐洲首座專用機場航站樓。1926年,德瓦機場開通了飛往柏林的夜間客運航班——這在全球也屬首批夜航服務(wù)之一。
德瓦在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1928年,原計劃將其作為民用飛艇的主要基地,第一個入駐的飛艇將是LZ 127“齊柏林伯爵號”。然而,命運另有安排。
“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僅在柯尼斯堡的德瓦機場降落過兩次:一次是1930年8月24日,另一次是1939年8月26日——就在這艘飛艇“走向終結(jié)”之前。
那么,這艘飛艇是什么來頭?
在齊柏林伯爵去世后,胡戈·埃肯納(Hugo Eckener)接手了其公司。1920年,埃肯納與美國海軍展開談判,提出為美軍建造一艘大型飛艇。作為條件之一,埃肯納要求美國放棄320萬馬克黃金的戰(zhàn)爭賠款。1921年,美國政府同意了這一提議。1922年,飛艇LZ 126開工建造,并于1924年9月竣工。根據(jù)協(xié)議,飛艇必須由埃肯納的公司親自運送至美國,埃肯納本人決定親自駕駛LZ 126前往。
1925年秋,埃肯納這位飛艇航空的先驅(qū)和齊柏林的摯友,發(fā)起全國募捐,目的是建造一艘新的大型實驗性運輸飛艇。募捐共籌得230萬馬克,成為后來建造LZ 127飛艇的資金基礎(chǔ)。LZ 127成為齊柏林公司自1900年以來建造的第117艘飛艇。
這是一艘龐然大物——長236米,直徑30.5米,容積達10.5萬立方米,內(nèi)部分為17個氫氣艙。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它僅服役10年就“自然退役”,最終于1940年被拆解。
動力方面,它配備五臺“邁巴赫”VL II型12缸水冷發(fā)動機,每臺530馬力,總功率達2650馬力。
這是什么?它的另一個名字叫“藍氣”。從化學(xué)成分上看,布勞氣(Blaugas)類似于煤氣,但與煤氣不同的是,它不含一氧化碳。它是通過熱裂解烴類(特別是褐煤和油頁巖的蒸餾產(chǎn)物,以及其他礦物油)制得的。“藍氣”中大約含有50%的烯烴(烯類)、37%的甲烷和其他烷烴、6%的氫氣,剩下的是空氣。
為什么要用這樣復(fù)雜的方法?
因為它的密度與空氣幾乎相同,燃燒藍氣并將其體積替換為空氣,不會減輕飛艇氣瓶的重量,這就避免了飛行中調(diào)整浮力或壓載物的需要。此外,它的熱值遠高于汽油。
布勞氣被存放在飛艇骨架下三分之一位置的12個艙室中,總?cè)莘e可達30,000立方米(這種情況下,氫氣的容積為105,000 ? 30,000 = 75,000立方米)。汽油作為額外燃料被帶上飛艇。汽油和機油的儲備可以根據(jù)任務(wù)需求進行調(diào)整;例如,在1931年北極探險中,飛艇配備了40個容量為740升的汽油罐(總計29,600升汽油)和9個共計1800公斤機油的油罐。
在舒適性方面,LZ 127遠勝當(dāng)時的飛機。乘客被安排在10間配有床位的雙人艙內(nèi)。乘客艙前部是一個面積為25平方米的寬敞起居室,可同時容納28人。艙內(nèi)設(shè)有四張大型圓桌,每桌配有四把椅子,每個窗邊還有四個可折疊小桌,配有三個位子。艙室和客廳通過傾斜窗戶提供良好的視野和采光。廚房可為50多人提供多日餐飲服務(wù)。此外,飛艇還配備了郵政間、帶冷熱水的洗漱間,以及獨立的衛(wèi)生間。
1928年10月11日至15日,LZ 127“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橫跨大西洋的載客飛行,目的地為紐約。機上共有20名乘客和430公斤郵件。
1928年10月15日的美國媒體報道稱:
“世界上最大的飛艇‘齊柏林伯爵號’今天完成了橫跨大西洋的飛行,抵達終點。它于10月11日從德國腓特烈港起飛,由胡戈·埃肯納(Hugo Eckener)指揮,載有20名乘客……起飛后不久,這艘長達775英尺的飛行器便遇到困難。惡劣天氣阻止它直接穿越大西洋西行。埃肯納被迫轉(zhuǎn)向西班牙東海岸,繞過直布羅陀,轉(zhuǎn)向百慕大方向。飛行第三天,一陣猛烈陣風(fēng)部分撕裂了水平尾翼的帆布蒙皮。埃肯納關(guān)閉引擎,飛艇在空中懸停,幾名船員(包括他的兒子)爬上尾部進行維修。之后必須以較低速度繼續(xù)飛行。”
