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車險利益鏈:理賠款如何被層層分食
2025年4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披露了一起典型車險理賠亂象:寧波張女士的車輛被撞后,2.85萬元保險理賠款中,真正用于修車的不足萬元,其余資金被代理人、三家修理廠和保險公司瓜分。
這個案例撕開了車險行業隱秘的利益鏈——原本用于保障車主權益的理賠資金,成了多方分食的“唐僧肉”。
一條理賠款的“分贓鏈”
在張女士的案例中,保險公司定損金額為28500元,但資金流向卻令人瞠目:
1. 代理人抽成:張女士親屬作為事故車代理人,直接拿走12000元返點;
2. 修理廠轉包:剩余16500元由三家修理廠分配:
? 修理廠A(有定損權)負責與保險公司對接,賺取中介費;
? 修理廠B(低價維修)實際承擔維修,但工時費僅占總金額30%;
? 修理廠C(個體工商戶)僅提供發票,利用低稅率賺取差價。
最終,真正用于更換配件和維修的費用不足1萬元,導致車輛使用舊件、新增刮痕等問題。
這種模式并非個例。在另一起案件中,某修理廠虛報定損金額18890元,實際未維修車輛,僅支付車主4000元后讓車輛報廢,騙取政府補貼和保險金。保險公司復查后追回12300元。
無資質修理廠為何能混入體系?
調查發現,保險公司與無資質修理廠合作已成行業潛規則:
? 利益驅動:個體工商戶稅率低,可作為資金中轉站,幫助保險公司降低運營成本;
? 業務轉包:有資質的4S店或修理廠將事故車轉包給低價維修點,賺取差價。例如某4S店以原廠配件價格結算,轉包后實際使用副廠件,差價高達5倍;
? 監管漏洞:保險公司對修理廠資質審核流于形式,部分系統內登記的“合作修理廠”實為無設備、無技師的“皮包公司”。
寧波某修理廠甚至僅有一人經營,僅承擔開票業務,卻長期與太平洋財險合作中轉訂單。執法人員指出,這種資金流、服務流、票據流分離的操作涉嫌違規。
行業困局:事故車業務為何變質?
當前車險市場面臨雙重擠壓:
1. 保費增長停滯:2024年車均保費同比下降5.3%,保險公司利潤承壓;
2. 維修業務縮水:新能源車維修門檻提高,傳統修理廠業務量下滑30%。
在此背景下,事故車業務成為少數盈利點。但畸形的分利機制正在摧毀行業根基:
? 車主權益受損:低價維修導致配件以次充好,返修率增加;
? 合規企業受挫:正規修理廠因成本高被擠出市場,形成“劣幣驅逐良幣”;
? 保險公司反噬:虛假定損推高賠付率,2024年車險綜合成本率突破99%,行業逼近虧損。
破局關鍵:如何重建信任?
要打破僵局,需從三方面入手:
1. 強化資質審核:建立修理廠黑白名單,實時同步維修記錄至保險公司系統;
2. 資金流向透明化:推行“理賠款直付修理廠”模式,減少中間環節;
3. 技術監管介入:利用區塊鏈技術存修車數據,確保配件來源、維修過程可追溯。
寧波已試點“誠信修”平臺,要求修理廠上傳維修照片、配件編碼等數據,與保險公司定損系統聯動核查。上線半年后,當地虛假理賠案件下降40%。
結語:誰在為亂象買單?
車主們本以為買了保險能省心,沒想到反而更糟心。就像張女士,折騰了返修、訴訟、投訴,才把車修好。這種亂象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埋下安全隱患——用拆車件、劣質配件修車,上路后就是流動的危險源。
車險理賠亂象的本質,是行業將短期利益凌駕于長期信用之上。當車主發現理賠款被層層截留、修理廠用舊件糊弄、保險公司審核形同虛設時,整個行業的信任基石已在崩塌。
歷史總是相似——2014年4S店“小病大修”被央視曝光,曾引發行業整頓;十年后的今天,車險分利鏈條的曝光,或許能成為新一輪改革的契機。畢竟,沒有哪個行業能靠“分贓”走得太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