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方爸爸”到“乙方打工人”,一場顛覆行業規則的“考核會”,正在銀行業與房產中介之間上演。
近期,某房產中介的一場座談會,引發市場的軒然大波。
不是說會議討論的內容有多高大上,而是銀行的身份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從提要求的一方,變成了被訓斥的一方。
房產中介的管理層坐在會議廳前排,銀行行長助理、部門主任畢恭畢敬地匯報年度合作成果,接受中介方的評分與整改要求。
會上,銀行員工被要求“優化服務流程”“降低貸款利率”,甚至需協助完成中介公司的KPI,否則合作資格不保。
這一幕被業內人士戲稱為“銀行版的甲方乙方”,昔日高高在上的金融機構,如今竟在房產中介面前卑躬屈膝。
一位參會者感慨:“銀行員工的尊嚴,碎得比爛尾樓的瓷磚還徹底。”
一、銀行的墜落史
過去屬于銀行的“黃金時代”,中介求銀行準入合作,授信額度還得排隊。
十年前,銀行是房地產鏈條中無可爭議的“甲方”。
房產中介需低聲下氣地懇求客戶經理加快審批流程,甚至自掏腰包請客送禮。
某資深中介回憶:“那時銀行窗口遞出一杯茶,中介都能感激涕零。”
銀行的底氣源于房貸業務的暴利,低風險、高收益,躺著賺錢。
如今的銀行要“跪式服務”,求中介施舍單子,承諾一切可以做到的事情。
樓市寒冬顛覆了一切,僅一年時間,六大國有銀行的個人房貸余額,同比就減少超5100億元。
為了爭奪所剩無幾的貸款客戶,銀行開始“內卷式”競爭,利率一降再降,服務費分文不取,甚至替中介完成推銷指標。
某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自嘲:“現在不是我們挑客戶,是中介挑我們,表現不好,連跪著賺錢的資格都沒有。”
二、房貸規模縮水與中介霸權
房貸業務斷崖下跌,銀行的“命門”被直接掐住。
2024年上半年,全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再降3800億元,部分城市存量房貸利率與新貸款利率的利差高達135個基點,提前還貸潮讓銀行雪上加霜。
某國有大行分行行長坦言:“房貸曾是利潤支柱,如今卻成了燙手山芋。”
市場萎靡不振,現階段誰有流量,誰才有話語權,購房者持幣觀望,房產中介成了唯一能撬動需求的支點。
貝殼、鏈家、我愛我家等頭部機構通過掌控房源和客戶數據,建立起“流量霸權”。
某國有銀行憑借與中介深度合作,成為六大行中唯一房貸正增長的銀行,其二手房貸款投放占比近六成,在逆勢中獨領風騷。
也許是其他銀行從案例中看到了可能性,于是把房產中介的地位越抬越高。
房產中介從要求銀行定制低息產品,到對客戶經理的服務態度打分,甚至將合作銀行按績效排名,末位淘汰。
為保住市場份額,銀行開始“割肉求生”,貸款利率已到了降無可降的地步,只能額外拼服務和價值。
銀行員工要每周帶給房產中介帶10組客戶,完不成扣績效,但完成了也不一定能分到單子。
三、銀行員工的“啞忍時代”
銀行員工不能有脾氣,只能有“執行力”,“白天求中介,晚上求客戶”已成常態。
某國有行客戶經理描述:“分行把中介的投訴直接掛鉤年終獎。上次因為貸款材料晚交一天,行長親自上門道歉。”
更有員工被迫自掏腰包購買理財產品,只為完成中介關聯的交叉銷售指標。
曾被視為“金領”的銀行崗位,如今淪為服務鏈末端。
某股份制銀行信貸員苦笑:“以前穿西裝談百萬業務,現在穿工裝幫中介掃樓發傳單。”而中介方的態度愈發強勢。
某次合作會議上,中介負責人直接打斷銀行匯報:“別說虛的,你們能給的利率到底比對手行低多少?”
銀行所謂的“鐵飯碗”?或許早已經銹跡斑斑了。
行業分析師預測,未來房貸的規模可能進一步減少,銀行與中介的權力失衡將進一步加劇。
可以預見,現在銀行員工只是跪著掙錢,未來恐怕要趴著了。
銀行若不能重構盈利模式,基層員工的“體面”只會是回憶。
樓市的凜冬撕碎了金融業的光環,也暴露出行業的脆弱性。
若客源成為稀缺資源,任何所謂的“行業尊嚴”都得為現實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