由于尾翼受損,飛艇曾發(fā)出求救信號,隨后完全中斷通信。媒體一度猜測飛艇已經(jīng)失蹤,美國海軍準(zhǔn)備展開搜救行動,無線電臺WOR還播放了禱告并宣布默哀一分鐘。但幸運的是,飛艇最終安全抵達。機場人員因飛艇未回應(yīng)多次定位和預(yù)計抵達時間的請求而感到憤怒。船長埃肯納解釋說,由于尾翼受損,飛行速度降低,飛艇的風(fēng)力發(fā)電機無法產(chǎn)生足夠電力以支持無線電回應(yīng)。
飛艇全程飛行了9,926公里,用時111小時44分鐘。修復(fù)尾翼后,“齊柏林伯爵號”于10月29日凌晨1:24從萊克赫斯特啟程返航。不久后發(fā)現(xiàn),機上藏有一位19歲的“偷渡者”——克拉倫斯·特哈恩(Clarence Terhune),他偷偷躲在郵艙中。
飛艇于11月1日返抵德國,11月6日飛抵柏林施塔肯,受到德國總統(tǒng)保羅·馮·興登堡的迎接。
飛艇的操縱面所用的棉布被換成了亞麻布,隨后它飛往巴勒斯坦(這次載有28名乘客,包括部分船員艙改為乘客艙)。隨后進行了拜訪墨索里尼的飛行。由于英國施壓,埃及政府拒絕飛艇進入其領(lǐng)空。隨行的埃及記者、代表《金字塔報》的馬哈茂德·阿布·法特赫寫道,這是由于英國對德國技術(shù)成就的嫉妒。
隨后飛艇還進行了幾次飛行,然后……
1929年8月至9月間,LZ 127“齊柏林伯爵號”在胡戈·埃肯納指揮下,完成了航空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飛行。
美國報業(yè)巨頭威廉·倫道夫·赫斯特資助了這次飛行10萬美元(幾乎是總成本的一半),飛艇搭載四名乘客:記者格蕾絲·瑪格麗特·德拉蒙德-海伊、德裔美國記者卡爾·馮·維甘德、澳大利亞探險家休伯特·威爾金斯和攝影師羅伯特·哈特曼。德拉蒙德-海伊成為第一位完成環(huán)球飛行的女性。環(huán)球之旅的票價高達近3000美元(當(dāng)時幣值),飛行費用通過在萊克赫斯特、腓特烈港、東京和洛杉磯之間運輸紀(jì)念郵件得以部分彌補。
飛艇從萊克赫斯特起飛,在20天內(nèi)飛行了超過34,000公里,平均飛行速度約為115公里/小時,僅在腓特烈港、東京和洛杉磯做了三次短暫停留。
飛艇的飛行成為一場壯觀的表演。1930年4月26日,“齊柏林伯爵號”在萊曼的指揮下短暫訪問英國,并低空飛越溫布利球場,向英王喬治五世致意。
1930年9月10日,“齊柏林伯爵號”抵達莫斯科。9月底,它又進行了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首都的巡航,途中訪問里加、塔林、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并在降落時投遞郵件。
1931年7月26日至30日,它以科學(xué)目的(非正式地也可能是偵察)飛越了蘇聯(lián)北極大部分地區(qū),航線包括:阿爾漢格爾斯克、弗朗茨約瑟夫地群島、北地、切柳斯金角、迪克森、新地島、再返回阿爾漢格爾斯克,進行了詳細的航空攝影測繪。
此次北極飛行時,飛艇上有四名蘇聯(lián)專家:R. L. 薩莫伊洛維奇教授(探險隊科學(xué)負責(zé)人)、無線電員埃爾恩斯特·克倫克爾、氣象學(xué)家P. A. 莫爾查諾夫教授和航空工程師F. F. 阿斯貝格。飛艇在弗朗茨約瑟夫地的胡克島的靜灣降落,與蘇聯(lián)破冰船“馬雷金”號交換郵件,當(dāng)時船上還有伊·D·帕帕寧和翁貝托·諾比萊。這些主要由世界各地集郵愛好者寄出的郵件(總數(shù)達46,444件),在北極加蓋紀(jì)念郵戳,是資助此次探險的來源之一。
1928年,進行了六次試飛。在第四次飛行中,飛艇使用的發(fā)動機燃料不是汽油,而是“布勞氣”。
“布勞氣”是“Blau Gas”的音譯,也被稱為“藍氣”或“藍色煤氣”。這是一種曾在20世紀(jì)初期被廣泛使用的人造燃料氣體。該燃料由德國化學(xué)家赫爾曼·布勞(Hermann Blau)研發(fā),采用丙烷與丁烷混合氣體(C?H?+C?H??),相較于傳統(tǒng)航空汽油具有更高閃點(-43°C)和更低揮發(fā)風(fēng)險。
帶有發(fā)動機冷卻散熱器的動力吊艙
1931年,LZ 127開始定期飛往巴西。5月18日,它執(zhí)行了西班牙—巴西—美國航線任務(wù),載有38名乘客(船員再次必須騰出空間)。“齊柏林伯爵號”總共完成了64次往返巴西的飛行。
后來,小胡子掌權(quán),埃肯納被排擠。他與小胡子黨的關(guān)系在整個小胡子統(tǒng)治期間始終冷淡。早在1932年,他就因一篇反小胡子演講而起訴了小胡子幽默報《蕁麻》(Brennessel)刊登的一幅諷刺漫畫。最終,《蕁麻》被判賠償埃肯納50德國馬克的精神損失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