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經常聽到一些同學/備考人士吐槽:我埋頭苦學了十小時,還不如人家學兩小時。
為什么?
從時間管理角度出發,先來講個故事:
周奶奶想給姐妹寄明信片,她先用1小時找明信片,再用1小時選明信片,然后花30分鐘找到了姐妹的家庭住址,1個小時思考祝福語,然后出門寄明信片,走了10分鐘下雨沒帶傘,又原路返回拿傘。等到做完一切,周奶奶已疲憊不堪。而同樣的事,她女兒可能只需要15分鐘,上班路上就順手做了。
這個故事改編自哈佛大學教授諾斯古德.帕金森著作《帕金森定律》。在這本著作中,帕金森教授認為,如果為自己安排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就很容易放慢節奏,增加其他瑣碎事務,以便用掉所有時間。事實是,在時間彈性很大的環境中,工作并不輕松。相反會因為工作的拖沓而苦悶勞累。
02
剛開始我不信,于是我也做了個小實驗,我暫叫它:喝水實驗。
我喜歡喝熱水,每當我用400毫升不保溫的玻璃杯裝水時,半小時之內我就能喝完這杯水,生怕水變涼;每當我用300毫升保溫杯喝水時,一上午喝不了一點,反正不怕涼,但到頭來又覺得好渴。
原來,時間越多,不一定就做得越好。
美國第26任總統羅斯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正面案例。作為一國總統,他的興趣包括拳擊、摔跤、健身、舞蹈課、詩歌閱讀和他畢生所愛的自然。他甚至出版了一本名叫《阿迪朗達克山脈夏季里的鳥》(The Summer Birds of the Adirondacks)的書,憑借此書他也被評為“美國最博學的青年自然學者之一”。
上學期間,他每天只有不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于學習,大一7門課程中,他獲得了5門優秀。為了開展愛好活動,羅斯福不得不縮減學習時間。他利用時間截止期限,不斷發起挑戰,為大腦注意力提供了反反復復的訓練。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1是提高心理抵抗力。每發起一次挑戰,就是一次抵抗新奇刺激的過程。抵抗新奇、擁抱無聊的次數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強;2是持續進步。只要堅持下來,系統性提高自身成就不再是難題。
03
對普通人來說,該如何提高效率,完成多線任務?
一個有效的策略是:不要一次性安排滿,間斷性發起挑戰。
先找出一項優先性較高的任務,這個任務最好是創造性的、重要的,需要深度專注的,比如:創意寫作、風險評估、利潤測算等。然后估算完成任務的時間,設定一個硬性截止期限。如果可以,可以告訴別人你的截止期限,或者自己在手機設置一個倒計時。
此處需要提醒的是:
?有和時間賽跑的意識!
你要把它當成一個挑戰,有沖鋒意識,而不是像墻上鐘表一樣做擺設。過程中,不讀微信消息,不做白日夢,不上網沖浪,不多次泡咖啡/泡茶/上衛生間。
一定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時間期限,盡力趕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務(至少是接近),利用每一束空閑的神經元來處理任務,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決了任務。這個策略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你深度專注,走出舒適區。
?不高估自己!
?剛開始時,一周內進行沖刺的次數不要超過3次。要高度專注進入狀態,就相當于給大腦上強度,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美)埃德蒙·莫里斯.巔峰過后:西奧多·羅斯福[M]新世紀出版社.2015.
2.(英)諾斯古德·帕金森.官場病:帕金森定律[M]三聯出版社.1982
關于我【夜路風聲】
管理學碩士,終身學習踐行者。文章只專注兩件事:個人管理和閱讀思考。陪你拆解時間困局,翻新認知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