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兩件“小事”:一個是有位旅客在深圳北站強行阻擋列車門關閉,就是為了等待同行乘客(包含兩名少年),無論列車員如何阻止,連拽帶推,這位乘客激動得緊緊抓著車門,看視頻頗有寧死不屈的風范,直到同行人員上車后才罷休,最終被行政拘留。
另一件是地鐵上,有位老人身旁坐了一位外來務工人員,衣著有些臟,老人始終用貶損著身邊的這位,這位外來務工者的同事據理力爭無果,另一位女士也看不下去,站起來說可以跟老人換座位,自己愿意坐在那個衣著污穢的工人身旁。
網拍平日里偏悲觀,但看到這兩件“小事”以及相關的處理和評論,又覺得值得樂觀一些。關于公共空間的適當言行,我們常用一個大詞“文明”,所謂講文明樹新風。其實,文明與否并非是一種單向度的褒貶,而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過程。很多在傳統社會中的習慣,在工業文明和現代社會中不適用了。小時候故鄉小城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禁止隨地大小便的字樣,田間地頭隨地方便的習慣,在城市社會中不得不改變。禁止隨地吐痰到現在也只是初有成效,而很多老人隨子女移居海外,還動不動捕河里的水鳥和魚蝦,摘路邊的果子,結果被送上法庭還一頭霧水。
我們當然可以說這些行為“不文明”,可文明的建立需要時間、制度和文化。尤其是公共空間的文明習慣,代表著人們在思想上是否真正融入現代社會。傳統社會中山野間的資源理論上屬于皇家,可皇權往往沒有能力精細化管理,于是砍柴摘果打獵都屬于合理行為,當然皇權也通過人頭稅、徭役之類的方式在汲取民力。于是這種行為不僅合理,甚至成為生存和博弈的必要。還有所謂人情社會,放在當時并不算落后,它自有一套地方性規則,在熟人環境中也有輿論監督。
這些傳統的“不文明”,源自個人權益沒有保障+公共生活缺失,如果人的財產和權利處于不確定性之中,皇權日益汲取,稅制隨時改變,酷吏動輒加碼,要是不養成點習慣反而不正常。沒有個人權益的保障,公共生活就無從談起,即便集體主義風潮到來,個體的財產隨時可能被貢獻,“搭便車”也成了必然。這些陋習背后,是長久以來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
所以那個乘客死死扒著門,對她來說這甚至是人情社會中的“義”,因為要照顧同行人,在她看來車上幾百名乘客的時間、整個列車調度系統和更多人的安全,都不存在,因為她的意識中沒有這塊。對于那個指責外來務工人員的老者,他一半踏入了現代社會,明白應該在公共場所保持衛生,但他忘了體面,那些刺耳的言語比務工者的衣服臟得多。
之所以說我感到希望和樂觀,就是這種行為被及時制止和處理,并且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比如那個乘客被刑拘,那個老者被同車的乘客指責,那位女士甚至愿意交換座位讓他閉嘴。這些都代表文明社會進程中存在沖突,但這個沖突已經有清晰的指向。在我看來,所謂文明社會的形成,需要三個前提:保障個體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個體邊界、擁有體面的維護方式。
我在不停寫作的過程中,感受到讀者對個體合法權益的訴求和敏感性,在抽象的宏大目標蠱惑他人時,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應該捍衛什么,個體合法權益不可侵犯。我感受到大家對公共空間的自覺維護,公共權利意識的維護靠共識而非公權力,越來越多的仗義執言,社交媒體平臺也形成了不小監督。那些天龍人的傲慢被擊碎,我岳母有次在公交車上被一個北京大媽瘋狂辱罵,就因為她操著難懂的外地口音,結果幾乎全車人一起聲援我岳母,有理有利有節地告訴對方,北京的建設也靠全國人。
我寧愿稱之為文明過渡期的良性沖突,隨著社交媒體的傳播,越來越多的頭腦會從前現代走出來,水不會倒流,我堅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