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攝影報道
在我國,子承父業自古有之,一些優良的父輩技藝代代相傳,已然成為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即便在教書育人與繪畫創作的領域,這種模式依然屢見不鮮。4月20日,在成都八益文化空間開幕的“巴蜀山水間——李文信、李彤、李炬中國畫作品展”,就能從中看到父與子的傳承脈絡。
展覽現場
李文信是成都雙流人,師從潘天壽、呂鳳子、鄭午昌、關山月等大家,五十年代初任教四川美術學院,是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奠基人之一。1959年和1981年,他曾兩次為人民大會堂分別創作鴻篇巨制《長征》和《大渡河上》,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李文信尤擅畫樹,在中國山水畫是真正“獨樹一幟”。
本次參展的另外兩位藝術家李彤、李炬兩兄弟,從小在父親李文信的耳濡目染下繪畫創作,如今也都身兼教職,數十年探索在中國畫的道路上。
李文信《寧河古鎮》
李彤作為參展畫家代表來到了開幕現場,他提到,2006年父親李文信去世后,他和李炬二人曾有過一次很長的關于“道路”的談話,他們兄弟二人之后的藝術道路究竟該如何走?又該如何個性化自己的筆墨?李彤告訴記者,父親李文信生前時常說:“60歲之后再談國畫。”如今他已年滿60,和弟弟李炬參加這次的展覽,既是對多年以來在李文信國畫基礎上推陳出新的探索,也是對父親這句話的一種回應。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成都市文聯副主席、成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陳榮是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他總結道,李文信先生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對巴蜀風情生動鮮活的描繪,寫山情濃于山,畫水則愛溢于水,是他情感的真實寫照。他對傳統山水畫程式化突破性貢獻,對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見事物中美的發現,對筆墨、色彩傳統創新式的研究和探索,在畫面經營位置中,講究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表現形式。
而李彤在保留水墨畫傳統筆墨程式語言的基礎上,又植入了一種新的思考,視覺效果形成了多維度、多元化的審美取向,使其作品生機盎然、別開生面,極富機趣;李炬更多注重對焦墨畫中灰色形成的原理研究及審美特性的發現,以此實現對大自然千變萬化和豐富多彩的表達,其墨色,濃而不枯,以干求濕,以燥取潤,營造出云蒸霞蔚、大氣磅礴的視覺效果。
李榮提到,李文信是赫赫有名的大畫家,在山水畫上成就斐然。而李彤和李炬最終都選擇了中國畫中的山水畫,敢于在光環之下,走這條路去繼續探索,這需要巨大的勇氣。陳榮認為,李氏一脈山水畫給我們帶來的是巴蜀田園詩般的悠揚與恬靜,工匠精神的正大氣象,家國情懷的人文關懷,這種傳承、開拓和創新的精神,就是中國人文精神最重要的體現。
不少學畫的青少年在現場觀展學習
作為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奠基人,開展現場也來了不少川美的師生。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肖志告訴記者,這次的畫展從實際層面來看,能清晰看到川美山水畫的血脈傳承。“有我的前輩們,也有我的學生,甚至學生的學生們。”肖志認為,李家父子三人正是這種傳承的一分子,他們畫的是巴山蜀水,他們的影響力卻不止巴蜀山水間。
本次展覽將展至4月3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