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線醫護人員平均績效較改革前增長10%,全市公立醫院薪酬中穩定收入的比例達60%。
4月14日,江西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江西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龔建平發布和介紹有關情況。
圖源:江西衛生健康
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
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深化綜合監管,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
公立醫院改革是中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舉措。近年來,江西認真落實國家醫改決策部署,積極打造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高地。
“公益性是公立醫院為民眾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根本保障。”江西省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龔建平說,為維護醫療機構公益性,該省重點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優化財政補助政策。近三年,全省財政撥款收入占公立醫院總費用平均比例為17.9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特別超長期國債共69.96億元,支持116個項目建設,排名全國前列。
二是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選取7家公立醫院開展人員總量管理試點工作,下達人員總量9634名。在全國率先落實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醫院機構編制,首批下達1400名人員總量。鷹潭等地創新公立醫院編制管理,打通備案與實名制人員通道,逐步將編外人員納入編制管理,激發醫務人員內在潛力,拓展職業發展空間。
三是健全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協同推進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工作,建立“指標體系+定期評估”模式,2022-2024年,全省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分別為30.1%、31.5%、33.4%,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是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健全以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認真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分類核定固定薪酬,推進“三個結構性調整”。2022-2024年,全省公立醫院人員費用占比分別為36.4%、38.5%、39.2%,實現逐年增長。
為了讓群眾看病更省錢,緊扣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公立醫院綜合監管,切實減輕患者費用負擔。
一是控整體。積極統籌醫療資源,建立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出臺加強公立醫院床位管理文件,嚴控公立醫院床位盲目擴張,7家省直醫院縮減編制床位1700張。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內實施醫保基金打包付費、“分布式檢查、集中式診斷”等措施,降低群眾就醫費用。
二是抓源頭。深入實施醫藥領域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集中整治,出臺實施“兩方案一清單”,制定醫療衛生機構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不良記錄管理暫行辦法,規范醫藥代表備案和學術推廣活動,目前54家企業4290人有序完成備案。加強醫藥行業全流程、全要素、全過程管理,會同醫保等部門開展藥品耗材集采工作,為藥品耗材“減負”,為群眾幸福加碼。
三是管終端。運用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和持續監管等“五大監管”手段,強化行業監管。開展大型醫院巡查、醫療質量抽查、高額異常住院費用病例核查等專項行動,持續提升醫院管理水平。2024年全省公立醫院出院患者次均費用和次均藥品費用分別同比下降6.23%、20.72%,門診次均費用和次均藥品費用分別同比下降2.88%、4.17%。
上栗縣打造的醫共體有什么突出特色和亮點?
有哪些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借鑒?
上栗縣人民政府縣長李志猛在會上表示,上栗是全省醫改的一個窗口,是全省醫共體建設生動實踐的一個縮影。2024年,我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通過省級評估認定,獲批全省綜合醫改項目縣,醫院門診、住院次均費用分別同比下降7.4%、13.4%,得到了群眾廣泛好評。主要抓好了兩方面工作。
第一,立柱架梁,建立四大機制,確保醫共體建設方向不偏、蹄疾步穩。
一是“委、辦、院”三級調度運行機制。“委”是“醫管委”,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共同擔任主任,為醫共體建設定目標、指方向;“辦”是“醫管辦”,作為“醫管委”下設機構,由縣政府分管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協調各責任部門,破解“人財物”難題;“院”是“總醫院”,由縣衛生健康委主任兼任院長,下轄3個縣直院區、9家鄉鎮衛生院,下設6個管理中心,具有決策和管理自主權。
