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科頓將人對自我價值的保護方式分成了四種類型:
高驅高避型、低驅高避型、低驅低避型,高驅低避型。
其中,最容易陷入高壓狀態(tài),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的,是高驅高避型。
這類人極度渴望被認可,時刻都在擔心失敗會導致他人對其能力的負面評價。
他們是一群活得過于認真的人,卻在不自覺間把日子過成辛苦又疲憊的模樣。
誠如有句話所說:你在意什么,什么就會折磨你;你計較什么,什么就會困擾你。
成年人要練就遇事不較真的智慧,當你活出心寬似海,才能贏得百福自來。
01
看電影《好東西》時,對女主鐵梅經歷的一段遭遇印象深刻。
鐵梅是位單親媽媽,為了證明自己能獨立養(yǎng)好孩子,她要求自己必須扮演好全能媽媽的角色。
可盡管她拼盡全力,賺錢育兒一把抓,周遭還是存在不少質疑的聲音。
不服氣的鐵梅決定將自己的育兒故事寫成文章,發(fā)在網上。
讓她完全沒想到的是,她收到的不是點贊和支持,而是一場大型網暴。
很多人批評:“她連一個完整的家都不能給孩子,算什么好媽媽?”
看到網友們滿屏的批判,向來自詡堅強的鐵梅崩潰了,陷入了嚴重的自我懷疑中。
直到鄰居好友小葉發(fā)現了她的不對勁,找到她聊天。
聽完鐵梅滿心懊惱地哭訴“自己什么都沒做好”時,小葉忍不住反問道:
“人為什么什么都要做好呢?要做到怎樣才算好呢?裁判是誰?”
這句話讓鐵梅茅塞頓開。
是啊,生活中有些痛苦,看似是別人帶來的,實際上是自己心態(tài)不夠成熟導致的。
以為只要努力做個完美主義者,就能通過獲得他人的認可來確認自我價值。
但這注定是件徒勞無功的事。
原因有二:
人無完人,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你行不行,并沒有義務向任何人證明。
想起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的人生故事,也很讓人唏噓。
他先于牛頓發(fā)表了微積分著作,因此宣稱自己才是微積分的第一創(chuàng)始人。
牛頓和其支持者們得知消息后,開始對其群起而攻之。
但萊布尼茨毫不示弱,卯足了勁要爭到微積分的發(fā)明歸屬權。
此后雙方開啟了長達十年的論戰(zhàn),在這期間,大量的心力消耗導致萊布尼茨的健康嚴重受損。
1713年,牛頓被宣布為微積分第一發(fā)明人,定論一出,成了壓垮萊布尼茨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此,他便一病不起,三年后與世長辭。
事實上,以萊布尼茨在微積分領域所做出的研究成就而言,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爭強好勝的性格,反倒釀就了弄巧成拙的悲劇,可惜又可嘆。
心理學的“追蛇效應”告訴我們:
所有不為解決問題只為逞一時之氣的行為,都只會加劇對自我的傷害。
表面上看,你是在爭取維護自己的權益,實際上已被牽引著落入自證陷阱而不自知。
到頭來,越較真,吃虧越深。
02
生活中,只要與人打交道,就難免會產生一些分歧與矛盾,這本是尋常事。
但如果你非要與之爭論不休,計較輸贏,后果會怎樣?
答案只有一個:自找麻煩。
作家鮑鵬山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有個朋友,有次參加電視訪談,發(fā)表了個觀點,說單親家庭的孩子,通常都有暴力傾向。
鮑鵬山看到后,覺得這說法有失偏頗,于是特地給朋友打電話表明自己的看法:
“孔子孟子也是單親家庭,卻都是溫和有禮的人。你這樣說,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很難自處。”
可朋友聽完后,第一反應卻是覺得他在借機教訓自己,隨即就跟他杠了起來。
鮑鵬山見朋友聽不進建議,忍不住又搬出各種心理學、社會學理論,試圖說服對方。
沒想到,接下來竟惹得朋友怒不可遏,還直接拉黑了他的電話。
受這件事影響,鮑鵬山郁悶了很久。
都說理不辯不明,但想要達成這個目的,必須以彼此認知相當為前提。
若彼此不在一個層次,執(zhí)著于講道理就是死局。
爭到最后,不僅會讓關系怨懟叢生,還會給自己徒惹是非,徒增內耗。
我的一位老同學,也曾是一個“眼里揉不進半點沙子”的人。
以前他有習慣,只要碰到看不過眼或認為不合理的事,就得據理力爭,找人掰扯上一番。
一次,他約了專車準備參加重要會議,上車后他發(fā)現,司機私自帶了拼車的客人坐在后座。
他明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說司機違反約定。
沒想到司機一副理所當然的態(tài)度,讓他要坐就坐,不坐就下車。
聽到這話,他更是氣不過,堅持和司機理論了起來。
爭執(zhí)到后面,司機突然臉色變得十分不耐煩,開始罵狠話,這才讓他意識到危險,趕緊報警。
雖然躲過一場沖突,但他也因此而浪費了時間,耽誤了工作。
經此一事,他處世變得平和了許多。
用他的話說,如今終于領悟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三觀,與人針尖對麥芒,只會兩敗俱傷。
語欲勝人,是煩惱的開始。
行走在這世間,總會遇到各色人等,而處理矛盾的方式,直接決定了你的生活品質。
和自私淺薄的人論是非,你會心煩意亂;和蠻橫無理的人辯對錯,你會心力交瘁。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每與他人在小事上糾纏多一點,對自身的耗損就會多一分,得不償失。
03
作家蘇童有段時間突然遭到不少讀者的非議。
有人批評他不該隨便出來做簽售,說見到他以后覺得很失望。
有人批評他太沉默,不像作家該有的樣子,像個無趣的老人。
這些質疑聲,蘇童從沒入耳。
最多就是在有人說“對他很失望的時候”,幽默地回上一句:“我對你的失望也很失望。”
因為在他看來,比起苦苦自證,專注自我提升才是更重要的事。
經濟學上有個“利益最大化原則”,把它放在為人處世中,同樣適用。
如果一件事,除了浪費你寶貴心力外,對你毫無益處,那不搭理就是最明智的選擇。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非必要不證明自己,無利益不說服別人。
前段時間,主持人大冰在一次直接連線中遇到了黑粉,對方一上來就開啟炮轟模式,數落他的各種不是。
“我發(fā)現你和你的粉絲連麥時,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我發(fā)現你寫的書,毫無價值。”
“我發(fā)現,你老是在做表演意義大于現實意義的事情。”
對方語氣中滿是挑釁,但令他意外的是,不管他怎么說,大冰的回復都只有一句話:只要是你感覺的事,你都是對的。
就好像是一顆啞火的炮,一種拳頭砸在棉花傷的無力感讓黑粉冷靜了下來。
一場原本充滿硝煙的對話,被大冰以淡然的姿態(tài)輕松平息。
《小窗幽記》中寫道:“辯不如訥,語不如默。”
大千世界,各有活法,誰也改變不了誰。
與其在自證中無盡消耗自己,不如克制好反駁欲,享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清朗自在。
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將別人不信的事做好,勝過一切雄辯。
禪宗中有段經典對話: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我們的人生,并不需要聽別人怎么說,而是要搞清楚自己該怎么活。
學會精神內收,對無謂的人和事少較真,少收纏,少回應。
放大格局,專注當下,你有變得更優(yōu)秀的實力,你的價值自然就不由別人來定義。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