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江蘇南通攝影報道
辛苦創作的劇本被刪改的只剩皮毛?兢兢業業寫完劇本竟然沒署名?甲方用了劇本卻說不滿意故意拖欠工資?
嘉賓交流
4月20日,在南通舉辦的第六屆東布洲動畫周“交流單元”中,來自電影、電視、動畫行業的知名編劇、制片人,以《“編”的話語權與“劇”的創作生態重構》為題,圍繞編劇權益、創作生態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為破解編劇權益困境、探索創作新路徑提供了多維思路。
當天上午十點,此次交流對談在清華美術學院動畫編劇教師葉嵐的主持下,《手機》編劇宋方金、《流浪地球》編劇楊學治、《人生路不熟》編劇侯錦濤、《羅小黑戰記》編劇彭可欣、《長安三萬里》制片人宋依依依次分享自己的觀點。從署名權被忽略、被剝奪,到薪酬低甚至被拖欠,再到未來題材選擇,現場觀點不斷碰撞,干貨滿滿。
宋方金呼吁“必須把編劇的署名意識提上來。如果一個行業不能把編劇的權利提出來的話,如何提升生產力?!”楊學治謙虛表示自己因為運氣好,入行的第一個項目就遇到了《流浪地球》,“該保障的都有保障。”但在行業待久了,他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編劇最大的苦難,是很難拿到錢,拿到錢的標準是甲方滿意,這就很主觀了。有的編劇朋友說甲方不滿意,但實際上用了劇本了。”
楊學治透露,自己曾與其他編劇暢想是否可以建立編劇工會,由工會出具相應的合同范本,幫助編劇了解在面對甲方時該如何談條件、提要求,從具體制度方面保障自己相應的權益。這一點也得到了宋依依的認可,她直言:“我們是尊重編劇行業的,同時也非常渴求跟行業內的編劇接觸。有‘標準’這件事兒是很好的,包括合同問題,我們從來都是很規范,這是基礎。因為‘規范’,才能保證‘標準’。這樣做一件事時,能夠讓這件事情都在‘軌道’上。”
現場,與會嘉賓還圍繞未來的創作方向、題材選擇等各抒己見。宋依依表示,動畫廠牌可依托傳統文化IP,但需以“新鮮視角”賦能,避免同質化。宋方金提醒編劇應聚焦當下與未來,構建個人風格化世界觀。楊學治主張探索“那個沒有人去過但又瘋狂想去的地方”,同時“心里要有觀眾”。侯錦濤也期待動畫電影可以帶給觀眾更加新鮮的體驗,彭可欣則認為目前動畫行業涉及的題材還很少,“還有百分之九十幾沒開發,都可以去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