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去菜市場買驢肉,老張頭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一邊:"小伙子,我這驢肉25塊一斤,比隔壁老王便宜一半!"我湊近一看,那肉紅得發(fā)亮,紋理粗得像麻繩。再一聞,一股酸臭味直沖天靈蓋。這不就是新聞里說的"掛驢頭賣馬肉"嗎?
現(xiàn)在驢肉市場價普遍50-80元一斤,而馬肉只有20-30元。黑心商家用馬肉冒充驢肉,利潤能翻3倍!更惡心的是,有些作坊甚至往馬肉里注射膠狀物,再用焦糖色素染色,普通消費者根本看不出破綻。去年河北某驢肉火燒店被查,70%的肉餡都是馬肉,老板被判了刑還罰了20萬!
火眼金睛辨真假:3個關(guān)鍵技巧
1. 看顏色紋理:驢肉像絲綢,馬肉像粗布。
新鮮驢肉呈紅褐色,像泡過濃茶的絲綢,紋理細(xì)膩如發(fā)絲。對著光線看,肌肉纖維排列松散,隱約能看到白色脂肪夾雜其中。比如驢肋條肉,瘦肉部分暗紅,脂肪呈乳白色,像大理石花紋。
馬肉顏色更深,暗紅中帶點棕,像生銹的鐵鍋。紋理粗大如麻繩,肌肉纖維束明顯,用手按壓能感覺到顆粒感。馬臀肉尤為明顯,纖維粗得能看到肉絲,脂肪少得可憐。
2. 聞氣味:驢肉香得醇厚,馬肉酸得刺鼻。
驢肉:湊近聞有股淡淡的肉香,類似牛肉但更柔和,沒有膻味。新鮮驢肉切開后,腥味很淡,放幾分鐘后會有微微的奶香。
馬肉:酸臭味明顯,像長時間沒洗的運動鞋。特別是冷凍過的馬肉,解凍后酸味更重。有些商家會用香料掩蓋,但生肉湊近一聞還是能分辨。
3. 摸手感:驢肉像緊實的肌肉,馬肉像松軟的棉花。
驢肉:肉質(zhì)緊實有彈性,按壓后能迅速回彈。脂肪層薄而均勻,摸起來有點黏手。比如驢腱子肉,能感覺到肌肉的紋理感。
馬肉:手感軟塌塌的,像泡發(fā)的海綿。脂肪少且硬邦邦,尤其是皮下脂肪,像結(jié)了霜的豬油。馬里脊肉更明顯,纖維粗得能撕開。
正規(guī)驢肉批發(fā)價都在40元以上,零售至少50元。如果攤位上的驢肉價格低得離譜,比如25元一斤,十有八九是馬肉。去年某電商平臺抽檢,30%的低價驢肉都是馬肉冒充的。
看骨頭:驢骨細(xì)如筷子,馬骨粗如搟面杖。
驢骨:頸椎骨細(xì)而長,關(guān)節(jié)處圓滑。比如驢腿骨,直徑只有2-3厘米,骨髓腔小。
馬骨:骨頭粗大,頸椎骨寬而扁,關(guān)節(jié)處有棱角。馬腿骨直徑能達(dá)到5厘米,骨髓腔大得能塞進(jìn)手指。
中國70%的驢肉來自河北、山東,當(dāng)?shù)赜谐墒斓耐涝准庸ぎa(chǎn)業(yè)鏈。而東北、內(nèi)蒙古等地馬肉較多,有些商家會把馬肉運到南方冒充驢肉。購買時可以問老板:"這驢肉是本地的還是外地的?"
驢肉:鹵煮后纖維松散,瘦肉部分不柴,肥肉部分入口即化。比如驢肉火燒,咬一口外皮酥脆,內(nèi)餡軟糯,滿嘴肉香。
馬肉:煮熟后纖維粗硬,像嚼橡皮筋。瘦肉部分發(fā)柴,肥肉部分油膩。去年我在某景區(qū)吃了碗"驢肉湯",結(jié)果全是酸溜溜的馬肉,差點沒吐出來。
現(xiàn)在菜市場里的"李鬼"越來越多,但只要掌握這三個妙招,就能輕松避開陷阱。下次買驢肉時,不妨掏出手機(jī)打開這篇文章,對照著挑選。如果發(fā)現(xiàn)可疑情況,直接撥打12315舉報!畢竟,誰也不想花驢肉的錢,吃馬肉的虧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