二是財務運營一體化監管機制。一方面,在全省率先通過招投標將衛生健康單位賬戶歸集至一家銀行,統一管理、分戶核算,融資成本同比降低36%,節約了幾百萬。另一方面,建立醫院運營平臺實時監測65項指標,動態預警不良機構,推動全縣公立醫療機構實現收支平衡。
三是上聯下沉共享幫扶機制。“上聯”是引進優質醫療資源。我們充分發揮地處贛湘邊界的區位優勢,與湖南省腫瘤醫院、江西省婦幼保健院等湘贛邊三甲醫院,共建專科聯盟和博士工作站,實現專家資源共享。讓老百姓不出縣就能找到知名專家就診。“下沉”是推動醫療資源惠及基層。比如,我縣創新建立十個專病診療中心,并通過縣級醫師下鄉坐診、駐點醫生團隊下村巡診、“流動手術隊”等方式,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基層,在家門口就能治好小病常見病。2024年在鄉鎮層級的醫院開展流動手術200余臺,讓群眾省錢還方便。
四是專業人才引育留用機制。“引”方面,建立醫學類專業技術人才“面試即上崗”“綠色通道”,引進高層次和臨床緊缺人才23人。“育”和“留”方面,設立千萬級基金,選送70余名醫護人員到三甲醫院進修,獎勵優秀醫護工作者355人。“用”方面,下派3名縣級骨干掛職鄉鎮分院副院長,選調15名鄉鎮優秀醫生到縣級醫院,樹立了“人崗相適”的鮮明導向。
第二,疏淤通脈,打通兩大關鍵,確保醫共體建設活力迸發、提質增效。
一是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堅持“去行政化”,全縣醫療機構縮減行政科室23個、人員52名;堅持“傾向臨床”,縣級醫院主要負責人薪酬同比下降17%,行政后勤與臨床一線人員人均薪酬比下降15%;堅持“能上能下”,崗位向能者開放。86名醫院中層干部競聘上崗,有效激發隊伍活力,醫務人員滿意度超96%。
二是主動健康服務模式改革。我們推出“健康積分卡”,支持兌換體檢項目或生活用品,引導市民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我們建設縣鄉村“主動健康服務中心(站)”,為居民體檢提供免費接送和“一人一檔一策”服務,在全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綜合評價中位列縣區第一名。我們組建“1+3+X”團隊,由縣級醫院首席醫師搭配專職醫務工作者和志愿者,按紅黃綠三色管理重點人群,全縣慢病管理率近80%,基層診療量同比增長27.8%。上栗的推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做法在央視“1+1”報道,中醫推拿門診登上新聞聯播,主動健康管理模式在江西省委改革動態上專篇刊發。
人才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鷹潭市是怎樣推動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
會上,鷹潭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蔡江介紹,通過深化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賦能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
一是完善人才政策保障,釋放機構編制“新活力”。
出臺人才隊伍建設十一條意見,建立總醫院編制池,實行“備案管理+動態調配”,總醫院用編計劃實現年初審核、全年使用。同時,精簡機構設置,鷹潭市中心城區總醫院通過整合,黨政和臨床科室共減少18個,精簡率為25.4%。
二是構建動態薪酬體系,打造薪酬激勵“動力泵”。
打破“大鍋飯”思維,出臺績效薪酬管理實施辦法,實行全員“基本薪酬+績效薪酬”,推動績效分配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突出貢獻者傾斜。2024年,一線醫護人員平均績效較改革前增長10%,全市公立醫院薪酬中穩定收入的比例達60%。
三是優化人才選用體系,暢通能上能下“雙通道”。
推行“擇優”公開競聘,打破醫務人員一崗定終身壁壘,貴溪市總醫院對18個臨床科室主任實行公開競聘上崗,調整率達39%。實行“能上能下”動態考核,鷹潭市中心城區總醫院對醫院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實行“一年試用期、每年一考核、三年一聘任”管理,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職級晉升、評先評優等直接掛鉤,增強隊伍生機活力。
四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構建人才成長“生態圈”。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通過開展管理能力提升特訓、公立醫院改革高質量發展培訓,以及運用省市共建優勢資源幫帶、爭取省衛生人才服務團支持等,先后培訓2600余人次;特別是,我們突出青年骨干醫生培養,選派267名青年醫務人員到省級三甲醫院進修培訓,目前,公立醫院醫療技術骨干平均年齡降低5歲、碩士研究生占比提升3倍,實現人才隊伍更年輕化、學歷水平更高。
五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持,搭建科研創新“孵化器”。
編制鷹潭市重點臨床專科五年規劃,投入7000余萬元用于重點專科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積極同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大連理工大學等開展學科建設、科研項目課題合作。2024年,全市共申報科研項目117項,其中:市級項目101項、省級項目16項。
通過實施一系列人才隊伍機制改革,醫院人才結構得到優化,服務百姓健康能力、群眾滿意度均有效提升。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加大人才引育留力度,建強衛生健康人才隊伍,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更加優質的診療服務。
信息來源:江西省衛生健康委
信息采集:衛健君
聲明: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眾號立場。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